最近有人提到西方国家的“捐赠文化”,令鄙人想起了一桩旧事。老婆当年在某教会帮工,教会很有名,捐款很多是用邮件寄来的里面附有支票。有些信里写到请收款的教会人士能帮助捐助人祷告乞福,但老婆说那些人根本不看信的内容就扔到了一边,直接整理支票去了。后来鄙人老婆就再也不去那个教会了。 说这件事是想提醒读者,“融入”“捐赠文化”的时候,要留意把钱物捐给了谁。鄙人手头没有,但可以到网上找评定慈善机构星级的网站, 我们一般对至少四星级的才考虑,有些“慈善机构”的80-90%的善款都用于“行政费”了。揭露“慈善机构”主管拿高薪的报道多了去了。 自己都开了几家店的人,家底毕竟是极殷实的。当你衣服多的穿都穿不完,放都没地儿放的时候,捐出去有什么难的呀,这种事根本不用“教”,是人谁都会干,特别是中国人。中国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知恩图报的传统,洋词儿叫做“感恩”-我们要对所在国“感恩”。 如果你觉得我们应该对所在国“感恩”的话,那鄙人告诉你:你还没有摆脱奴性心理。如果一个难民到加拿大来避难,那是应该感恩的,因为确实是被赐予的。但是我们海外华人能留下来是因为对这个国家有价值,“人有用”是移民的本质,这是契约文化的一种体现,不是被赐予的概念。相反,如果留不住人才对加拿大倒是一种损害。所以要搞清楚的是不是加拿大为我们提供了好生活,而是我们靠自己的努力赚取了好生活。对居住国应该尽到一个公民的责任,而不是什么感恩。 有些人在使用双重标准的时候,自己浑然不觉。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那都是老百姓自己干出来的,跟执政党没屁关系。但是在西方呢?他们把生活好的功劳首先归于洋大人提供了好环境,赠给了我们这些发展的机会,所以我们应该“感恩”。你看看,如果不把这种心理叫做“奴性”你觉得说得过去吗? 再往前进一步,为什么海外华人,准确地说是海外学人,在海外能混得不错,至少中产以上呢?要知道美国现在还有四千多万人需要政府救助食品券。为什么同样的制度,生存环境,黑人,西裔,华人,印度人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因为你进来的时候的门槛不一样,所以不是“外因”,而是“内因”-你自身的素质,最终决定了你来到这里后发展成什么样子。 这个“根”,你的素质,都来自我们从小在国内打下的功底。我们出国的时候不是一无所有吗?从金钱方面来看,我们很穷;但从拥有良好的基本素质来看,我们不仅不穷,还很“富有”。我们出国那时候身上揣着几百钱就来了,当学生时也是住在政府补助屋中,周围住着不少穷人。但后来为什么二十年后,我们已经住上了自己的独立屋,而穷人们还依然住政府补助屋中呢?显然,区别我们的地方不在社会制度,而在于个人自身的素质。但这些素质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勤奋节俭自律,对家庭对子女教育上的责任感难道是出国之后的产物吗? 那么,是不是只有中国才能提供这种素质呢?加拿大,美国,印度的人就没素质了吗,生在哪个国家不都一样吗,干吗非要感激中国呢?反正本人只是碰巧降生在了中国不是吗?老鄙告诉你,按同样的逻辑你也不需要感激你母亲,反正你不也只是“碰巧”投胎到你母亲的肚子里?你不会仅仅是因为没错投了猪胎才感激你母亲的吧。 那些说根很扯淡的人,看世界的眼光不外乎二字-“有用”。一切对自己有用的事物才是值得讴歌的。对于那些“没用”,“落后”的就象擦脚布一样扔了。说“扯淡的根”的人也不是不懂得感恩,但这个“恩”必须很近,近的能看得清抓得住才行,所以说她近视,且度数太深,只看得见树叶,因为就在嘴边,一扭头就咬到了,至于树叶从哪里长出来的管我屁事呢。一些人在国内受当代人最好的教育,插秧在国内,收获于国外,两边的好处都拿到了,然后轻轻地一撇嘴:“扯淡的根”。 不过话又说后来了,如果有这样一种人,被包养下来,每天不工作也衣食无忧,吃饱喝足后上网看视频码字,然后说根很扯淡其实也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如果这种人出国后每周在餐馆刷六十个小时盘子,干上个十年八年后会不会还这么谈笑自若轻松自如呢? 还有一种人更可笑,说中国太烂了,把自己出国美其名为“理想主义者的自我放逐”,说这话的人真应该在嘴里塞上一堆臭袜子。从中国来到西方是“放逐”?典型的得了便宜还卖乖吧?还“理想主义者”???把自己当陶潜啦?把“理想主义者”的门槛弄得这么低,难怪海外民运总也不见起色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