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雄繼起、諸侯爭霸的戰國時期,思想和文化得到了大解放。齊國是重要的思想、文化中心,齊威王、宣王之時,曾在齊國都城——臨淄設下學宮,招集天下奇人異士,著書立說,遊說講學。寬容的學術政策和良好的學術環境,造就了一大批才華橫溢、博學多識的人才。從而形成了兼收並蓄集大成的戰國文化。同時,軍事和戰爭成為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主題,倍受人們的關注。雖然兵學並不是中華文明的主幹部分,但卻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里富有特色的一部分內容。 《孫臏兵法》是中國古代的最著名中原軍事著作之一,也是《孫子兵法》後“孫子學派”的又一力作,是反映戰國時期兵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孫臏兵法》古稱《齊孫子》,作者為孫臏,先秦天下十豪之一。 戰國初期名將龐涓輔佐魏惠王,做了將軍,暗中派人請孫臏到了魏國,但見了孫臏又嫉妒他的才能在自己之上,後來陷害孫臏,給他用了臏刑,即去掉膝蓋骨的殘忍肉刑,所以後來人叫他孫臏。在友人的幫助下,孫臏最後逃離魏國,到了齊國,被齊威王重用,做了齊國將軍田忌的軍師,設奇計在馬陵道大敗魏軍,並射死龐涓。後來,田忌被鄒忌排擠,流亡到楚國。 在戰國的兵家中,孫臏是以“貴勢”即講求機變而著稱的,他和吳起都是當時著名的軍事家。最早明確記載孫臏有兵法的是《史記》,《漢書•藝文志》把它與《吳孫子兵法》並列,著錄《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據考證,《孫臏兵法》的散失大概在唐代以前。因為《魏武帝注孫子》提到了“孫臏曰:兵恐不投之於死地也”,唐朝趙蕤《長短經》卷九也提到過“孫臏曰:兵恐不可救”,杜佑所著《通典》卷一四九有“孫臏曰:用騎有十利”一段,但從《隋書•經籍志》以後就不見記載了。這樣算起來,《孫臏兵法》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散失了大概一千多年。 1972年2月,一個偶然的機會,國家考古人員山東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發現了著名的《孫子兵法》和已經失傳1000多年的《孫臏兵法》等竹簡,共編7500多號。特別是出土的竹簡本《孫臏兵法》,使失傳已久的古書得以重見天日。竹簡本《孫臏兵法》經過認真整理,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可以確定屬於《齊孫子》的十五篇,包括《禽龐涓》、《見威王》、《威王問》和《陳忌問壘》等;下編是還不能確定屬於《齊孫子》的論兵之作。竹簡本篇數大大少於《藝文志》著錄本,也不是完善的版本。 1985年9月,文物出版社出版了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組修訂後的《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八開精裝版,收錄了《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尉繚子》、《晏子》、《六韜》、《守法守令十三篇》的圖版、摹本、釋文、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