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国务委员、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唐家璇在日本表示“中日友好的大旗永远不能倒”。显示中国高层有主动缓和中日关系的迹象。
习近平说,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前一阵子中国的外交政策取向重在不怕事。今后至少在中日关系方面,可能逐步向管控分歧,不主动惹事的方向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苗头呢?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一是天朝如果在东海和南海方向同时出击,战线拉的太长,有些力不从心。此时,习近平必须在两者之间选一个重点。习近平似乎选择了南海,而非东海。中日东海之争,无非是钓鱼岛。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中日在钓鱼岛不知不觉已经形成了新的平衡态。那就是双方都默认对方的船舰在钓鱼岛附近转悠,但是双方都不能派军队或者政府人员登岛。同时双方都坚持自己对钓鱼岛的主权。这种平衡态一旦形成,反而有利于中日达成新的默契,进而为对话创造条件。南海的冲突,主要是在中越,中菲,和中美之间进行。日本当然在南海也有重大利益,但是其利益之重,是比不得东海的。在集体自卫权解禁之前,一旦南海发生战事,日本也不见得非得和美国肩并肩作战。所以,如果中日在东海大致缓和,可以为自己在南海减轻一些压力。
二是如果中日关系紧张,经济上将两败俱伤。中国经济要实现转型升级,需要日本的技术。同时随着美国资本加速回归本土,日本的在华投资将变得更重要。近来在华日资有向东南亚转移的趋势。这种趋势和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关,但也有相当多的日资企业担心持续紧张的中日关系。另一方面,日本要摆脱经济衰退,迫切需要来自中国的订单。在中国人民反日情绪高涨的情况下,日本企业要守住中国市场也并非易事。因此,处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中日双方都认识到不能让双边关系继续恶化。
三是中日两国的国民经过这几年的交恶,该骂的都骂过了,该出的气也出了,该砸的也砸的差不多了,对彼此的恶感再坏也坏不到哪儿去了。俗话说否极泰来。国民情绪也讲究触底回升。尤其是,越南针对中资企业的打砸抢烧,给中国人民结结实实的做了面镜子,让国人反思当年自己针对日资和日车的打砸行为是否理智。这不,今年抗战胜利纪念日,竟然是近年来少有的平静。
总之,从天时地利人和几个方面来讲,中日关系已经跌到了短期的谷底。如果跌无可跌,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逐步缓解。当然,在安倍仍然当政的情况下,中日关系也不可能变得火热。但是如果各位看官在今后几个月看到中日关系逐步热络消息,应该不要奇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