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从军训开始。军训有点辛苦,但我在初一,高一时已军训过了,所以挺习惯的。白天在烈日下走军步,晚上在宿舍里打牌,聊天,惬意得很。军训期间,英语系组织英语系和英语二系的新生进行一次英语水平考试,考试结果的前三十名学生可以跳半级,以后可以早半年本科毕业。跳级的都是那些上外附中,市三女中,华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上海中学等名校毕业的学生。日语系,法语系,德语系等也有跳级考试,多是那些从初一就开始学该语言的外语附中的学生,他们有的直接跳到大三跟班上课,还能考全班第一。同时上外决定开办韩语系,由英语系牵头组织第一个班级,这个班级二十人,英韩双语并举,英语系的所有科目都要修,还要修韩语的科目。鉴于此学习难度,学校在英语系和二系征求学生自由报名,并依据英语水平考试的成绩择优录取,结果又是上述名校出来的学生入选。这些牛人据说都是背过英文字典的,我等碌碌无为之辈只能望洋兴叹,循规蹈矩地一步步来。 军训后,正式的学习开始了。每天六小时的英语学习把我搞的头昏脑胀。我是所有挑剩下来的学生中的后进学生,学起来很吃力,特别是英语口语,当时很多高中都有口语课程,我的高中没有,所以我即听不懂,又说不好。有时候说了半天,被老师损一句“你说的什么呀?我什么都听不懂。”同学们哄堂大笑,我无地自容(只有中国老师会说这样的话,我从来没有听到一个外教这么说,中国人的教养去哪儿了?说这话的老师还是教授职称呢!)。好在大二时我就适应了,口语也通过语音课英语绕口令的练习而突飞猛进。 大一下半年时,系主任告诉我们英语二系要改名为国际经济法学院,我们将是英语二系的最后一届学生。那时的我们已入校半年,深知英语只是一门工具,将来要找一个好的工作,还得要有一个专业,而这个带“国际”字眼的专业则是再好不过了。我们让班长去游说系主任,看我们这班学生能否转成国经法名下的学生,系主任让我们去跟国家教委申请。于是我们让班里书法最好的同学捉刀,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申请信,全班每个同学在信末签名,我们将信交给系主任,希望由系主任转呈国家教委。系主任一看此信,觉得这样的好事不能让大专班的一众关系户错过,灵机一动,叫大专班的班长依样画葫芦,也写这样的一封信,他将两封信连同他自己和上外校长的推荐信一并寄出。系主任本意只是想拍大专班某些家长的马屁,他应该不会想到在这件事上,他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们本科班借了大专班的光,两班学生都被顺利批下来了。原来大专班里一个男生的阿姨是外交部的新闻发言人之一,在她的关怀下,申请当然如小菜一碟,我们摇身一变成了国际经济法学院的学生。英语系那些同学那时的羡慕妒忌恨无以言表,我们则庆幸讨了个巧,天上掉馅饼,就这么着有了个那么好的专业。第二年,国际经济法学院正式对外招生,录取线是位于上外国际金融后的上外第二高分数线,是我做梦都考不到的分数,而英语系的招生分数线最低,在上外各学院垫底。大专班的幸运在上外更是无出其右者,得益于此班的某些能够呼风唤雨的家长,他们在大二结束后,未经考试直升本科,并在四年后成功收获上外国际经济法学院法学学士学位,真是强中更有强中手,中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有时真如儿戏般!对于某些人来说,高考也不过就是一场游戏一场梦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