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有好些骨骼奇异的高人,我的好友琳就是其中一位。琳酷爱欧美音乐,从初中开始,她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专心聆听电台播送的欧美音乐。寒暑假时更是从早上睁眼到晚上闭眼,耳不离乐,当时的电台主持人有好些是欧美音乐的行家,不仅播送,还有讲解,让人了解某曲的来龙去脉。熟能生巧,反复的聆听,使得琳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无论是何曲目,只要让她听歌曲的前30秒,她就能告诉你歌名,歌曲发表年代,原唱者,翻唱者等等。如果你有兴趣,她还能跟你讲讲乐曲的类别:爵士,蓝调,POP,乡村等等,这些知识我到今天都还没有搞懂。她不仅听,还记,把喜欢的英文歌的歌词听写下来,在那个互联网还不普及的年代,她就是欧美音乐的百科全书。她每周四晚六点半准时收听VOA的该周Billboard榜单,并听写下来,骑车送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欧美流行音乐栏目,使得该栏目成为当时上海每周第一时间播报这一榜单的栏目。这样的爱好也使得琳的英语成绩在班里始终名列前茅,最后如愿考上了上外英语语言文学系的研究生。
同学磊也喜欢音乐,他喜欢所有的音乐:流行的,古典的,欧美的,港台的等等。他喜欢听,更喜欢唱。为了能唱他喜欢的歌,他学了广东话,日语,法语。和他一起K歌的同学告诉我,只要是点歌单上有的歌,他都能唱,而且日语歌就用日语唱,英语歌就用英语唱。他的这一爱好让他在大四找工作的时候如鱼得水,这样的多语人才是打着灯笼都不一定找得到的。 我的法语老师畅也是奇葩一朵。她从大三开始教我们班法语。法语是我们的二外,畅当时刚直升上外法语研究生院,她其实与我们同岁,她从初一开始在武汉外国语学校学习法语,进了上外就直接跳级到大三跟班上课,两年后本科毕业,直升研究生。上外的法语系是国内法语界的翘楚,法国使领馆当时每年组织法语类的竞赛,前三名总是上外的,畅是千年老二,老是第二名,这让她懊恼不已。好在在上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她考取了法国政府的全额奖学金并被里昂的一所著名商学院录取,她义无反顾地办了上外肄业证书(当时她还差半年就毕业了!),漂洋过海远赴他乡。我们都为她高兴,因为她真是一个好老师。虽然年轻,但是认真负责,从来不倒浆糊,哪怕是最简单的知识点,她都认真仔细讲解,尽职尽责,我们都看得出她是备过课的,很多其他老师连作业都不批改,更别说备课了。畅还给琳等一众考研者及出国者开小灶补习法语,借法语书给他们看,我们都对她心存感激。 我自己从大三开始对网球着了迷,尤其喜欢格拉夫。那时为了了解网球信息,我天天往图书馆跑。我从China Daily的体育版开始看(China Daily的体育版基本上照抄国外报纸的体育新闻,因此语言相当纯正。)把最近十年的China Daily看完后,我开始看纽约时报的体育版。格拉夫是1982年出道的,我就从1982年的纽约时报开始看,只看体育版的网球新闻,看完后看泰晤士报。半年后,我不仅成了一个网球专家,英语竟然也有长足进步,还参加了上海有线体育台的业余体育解说员的招聘,并被他们收入麾下。(电视台里关系复杂,我只是得到了一个机会进去帮忙而已。)在阅读能力飞速提高之后,我开始阅读原版小说,学校图书馆得益于美国亚洲基金会的图书捐赠,藏书相当丰富,我只看自己喜欢的作家,阅读越来越快,词汇量大增。大四那年,为了看原版的德文杂志以了解第一手的格拉夫信息,我还报了德语的夜校,学了一年德语。夜校的德语老师是德语系的系主任,水平相当高,我学得很好,但后来工作了,德语学习也就不了了之了。 你们看,上外是不是一所很有意思的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