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就像一個無處不在的惡魔,善於隱蔽,善於偽裝,善於狡猾,經常在與人類的PK中占據上風。然而,腫瘤從一個或幾個“第一惡”發展到破壞性的“組織”,循環腫瘤細胞或多或少留下了一些線索。
早在1869年,澳大利亞學者Ashworth在一例轉移性腫瘤患者血液中首次觀察到從實體腫瘤中脫離並進入血液循環的腫瘤細胞,並首次提出了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 )的概念。1976年,nowell 將 ctc 的定義修改為: 一種來源於原發性或轉移性腫瘤的腫瘤細胞,它具有從基底膜分離並通過組織基質侵入血管的能力。自上世紀90年代起,科學家開始意識到CTC的重要性,並對其臨床意義展開研究。2000年以後,CTC日益成為臨床上液態活檢標志物的研究熱點,並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常規富集手段
CTC在外周血中的含量以及極少,每10ml血液中可能只含有1個或者其他幾個CTC,但是我們同時有1億個白細胞和500億個紅細胞。所以分析 ctcs 的第一步就是分離它們。目前我國常用的富集分析方法研究主要有以下兩大類,物理學法和免疫學法/免疫化學法。根據CTC的細胞大小和密度,前者不同於血液中的其他細胞:後者使用CTC表面的分子標記來區分它們。
1、密度梯度離心法
血液中各種影響細胞的密度進行不同,離心後在細胞可以分離液中會呈現一個梯度分布。利用這一原理,通過將患者的血液樣本離心分離到特定的細胞分離液中,可以將目標細胞分離。如果將全血在細胞可以分離液Ficoll中進行不同密度變化梯度通過離心後,從下到上一個組分依次主要分布:紅細胞、中性粒細胞、單個核細胞(淋巴組織細胞、單核細胞、上皮形成細胞、腫瘤免疫細胞),最上層是血漿。
由於腫瘤細胞會移入上層的血漿中,所以後來出現了改進的技術-OncoQuick(德國Greiner公司)。OncoQuick用一種通過專用的50 mL試管,內置多孔屏障,其下為企業密度進行梯度可以分離液,使用時將標本置於重要屏障功能之上,從而有效避免在離心處理之前與分離液混合而汙染。OncoQuick分離法與傳統的Ficoll分離法相比,前者對腫瘤細胞的平均回收率更高,富集效果更好。然而,即使有改進,這種按密度梯度分離CTC的方法的局限性仍然很明顯,例如,由於CTC部件中其他細胞的摻雜,該產品是不完美的。同時正是因為服用了興奮劑,導致部分CTC被拋棄,使這個非常罕見的CTC連檢測都檢測不到,影響了它的靈敏度。
2、過濾法
2000年,Vona等報道了一種依據細胞大小,通過過濾直接富集上皮性腫瘤細胞的方法(isolation by size of epithelial tumor cells, ISET)。該方法使用8μm孔徑的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膜來過濾血液,較小的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可以通過,而較大的腫瘤細胞則被阻滯在膜上。該方法的顯著優點是操作簡單,可避免多步分離造成稀有細胞的損傷和丟失。此外,該方法分離得到的CTC形態結構保持完好,有利於後續分析。重複性實驗表明,ISET能從1ml血液中分離出一個腫瘤細胞。其局限性在於一些較大的白細胞容易與腫瘤細胞混在一起,而一些較小的CTC也容易被濾過而丟失,因此這種方法缺乏較高的敏感性以及特異性。
相關推薦:
CTC檢有哪些重要的臨床應用?
www.huazeacoustic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