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日本横滨向中国的长袍马褂开了第一枪,要尽易旧装。 孙将他的这一主意,首先传达给日本华侨服装界。孙随即采用西装造型,与制作技术,参照日本学生装、士官服、铁路工人服的模样,汲取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又融入中国衣裤特点;再依据中国人的体型、气质和社会新生活的动向;本着‘适于卫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原则,交由华侨革命家黄隆生亲手设计裁制。 辛亥革命后,当时革命党人仍衣服繁杂,有穿西装的,有穿长袍马褂的···,很不统一。孙中山为了统一,本着既要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特点优势,又要跟上时代世界潮流;既有大方朴实,又有结构严谨庄重;便又委托黄隆生,求再加改进。 黄终于把体现孙中山政治抱负的服装制造出来。其前襟四个倒山字形带盖口袋,象征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其左上口袋右上角,留有插钢笔的位置,象征中华民国重视知识分子,以文治国。胸前纽扣有七粒改成五粒,象征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五权宪法。袖口底下有四粒纽扣改为三粒,象征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和平等、博爱、自由的理念。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象征严谨的治国理念。背部没有接缝,象征国家和平统一,不容分裂。 辛亥革命后,1912.1.1日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就穿这种样式的服装,出席各种会议场所。故才称为中山装。 1929年中华民国即将中山装定为礼服,所有政府工作人员、大小官员,都必须穿。以表示平等、无差别;区别于帝王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各级官员着装不同。后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中共干部也都多穿此装。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各级党政机关团体企业的干部、工人,继续穿中山装。甚至普通农民,大中小学生也如此。 改改开放后,中山装逐渐被西装取代,不仅总书记带头穿,官员干部穿,而且青壮农民城市街头小贩也不例外;遂逐渐成为社会的服饰主流,特别是公开庄严场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