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汉字只有‘他’;不论男女,通称为‘他’。 1918年8月周作人说:“中国第三人称的代名词,没有性别区分,觉得很不方便”。 现代白话文本中流行的‘她‘,乃是学者刘半农于1919年2月的发明、创意。‘她’字的创立,与他并用,实现了男女平等。这是女性解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于是周作人与钱玄同通信探讨有关‘她’字的运用时,说:“我译《改革》这篇小说时,曾经表明赞成半农造的那个‘她’字”。而钱玄同回信却说:照半农的意思创造出的‘她‘字,就把男女分清了。我以为她字不甚好。因为‘她’字右边的也字与‘他’字右边的也字一样。我以为我创造的女字旁加一个‘它’,更好。周作人又提出折中方案用‘他女’或‘伊’代替‘她字’。争论的结果刘半农的‘她’技压群芳,脱颖而出。 1920年6月6日刘半农特意写了《她字问题》一文;发表于上海8月9日《时事新报》学灯栏。 1921年8月1日上海《新青年(九卷4期)发表了《一个小农家荇(莕xing)》首用她、他两字字;文曰:“她在灶下煮饭,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灶门里的嫣红的火光,闪耀着她嫣红的脸,闪红了她的青布衣裳。丈夫他,衔着个烟斗,慢慢地从田里归来,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那只亲人的狗···。”该文她和他并用,开创了先河,显示出了男女性别的不同代称。 稍后,1921年9月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新诗,再次用了她。这首诗在英国留学生中广为流传。1921年9月茅盾翻译的莫泊桑的小说《西门的爸爸》,也使用了‘她’字。同年11月俞平伯发表的新诗《题在绍兴柯严的照片》,开头第一句是:“她含着所谓的我,我却藏着另外一个她。” 就这样依仗‘她’字代女性的媚力、美丽,在文化界、教育界、新闻出版界流行起来,一直沿用至今,再无人提出任何异议。她字的推行,没有任何权威、组织、政府发话、下令、作指示,着意特别大力宣传。 虽然刘半农的诗文,不是最早付诸实践用他独创的‘她’字;但‘她’字的发明权非他莫属。 1931年鲁迅的《回忆刘半农君》中,深情地回忆说:“他活泼勇敢,打了几个大胜仗;比如‘她’和‘它’字的创造就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