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十三宗师 拳就是技击或者搏斗的技术。中国古拳术有内家拳和外家拳的区别。其练习方法不同、所谓“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家源于道家养生、由练习吐纳呼吸而来、修炼方法是“养气”。外家拳理论源于佛家、大力金刚做降魔狮子吼、所以方法是“操”就是“硬做”。外家以力降人、难免杀敌三千、自损八百。而内家则强调保己全生之后再去伤人。内家这种练法不直观、自然比较难练习。在我个人看来、中国古拳术中、以技击技术而论、内家拳是最高等级的、其次是北方的外家拳。至于峨嵋派的外家功夫、南方洪门的南拳等、我了解不多、感觉上技击技术的练习上比北方外家拳更为直观、原始。现在国外发展出的各种拳术、如拳击、跆拳道、泰拳等、其技击技术更为简单直观原始、远不及北方的外家拳。 大致从1850年代初期杨露禅进北京、中国拳术开始进入黄金时代。至1900年义和拳失败、火器在军事战斗中取得绝对优势、满清倒台,中国拳术开始衰落、但因为老人尚在、还在维持、至抗日战争、特别是1949年以后政府极度反对拳术技击的政策、彻底的结束了中国拳术的黄金时代。基本上1920年代以后出生的拳术家、就没有可以和前人相比的技击能力了。 这个黄金时代中内家拳独领风骚。即使通背拳、炮捶、八极拳等外家拳的练习也受到内家拳影响。内家拳术包括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和各种武当派和其他道家拳术。其中太极拳是其中最难练、最“邪门”、最“逆天”、最违反“自然之理”的拳术。在我看来、也是最高级的技击术。太极拳易学难精、能够将太极拳用于技击的拳术家少之又少。比较一下杨露禅和八卦掌董海川的门徒情况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这个情形。杨露禅比董海川入京略早。有名有姓的徒弟不超过十个、有传人的只有三四个,还有两个是儿子。而董海川功夫好又出名的徒弟就至少十多个、徒孙中好手更多。 太极拳专家对“太极拳难练”早都知道。几百年前的王宗岳《太极拳论》中已经说“神而明之、代不数人。”太极拳之难、在于除了需要苦练和明师指点之外、练习者还必须有很强的悟性。如此我们也可以更多理解为什么大师子弟后辈不能“子承父业”了。所以即使在拳术黄金时代、能够上宗师级别的太极拳家也不过十人左右。我所谓“宗师”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以练习太极拳为主,这里的太极拳不在乎架子、而在心法、就是以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以下的典籍为指南;第二是“能打”、很能打;第三是对太极拳的发展有相当的影响力。其中“能打”的问题比较难判断——这和传统拳术界的“武德”有关。当时拳术圈子不大、大家彼此都认识甚至多是亲朋好友,大家都靠这个吃饭、比武失败就意味着丢饭碗。所以成名人士之间虽然有很多练习、切磋、比试,但其结果多数不会公开,只是大家内部心里有数——而且说话会很客气、所以流传下来的故事往往会走样。而流传出来的公开比武、往往对手是跑码头的或外来闯天下的无名之辈。所以我判定是否“能打”、除了依靠各门内口耳相传的历史言说、只好要靠我的主观判断了。 我不练习拳术、因为我有其他爱好、而且吃不了练拳的苦。但我接触真正的练家子有将近四十年了、而且我悟性不错、又特别爱好历史研究、听说拳术界的不少故事。自己综合归纳起来、得出以下结论。认为够上宗师级别的近代太极拳家有以下十三人。现分述之。 杨露禅(1899-1972)武禹襄(1812-1880)亦师亦友
杨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1780-1853)。杨大致在1850年代初期入京、把太极拳带入北京、号称“杨无敌”。在王府做教师、立住脚根。肯定击败很多人、但没有真正的名手。据说和董海川有过比武、现在人多认为董海川更高明、但事实如何无人知道。我个人根据他们在京的时间和徒弟情形、觉得董比杨略晚、且授徒背景不同、彼此也许只是擦肩而过。 武是大户、军人世家、不以教拳为生、纯粹是爱好。和杨同乡、曾从学于杨、但开始不及杨。1852年去温县得陈长兴介绍从学于陈清萍(1795-1868)一个多月,又得到太极拳论等多种太极拳古抄本秘籍、于是可以和杨露禅分庭抗礼、甚至传说更胜杨露禅一筹。但说一个月指点就功力大进、也过玄秘。武有武式太极拳传下、其后人功夫不及前人、最大贡献是整理流传不少太极拳的古拳经。 杨班侯(1837-1892)王兰亭(182X?-1890?)师兄弟
杨班侯是杨露禅次子、曾从学于武禹襄,所以一人承继了杨武两家的艺业、武禹襄对他的学武能力相当赞赏。他年纪不足二十岁就入京帮助其父。所以有“杨露禅闯天下、杨班侯打天下”之说。我以为按照前后文和其经历、“打”字似有两个意思、一是今人“打拼”、打下天下的意思;二是说他手狠。杨班侯最有名的对手是“雄县刘”刘世俊、是“大枪刘”刘德宽的前辈、据说擅长鹰爪拳等、被杨班侯一招破敌。刘世俊是当时的名手、是北京拳术界的领袖级人物。这场比武应该是顶级太极拳家和其他拳术的顶级专家之间少有的公开较量。杨班侯性情急躁且保守、后来又有大烟恶习、比较早离开北京、回乡居住。所以除了侄子杨少侯外、好像少有传人。他也有留下少量太极拳术的著述。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对王宗岳一派的太极拳理论有研究和理解。 王兰亭是王府管家、拜在杨露禅门下七年。曾经披麻戴孝、送杨露禅灵柩回乡——据说在路上和杨班侯师兄弟试手时候,杨突然下狠手要“废了他”以免杨家拳术外传、结果他逃过,于是他脱了孝服、脱离杨门、发誓不再使用太极拳。至于为什么兄弟反目、我以为现在流传的故事似乎不可信、但真相如何已经成迷。王后来又拜董海川为师、在董海川墓碑上有名。但他好道术、一生未婚、晚年入道、名声不显。到底功夫如何、无法确认。王之所以能入选宗师、一是他从杨班侯手下逃生、再则更重要的在杨露禅去世后的几年中、王偶遇世交、年轻的(当时二十多岁)鼻子李李瑞东(1848-1917)。李也是大户人家、嗜武如命。和王试手、一招即败、屡试不爽。王就把太极拳传给李、改名太极五行锥、成为李的看家本领之一。李瑞东在清末民民初名声显赫、也是满清官府中拳术大拿、近乎执北方拳术界牛耳。李也好道、自创或学到不少武当拳术和气功以及其它拳术、彼此混合一起。现在其传人号称李派太极拳、第一代传人中似乎也有高手。但现在无法从这个李派太极拳中看到王兰亭所传拳术的原貌了。 杨健侯(1839-1917)杨少侯(1862-1930)父子
杨健侯是杨露禅三子。后来在北京教拳。生活并不容易。但他性格平和、大概在杨班侯死后、他才开始比较大规模的传授太极拳。传拳时间大致是清末最后二十年。很多从他学的学生拜在他幼子杨澄甫(1883-1936)的名下。他自认功夫不如父兄、但这话多少是事实、现在也难以认定。 杨少侯是杨健侯长子、但从杨班侯所学为多。也是性格急躁,不留情面。对许禹生当面说“大枪刘不懂太极”(许是刘和建侯之弟子、且是官府中支持大力拳术的人、大枪刘则年纪尚长于杨健侯)。杨少侯很保守、极少传人。 他们的功夫好、都是当时公认。但已经有“杨健侯养天下”之说、就是靠祖宗余荫了。民国初、杨澄甫成立武术社、还靠杨健侯后台。后来杨澄甫南下定形太极拳、成为杨氏太极拳。但其技击功夫和其父兄无法相比。据说杨澄甫公子哥性情、直到父亲死后才下苦工夫、他当年写作很不错、说明他明白太极拳真意、但能做到多少难说。杨澄甫最后也是死于公子哥大嘴巴。据他同时的、身份很高的人晚年门内流传的话、说他“也就是个名儿吧”。 全佑(1834-1902)吴鉴泉(1872-1942)父子
万春、凌山、全佑三个旗人从杨露禅学、各得一体、号称筋骨皮。因社会地位低、拜杨班侯为师。另外两位无传人。独全佑善柔化、传下其子吴鉴泉和王茂斋等。吴家有杨氏老谱、包括杨班侯的作品、且和杨健侯一家极友善、可想而知杨班侯一定对全佑不错。吴鉴泉在1910年代、许禹生主办的半官方体育社中已经是各门派的教师中老大。1928年南下、出书称为吴鉴泉太极拳、组织拳社又叫吴鉴泉太极拳社。解放后全佑一支就被称为吴氏太极拳了。现在似乎也有人以吴鉴泉为吴氏第一代、如此其他全佑弟子就成为旁支了。 旁门?宋书铭(1840?-1916后)孙禄堂(1863-1934)陈发科(1987-1956)
宋书铭是袁世凯的幕僚、用据说是其家传的太极拳在1912年与许禹生体育社的教师们比试、包括吴鉴泉在内、都战而胜之。以至于吴鉴泉以下都要拜其为师。他自称是明初宋远桥17世孙、又有提供一些新的典籍、其中有和杨武所传一致。他的出现、说明太极拳除了在陈家沟外、很早就另有流传。其可信一面是他不是走江湖的、极保守、并不靠拳术吃饭,似乎更在乎道术、所以无理由乱认祖宗作假。但另一方面、太极拳术能家传17代而不失其本色、似乎太过夸张。总之、宋所用确实是太极拳的功法、而且水平极高。而其人神龙见首不见尾、是个道家高人。 孙禄堂以形意拳起家、为人刻苦、又学八卦掌、太极拳,比较早著述出书。又善于和官府中人打交道。所以晚年有大名。他的徒子徒孙在1949年后掌管部分政府武术管理权力、因拳架不同,有孙氏太极拳一说。其“懂太极否”、大有可疑。孙门下虽然认为他是500年来中国拳术第一人、但其他门派中人揭出他很多失手经历。放在这里、正好凑齐13人应合5门8法这个数字。 陈发科是陈长兴曾孙。其所学陈家拳和杨武所传不但架子很不同、心法也不同。为何如此?成为太极拳千古功夫之谜。我们很难相信在一两代人、数十年中会有这样大的分歧变化。比较合理的猜测是、陈家沟是武术世家、祖上曾学到一种比较原始的太极拳或内家拳,或者学到已经成熟的太极拳但经过若干代自己练变味了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而陈长兴又从其他人(一般认为是蒋发或其传人)学到(传给杨的)太极拳。而陈发科等陈长兴的嫡系子孙没有练陈长兴的太极拳而是学习陈沟旧传的陈沟拳。 陈发科说不清自己所练是何种功夫、我看其练习方法、介于外家拳与内家拳之间、内家拳法更多些。所以我把他列入旁门。但其功夫极好、听其平日说话练习的情形、绝对可以列入宗师级别。1928年到北京后也是没有输过手,而且动手都是一招制敌。 王茂斋(1862-1940)王培生(1919-2004)师爷徒孙
王茂斋是全佑大弟子。少年时代就跟从全佑。但有传言说他壮年甚至年纪更大后才掌握太极拳术精髓、功力突进。他确实收徒比较晚、也许因为是商人、所以不与以教拳为生的杨吴等前辈争徒弟。民国以后、就开始成为北京太极拳界的大拿。在杨健侯去世后、成为北京太极拳界的老大。他是少年在京学徒、年长后成为掌柜。在全佑去世后、把全佑所传功夫和吴鉴泉、郭松亭等师兄弟一起钻研、定形,成为吴氏太极拳基础。其人又是老派、尊师重道,一说他是全佑义子。总之很照顾全佑一家。后来吴鉴泉南下、其实南方本来是邀请王去、他力荐师弟吴鉴泉、说吴功夫更好过自己。1930年代师兄弟两人号称南吴北王,王茂斋不靠拳术吃饭、但相当有经济头脑、做事扎实、组织太极拳研究会、大开山门。1930年代后北京太极拳中多是他的传承、且不少高手。
其传下来的相关事、第一是曾阻止吴鉴泉拜师宋书铭、王认为宋书铭的功夫并不比自家祖宗(杨家与全佑)的更好,有说他曾和宋试过,但比较肯定的是他比吴鉴泉更好些。第二是亲自带徒孙王培生、大致有7、8年、王培生每天晚上去王茂斋的铺子中和北王练习、王培生那时候已经是相当的好手、据说他们在店铺中推手、王培生只去两个地方、或者上大炕、或者到柜台底下。第三王茂斋好像不愔太极理论、不太能讲出道理、只能用练习来让学生明白。看吴家确实有杨家老谱传承、也许全佑确实没有早传给王茂斋、所以王茂斋很晚才能悟太极?或者王茂斋本人文化水平低或者不够聪明、不能理解高深理论。这也是个谜、也许他的后辈还有人知道答案。 王培生是王茂斋的徒孙、杨禹廷的徒弟。我和他门下有交集、所以可能对老先生有偏爱吧。我认为他是中国拳术黄金时代的最后一位宗师级别的拳术大师。比他年纪小的、甚至很多比他年纪大些的拳术家在青年时代都遭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乱、其后是政府政策反对实战技击,好像很多武术家如陈发科、洪钧生等都有生存危机、所以没有生成大师的土壤了。王培生自身应该有很好的身体条件、悟性、好胜也爱武。还有很好机遇、如12岁还不知道马贵是何如人也的时候就偶然拜马贵为师。因此能13岁入太极门跟随杨禹廷(杨是马的亲戚)。之后给杨做助教、15岁时候帮助杨击败踢场子的、所以被王茂斋看中、一直和王茂斋学习至王茂斋去世。18岁就算出师、独立教拳。之后就成为吴氏北派在北京的看门人。据说他十几岁时候天天十几个小时只是想拳术之事、走路时候看见人来就想象对方是袭击者、自己如何应对等等。每天面对挑战要仔细应对、教拳对强者要狠让对方知难而退、弱者要保不能让对方吃亏等等。王茂斋自己理论不行、所以好像很重视理论、他很鼓励杨禹廷定太极拳架的教学、支持彭仁轩编太极功同门录、也让王培生大量抄写记忆老谱。总之、王培生机缘很好、在抗战前基本上就完成了训练。抗战早期对在北京的北王一派影响较小(但北王离京的徒弟们很多遭遇不测)。王培生少年时候被王茂斋修理很惨、包括背后偷袭被“打出魂”。王培生到老都认为“没见过师爷(王茂斋)那杆子功夫的”。但我个人怀疑、王培生又经过几十年的修炼、他的功夫肯定也会有很大长进、应该会接近王茂斋吧。但可惜没有比较了。 王培生“能打”的事迹比较多。时代较近、资讯流通容易、大家知道的多。第一是他一生走南闯北、都是教拳为生、从没有拒绝过任何实战挑战、都是一招解决。包括70多岁去日本美国讲学。第二是20岁出头时候和李经梧等师兄弟拜访陈发科、其他人都被陈打飞、唯“拿不住”王。李经梧等虽然年纪比王大、但入门比王晚、王在同辈中出道是比较早的(他是杨禹廷的第一批入室弟子)。他们关系都很铁。第三是日据时期被4或6个持刺刀枪的日本兵要求比武、空手夺下对方武器。日本人狼狈离开。这是真正实战散手吧。(此事只说明日本兵不是电视剧中的纯禽兽、任何技击术恐怕也斗不过几十发子弹)。第四是80年代初美国罗邦桢来访、他是台湾郑曼青大弟子、内外兼修、功夫很实在,是台湾当时最高水平吧。双方试手、罗对王极为佩服。第五是80年代初日本少林拳法同盟多次来中国挑战、说“少林寺在中国、功夫不在中国”。此时国家体委找王培生出战、都是一招制敌、轻松击败对方最强者。这个事情不在于日本少林功夫高不高。关键是当时无人敢应战——那个年代大家都懂的——这是政治任务、输赢关系到国家名誉等等。王培生还有个“现行反革命”的不清不楚的帽子呢。对体委也是很大的责任。不找别人去找他、就可以知道当时武术界对他功夫的认可。所以老先生虽然一直被官方的某些内行压制、但还是得到“独步当代第一人”的说法。另外最近看到一份四十年代末的南方记者(形意拳一派)偶然来北京的随笔报道、他本对王茂斋一门不熟。但特别提到当时人评价年纪很轻、辈分很低的王培生“颇有成就”。 我这里“能打”举例、都是顶尖高手之间。所以太少了。这13位宗师唯有陈发科活过1949年、王培生活到文革以后。他们的功夫肯定参次不齐、但我们今生大概无法知道细节了。我写王培生比较多、因为对他了解多。我知道的事情多数听他徒孙转述王老先生亲口所说、当然会有误传、但我知道他们都是诚实之人、以我们的关系、即使骗别人、也不会骗我。武无第一、也许近代还有比王培生更了不起的、可惜我不知道、希望哪位知道的能教我。而通过王培生老先生、我们可以倒推到以前的情形。因为拳术界重武德、这很好,但也带来负面影响。如重口德不言是非、说话客气、就会有人吹牛。重手德不发人、水平低的人就不知自己斤两。还有尊师重道导致自己师徒假推手、总之就是假的东西越来越多。真的也成假的了。好像出个闫芳、李经梧也成假的了。 太极拳和其他拳术一样在日渐衰落。核心是技击性没了。技击不是街斗打架。街斗打架包括真正的军事冲突最需要的是“勇”和“狠”、就是敢于拼命。手法不论。你看比较真实的古代小说如水浒传、各种公案小说、功劳最大的就是李逵这种不要命的。而拳术技击练习的是打架技巧、如果没胆子、真拼斗有技巧也用不出、(胆子这事情、现在体育竞赛中叫心理问题或者是否能发挥水平)。过去靠实战可以练胆子、现在以重手德为名假推手、自然练不出胆子了。即使真有功夫也用不上、何况经常功夫不大、自然打不过西洋自由搏击为基础的“王八拳”了。
但过去拳术技击的高手都一定是千锤百炼出来的、下极大苦功。我读回忆文章、好几个宗师级人物、如陈发科、尚云祥、王培生等都是绝对心无旁好、真是所谓“拳不离手”、无时无刻不在练习。又要经常面对“生死”挑战、一败就要丢饭碗。所以过去武术界名人一旦公开比手失败、一定要找人说合、甚至双方结拜兄弟、把比武变成内部切磋,找回面子。所以当时各个拳术高手他们练拳不以打架为目的、但绝对如王培生所显示、可以轻松打败各种王八拳和比较低级的拳术(如各种西洋拳术、泰拳、跆拳道等)。好像我们以上提到的各位宗师、就是嗜好拳术、生活中即使是所谓性情暴躁的杨班侯、杨少侯等也是谦谦君子、并非争凶斗狠之辈。尤其是太极拳、号称君子拳,里面更绝少给人做打手的、当流氓的。 另外现在很多门派、不同架子。以为创个门派就了不起。其实现代流传的太极拳就是四个源头:一是杨露禅传的拳、二是武禹襄改(创)的拳、三是宋书铭传出、四是陈沟拳。各种老架、新架、大架、小架等等更多是因为师傅不同、传的架子各有个人的特点或者为了方便学习等而改动、并非有什么秘传。谁比谁高。拳术技击性最终看功夫而非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