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陈发科太极拳的惊天秘密1980年代北京还有不少和陈发科老师直接学过拳的老一辈在,多数本来都是杨、吴太极拳的,听老先生们说,陈发科的拳是否太极拳在“是与不是”之间——说它不是又似乎有些太极拳味道、说它是太极拳却又觉得这味道不对。到底如何真说不清楚。当然陈发科功夫是极好的、属于拳术界的顶尖高手之一。我们这里说的是“是否”问题、不是“好坏”问题。 陈发科极不善言谈、年少学拳时、其父也不在身边。所以没有留下任何拳论拳谱。现在就是三个学生或徒弟洪均生、顾留馨、李经梧三人留下文字比较有价值。我只看到小部分李氏文字,顾氏说法过于现代化,虽然其名声虽不好、但文字其实相当有价值。洪氏以传承为志向,比较纯粹,特别是他讲述了一些陈发科拳艺的小故事,很有价值,可以看出一些真相来。另外、顾氏后人发表了顾氏和唐豪、沈家桢的通信,其中也很有研究价值。从这些文献里,我观察到几个重点,兹列如下 · 陈发科刚劲足,就是快速而猛烈。 · 陈发科拳术号称缠丝劲、靠旋转“四两拨千斤”。 · 陈发科也主张“先有千斤力”、才能“四两拨千斤”。 · 陈发科少年时、父亲兼师父不在身边,陈发科数年间就靠盘架子、打手打败了堂兄,实乃武学奇才。但显见陈发科太极拳“打手”相对不重要。 · 陈家沟《打手歌》有多种版本,多仅四句、陈鑫称为俚语,可见陈家不重视打手。当然四句《打手歌》确实内容比较空泛,第一句等于是“十三势”界说、后三句多属描写技击效果(结果)。相反、六句《打手歌》的最后两句、是太极拳经典、几乎每个实字都是一个技术要点、内容充实没有一点多余。 · 田兆霖等几个杨氏早期传人留下只言片语、都提到杨班侯少年学拳时、虽然已能发人数丈、杨露禅还说他的劲不对。杨家太极拳很在乎推手。 杨少侯功属杨门上乘、以散手见称。其留下拳论不多,值得仔细揣摩。说到发劲与化劲曰:【推手练习纯熟,然后练习发劲与化劲。……发劲宜直,化劲宜圆,化之不尽而发之不远。初学化劲,方向宜斜。上乘功夫,则向自身化之,所谓引进落空是也,或曰“以夫子之道反制夫子”……】 说到化劲,核心有三:即“化劲宜圆”、“初学化劲,方向宜斜”、“上乘功夫,则向自身化之,所谓引进落空是也”。书面上讨论或最初练习时,太极拳程序上是“化在先、发在后”,但实际上太极拳功夫“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化发同一。 下图可以大致看一下简单的“旋转拨千斤”方法。人一拳打来、你一旋转、对手便不能打“实”你,他的大部力量就被从切线方向分解出去、同时因为“没有打中”是出乎其意料之外,对方重心会移动、可能由此失去身体平衡,这时你还可以加他一个千斤力。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极快,否则对方就会抽身撤步早,所以爆发力是必要的,表现出刚猛也是必然的。
这就是陈发科太极拳的秘密了。就是杨少侯所说“化劲宜圆”、“初学化劲,方向宜斜”,也就是《打手歌》的头四句内容,属于太极拳的一种原始形态吧。太极拳“上乘功夫,则向自身化之”,这个听起来只是“化”得方向不同,其实方法有本质不同,这就是王宗岳太极拳“粘黏连随”的技术了。 早先陈家沟太极拳到底是什么样子,现在我们无法知道,但可以肯定,现在流传的由陈鑫、陈照丕传下来的拳术和陈发科太极拳又有本质不同,最多是一种内家拳、不能算太极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