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鄧琰的小篆。
不難看出,比之大篆,小篆已經向去象形化進了一步。
隸書。始於戰國或秦,盛於漢。其書寫已經大為簡易,基本上擺脫了象形文字的特點。
隸書。漢碑石門頌。可以看出,隸書已經完全擺脫了象形文字的特點,這無疑大大地有利於文字和書法的普及。
清錢南圓的楷書。
楷書。也叫做正書,真書,它脫身於隸書。楷書是唐以來較為實用的書體。
行書和草書。行書是間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書體。草書則大致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
米芾的行書。
宋克的章草。
王羲之的行草。
孫過庭的今草。
張旭的狂草。
2,先秦大篆金文時代。
金文大篆書體發韌於先秦的殷商西周,以後金文的面貌日益豐滿,用筆的尖圓肥鈍已各有妙趣,出現了成熟穩定的線條,也開始注意形體的美觀。戰國晚期,輕便的竹木簡牘逐漸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且開始使用毛筆,此時的古人或許開始擁有了書寫的樂趣。
3,秦漢時期的小篆時代。
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將先秦古文大篆全面整理,以秦地使用的文字為範本,制定了以小篆為標準的書體。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書同字”。而相應地把秦以前的所有字體統稱為大篆。小篆的發起人和身體力行者是秦的宰相李斯。李斯是漢以前少有的後世留名的書法家。一般認為,篆書的用筆比較單一,基本上是中鋒行筆。
4,興盛於漢的隸書時代。
從篆到隸的演變過程相當地漫長。直至東漢,才出現成熟穩定的隸書。隸書的結體趨於扁方,筆畫有了所謂的“蠶頭燕尾”,可見隸書筆法趨向複雜,進一步發揮了毛筆的功用和書寫潛力。但在整個漢代,但在整個漢代,書法並沒有成為一種流行藝術,雖然也產生了一些像張芝,陸機,鍾繇這樣的大書法家,但他們的傳世作品太少,並不足以強烈地影響後來者。
5,唐代是我國書法藝術的鼎盛時期:楷書和草書時代。
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書體的演變持續不斷,此時楷書,行書和草書均成規模。至唐代,作為書法藝術主要書體的楷書和草書大放光彩,大書法家不斷湧現。
所謂章草,通常認為是漢代的官員在公文奏章中為提高書寫速度而為的一種書體,它留有較多隸書的痕跡。至唐代,章草開始式微。
由於唐太宗等帝王的極力推崇,並規定非善書者不得為士,唐王朝出現了大批天才書法家。楷書有虞世南,柳公權,顏真卿,歐陽詢等。草書有張旭,懷素,孫過庭等。
書史認為以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代表的行草,優美飄逸,自成一體,是為兩王體行草;
以智永,孫過庭為代表的草書字字不相連,活潑沉穩,是為今草;
以張旭和懷素為代表的草書體勢連綿,筆意奔放,是為狂草。
上述三種行草書書體對後世書法的發揚光大起了不可估量的影響。通常認為草書是書法藝術發展的頂峰,是書法抽象形式的體現。從此,書畫琴棋成為中國古代文人學士的重要精神情操。
順便說一下,書法藝術是在唐代傳入日本的。從此,日本人亦視書法為他們的國寶。日本人對於書法的重視和普及是全國性的。在日本,大人小孩都能寫一手工整漂亮的漢字,有時是會令國人慚愧的。
6,唐以後的五代,兩宋和元明清,書法藝術基本上是承傳了晉唐以來書法藝術的成就,雖然大書法家不斷出現,但在書體上沒有根本的變化。
7,應當提及的是,由於歷朝皇帝的重視,宋代和清代的書法藝術空前繁榮,出現了一批大書法家,其中也包括皇帝本人和皇族子弟在內的優秀書法家。這種趨勢一直延續到民國時代。
概括一下:秦和秦以前的篆書---漢代的隸書---唐代的楷書和草書,是中國書法藝術發展演變的幾個裡程碑式的階段。唐宋清是書法藝術極其繁榮的朝代。記住了這幾個階段,就等於記住了書法藝術的斷代史和全部發展史。
最後,有堂叔的地溝油詩為證:
星漢燦爛讀書史 過塊歷都人累死
翰墨丹青令人老 懷素猶狠見識少
行草篆隸各風騷 秦簡漢碑唐王朝
自古書畫貴孤芳 不可沽名輸東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