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邓琰的小篆。
不难看出,比之大篆,小篆已经向去象形化进了一步。
隶书。始于战国或秦,盛于汉。其书写已经大为简易,基本上摆脱了象形文字的特点。
隶书。汉碑石门颂。可以看出,隶书已经完全摆脱了象形文字的特点,这无疑大大地有利于文字和书法的普及。
清钱南圆的楷书。
楷书。也叫做正书,真书,它脱身于隶书。楷书是唐以来较为实用的书体。
行书和草书。行书是间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书体。草书则大致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
米芾的行书。
宋克的章草。
王羲之的行草。
孙过庭的今草。
张旭的狂草。
2,先秦大篆金文时代。
金文大篆书体发韧于先秦的殷商西周,以后金文的面貌日益丰满,用笔的尖圆肥钝已各有妙趣,出现了成熟稳定的线条,也开始注意形体的美观。战国晚期,轻便的竹木简牍逐渐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且开始使用毛笔,此时的古人或许开始拥有了书写的乐趣。
3,秦汉时期的小篆时代。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将先秦古文大篆全面整理,以秦地使用的文字为范本,制定了以小篆为标准的书体。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书同字”。而相应地把秦以前的所有字体统称为大篆。小篆的发起人和身体力行者是秦的宰相李斯。李斯是汉以前少有的后世留名的书法家。一般认为,篆书的用笔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中锋行笔。
4,兴盛于汉的隶书时代。
从篆到隶的演变过程相当地漫长。直至东汉,才出现成熟稳定的隶书。隶书的结体趋于扁方,笔画有了所谓的“蚕头燕尾”,可见隶书笔法趋向复杂,进一步发挥了毛笔的功用和书写潜力。但在整个汉代,但在整个汉代,书法并没有成为一种流行艺术,虽然也产生了一些像张芝,陆机,钟繇这样的大书法家,但他们的传世作品太少,并不足以强烈地影响后来者。
5,唐代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楷书和草书时代。
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书体的演变持续不断,此时楷书,行书和草书均成规模。至唐代,作为书法艺术主要书体的楷书和草书大放光彩,大书法家不断涌现。
所谓章草,通常认为是汉代的官员在公文奏章中为提高书写速度而为的一种书体,它留有较多隶书的痕迹。至唐代,章草开始式微。
由于唐太宗等帝王的极力推崇,并规定非善书者不得为士,唐王朝出现了大批天才书法家。楷书有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等。草书有张旭,怀素,孙过庭等。
书史认为以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行草,优美飘逸,自成一体,是为两王体行草;
以智永,孙过庭为代表的草书字字不相连,活泼沉稳,是为今草;
以张旭和怀素为代表的草书体势连绵,笔意奔放,是为狂草。
上述三种行草书书体对后世书法的发扬光大起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通常认为草书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顶峰,是书法抽象形式的体现。从此,书画琴棋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学士的重要精神情操。
顺便说一下,书法艺术是在唐代传入日本的。从此,日本人亦视书法为他们的国宝。日本人对于书法的重视和普及是全国性的。在日本,大人小孩都能写一手工整漂亮的汉字,有时是会令国人惭愧的。
6,唐以后的五代,两宋和元明清,书法艺术基本上是承传了晋唐以来书法艺术的成就,虽然大书法家不断出现,但在书体上没有根本的变化。
7,应当提及的是,由于历朝皇帝的重视,宋代和清代的书法艺术空前繁荣,出现了一批大书法家,其中也包括皇帝本人和皇族子弟在内的优秀书法家。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民国时代。
概括一下:秦和秦以前的篆书---汉代的隶书---唐代的楷书和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演变的几个里程碑式的阶段。唐宋清是书法艺术极其繁荣的朝代。记住了这几个阶段,就等于记住了书法艺术的断代史和全部发展史。
最后,有堂叔的地沟油诗为证:
星汉灿烂读书史 过块历都人累死
翰墨丹青令人老 怀素犹狠见识少
行草篆隶各风骚 秦简汉碑唐王朝
自古书画贵孤芳 不可沽名输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