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报业 其乐无穷
——记《欧洲时报》新社长张晓贝先生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1983年元旦,法国巴黎出现两件事,可谓一喜一怪。喜事,是人们一向认为中华文化沙漠的巴黎,突然有两份大型中文报纸几乎同时诞生,一份是《欧洲日报》,另一份是《欧洲时报》。前者是台湾《联合报》旗下的子报,后者是巴黎印支华人集资创办的报纸。怪事,是这两份报纸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却泾渭分明,政治立场对立。《欧洲日报》亲台湾,《欧洲时报》偏向大陆。它们明争暗斗,争做欧洲报业的龙头大哥。无庸置疑,创办前期的《欧洲日报》比较正统、美观,它的版面是在台湾做好后传到巴黎印刷发行;而《欧洲时报》是本地华人白手起家创办,由于资源、人力、物力所限,版面略逊一筹,有些内容还是剪报贴上去的,我私下笑它是“本地姜”。但这“本地姜”也够辣,其内容多反映巴黎侨社现实。我喜爱“本地姜”的《欧洲时报》,喜它爱国爱乡,爱它是侨社喉舌;佩服它能自编自印,坚忍不拔的精神。因此,自它诞生的那一天起,我就是它的忠实读者,并以实际行动写文章投稿支持它。
记得《欧洲时报》成立两周年时,我写了一首《愿与时报共成长》的长诗,开头与结尾是这样的:“当我带着新生的喜悦走下飞机,来到这和平美丽的法兰西,传来第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欧洲时报》诞生在巴黎……今天你以胜利的姿态展现眼前,报导正确言论中肯不倚不偏,赢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信任,难怪洛阳纸贵一纸风行!你不断发展我逐步安定,欣逢你两周年大喜大庆,我愿伴随你披荆斩棘,去迎接那更灿烂的前程!”转眼30年过去了,我依然如故是它的忠实读者与投稿者,真可谓是“与时报共成长。”
30年,说短不短。《欧洲时报》的发展可约分三个阶段,可说是十年一番新。从初始阶段是使用双鸽牌打字机选字,手工排版;到中期的电脑打字,与半自动化排版;到近十多年的全自动电子化制作。说来也凑巧,《欧洲时报》近30年来也不断接力,换了三任社长。第一任社长卢家藩先生,他只做了一年多,由于亏损严重,坚持不下去,而由杨咏桔女士接任第二任社长。她长袖善舞,人脉畅旺,又得侨社支持,一直做了20多年,直至2011年正式退休为止,才由张晓贝先生接任第三任新社长。
说张晓贝是新社长,其实并不准确。他不是《欧洲时报》的新兵,早在20年前加盟《欧洲时报》时,就挑纲出任时报常务副社长。2007年初接任报社法人,并升任执行社长,开始独当一面地全权处理报社事务。2011年正式接任社长,只是名义上更上一层楼。
张晓贝祖籍浙江宁波,1953年出生于北京,学生时代一直在北京求学。文革期间曾作为北京知识青年下放陕西延安插队落户。大学读英文,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读新闻专业。毕业后在英文版的《中国日报》工作了10年。他的夫人赵建女士在法国留学,专攻国际政治,成绩优良,毕业后受聘于法国公司工作。为了家庭团聚,张晓贝辞去很有前途的《中国日报》工作,申请来巴黎家庭团聚。因为他是个报业专才,所以很快被《欧洲时报》聘为常务副社长。那时《欧洲时报》刚刚度过了十个春秋,正欲大展鸿图,跃升至新的台阶。张晓贝的加盟,给它带来了新的力量,更加如虎添翼!张晓贝是学英文的,抵法后自学法文成才,可见他的聪明与毅力。
张晓贝国字口面,眼大眉粗,皮肤洁白,身材高大,和蔼可亲,彬彬有礼,处事低调,善于调解纠纷,一口纯正的北京音,是典型的帅哥与社长的好材料。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张晓贝进入《欧洲时报》时,报纸经过十年的不断改进,比初期大有进步,已有电脑打字,开始使用电脑取代手工排版,但仍处于半自动化阶段。张晓贝与报社同仁励精图治,随着媒体的发展,不断改进工作与设备。中国的改革开放,侨社的不断壮大,也对身为侨社喉舌的《欧洲时报》提出更高的要求。侨团活动密集频繁,使它的广告激增。从初期的亏损,慢慢达到收支平衡。在海外办报,开支很大,华人圈小,能收支平衡,已是了不起的大事。身为常务副社长,执行社长与后来的社长,张晓贝深知肩上责任重大,他唯一的做法,就是紧跟形势,不断吸收报界专业人才,充实提高团队能力。现在报社已发展到40多人,除社长、总编外,还有两位副社长与两位副总编,业务在不断创新多元化。随着科技发展,不仅报纸排版、远程传送等已全部实现电子化,并正式登陆苹果的Iphone手机和Ipad平板移动电脑,实现全球移动看时报、看欧时网。而且业务进一步扩大,增加了《欧洲时报周刊》、《欧洲时报网站》、《欧时网法纵社区子网站》和《巴黎演播室》 视频访谈节目,2011年底又跨越英吉利海峡,在伦敦创办了《欧洲时报》英国版,还计划2012年上半年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建立分公司,创办《欧洲时报》东欧·中欧版、下半年计划创办《欧洲时报》德国·荷兰·北欧版。明年还打算创《欧洲时报》南欧版。
除了主业办报,《欧洲时报》还办有以华侨华人子弟为主的中文学校和教法国人学汉语的孔子课堂,学生已达700多人。旗下还办有旅行社和出版社,并在欧洲地区独家代理《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印刷发行。张晓贝还说,今年底我们的网站将要推出法文网页,明年会顺势推出英纵社区子网站。
前面提及巴黎有《欧洲日报》与《欧洲时报》两间大报社,互相比拼争着做欧洲报业龙头一哥。但起初占尽优势的《欧洲日报》,终因后劲不足,亏损严重,于几年前关门大吉!现在只有《欧洲时报》一枝独秀,而且其子报很快遍布欧洲,成为真正欧洲的时报。从《欧洲时报》到“欧洲时报集团”,从中可以看到张晓贝的进取精神。
在谈到报纸的特点时,张晓贝说:时报是扎根侨社,服务侨社的华文报纸,报导他们的消息,向他们提供所需资讯,支持侨团活动,并坚定站在侨胞立场,捍卫侨胞合法权益,为之鼓与呼。与此同时,时报也努力促进中法、中欧友谊,呼吁华人遵纪守法,积极融入法国社会。张晓贝自豪地说,时报就是深植于欧罗巴大陆的一份正统,严肃,客观,专业,又具有深厚浓重“侨”字色彩的华文报纸。法国侨团众多,在与侨团华商打交道时,我们均以平常心态面对侨社事物和所有朋友,无论侨团大小,都一碗水端平,一样尊重,因而赢得了侨团和读者的认同,信赖与支持。
问到对报纸与网络的关系时,张晓贝说:现在科技发达,新闻传播神速,特别是微博和3G手机的出现,人人都是信息源,每天信息多到爆炸。但这些信息多是碎片化,五花八门,真伪并存。网络时代意味着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进入“碎阅读”,“浅阅读”时代。而报纸主要针对的还是“整阅读”,“深阅读”的需求者,就此而言,报纸在当下并不过时,只是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和侨界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报纸要善于把碎片化的海量信息去芜存菁地组织拼整起来,加以综合归纳、分析前因后果,让每天忙于生计,闲暇有限的读者,在有限时间里读到最有用,最完整,也最有趣的信息。我们的读者对象多是有一定文化知识,又多少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这些人是我们报纸的主要服务对象。当前社会高度多元化,读者兴趣也日益多元化,报纸篇幅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因此必须明确定位,做我们力所能及之事,影响那些关心喜爱本报,相对比较成熟严肃,对当地侨社和华商经济有一定影响力的读者。我们要做的是一份相对严肃、权威,实用价值较大的综合性信息日报。
张晓贝研究生攻读新闻专业,毕业后在《中国日报》工作10年,侨居巴黎后又在《欧洲时报》做了20年的媒体人,可说是与报纸媒体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在新闻行业摸爬滚打这么久,不知他有别的想法吗?他说:我大学毕业后干过旅游,搞过商业谈判,也有很多机会进入商圈。但我还是选择了学新闻干新闻。环顾我当年的许多新闻系同窗,能不受引诱坚守此业到今天的已不多也。我知道报纸这行不是个高收入的职业,相对清贫,辛苦有加。但这行锻炼大,交友广,上至总统,下至平民,无论海内海外,都要打交道。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我在旁边冷眼相观,指点江山,甚感有趣。我真是喜爱这个行业,其乐无穷!
好一句“其乐无穷”!《欧洲时报》明年1月1日就迎来30周年的“而立”之年。有这样一位“其乐无穷”的掌门人,业务定然会更加发展。相信在“而立”到“不惑”的十年间,在张晓贝的带领下,《欧洲时报》将更加焕发青春,迈步向前,这是毫无疑问的。
陈湃 2012年4月28日作于巴黎
《法国华人风采录》已出版,内有60位华人,从现在起陆续帖出。为了保持完整,先从后面贴出。如要购买,每本国内30元人民币;海外10欧元(包寄费)。联络处QQ3692544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