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飞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纽约堂叔
纽约堂叔
这是我2月8日应纽约古典音乐爱好者协会的邀请,在纽约法拉盛图书馆的一次声乐讲座。由于反应良好,场内外听众纷纷要求得到文字的东西。这也表明人们“饱暖思文化”后的一种群众性趋势。今天把讲稿的内容整理了一下,分段发表,以饷读者。
(一) 关于歌唱的几个概念
1,唱歌与歌唱
唱歌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活动,人可为之。歌唱则是一种较高级的艺术活动,因此就有一个技术上的问题。
2,轻松地歌唱和歌唱的松弛
前者是指歌唱时要求身体的各个部位处于放松的状态,包括发音器官,不要搞得脸红脖子粗的。后者是要求吐词咬字的清晰和松弛,目的是保证每一个字和音都能够获得充分的共鸣。
3,歌唱理论与技巧的简单性
网上有关声乐和歌唱学的文章铺天盖地,各种理论争媚斗艳。书店里的专著也是林林总总,有时候相互打架,一般的学习者可能会觉得狗咬刺猬无从下口。我还认识纽约一位自称声乐理论家的哥们,他说他要写一本声乐新进理论的著作,厚厚的分成上下册。我听了心里就想,还好你没有写,我也没读;如果我真的去学习这样的声乐理论,可能会有两个结果:一是被弄残废,送进社会福利院;或者被整疯掉,直接送疯人院(笑)。
没有一个声乐学习者愿意做书蠹。因此我提倡声乐理论必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不要用一些高深莫测的词汇和抽象的道道去难为人家。因此,像任何学问一样,一个好的声乐理论或方法必须是简单易学的,一个好的老师也应该是知道如何化难为简的。因此我的这个讲座是让初中文化程度的人都听得懂的,其内容易懂易学易用。
4,歌唱的实践性
我的老师沈湘先生曾经说过,成为一个优秀的歌者必须具有以下条件,一是优良的声音器官,包括声带,共鸣腔和听力等,二是领悟力。以上都是天生的。后生的条件则是勤奋。一个歌唱理论或方法,可能用几分钟就讲清楚了,但却要穷几个月几年甚至终生去实践它,这也就是声乐学习难之所在,其实那一门学问不是这样的呢。
有一次,一个喜爱唱歌的朋友问我,已经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歌唱有几年了,但感觉没有明显的长进,是什么问题所在。我就问他一周练唱几个小时,他说平常忙,早出晚归的,主要是周末会唱几个小时。我就告诉他,症结所在是练习的时间太少,基本上是7天打鱼6天晒网,当然是不行的(笑),但并不说明你的发声器官不好。
5,歌唱学有关声音之四要素
可以说歌唱的共鸣和吐字是歌唱学的核心理论。关于声音的要素,它们是音色,音质,音量和音域,都和共鸣有关。其中,被开发后的音色是不可改变的。你不能把自己练成像帕瓦罗蒂那样的音色,或者打造成赵忠祥那样的磁性声音。但后面三个要素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改善和提高的。
(二) 歌唱的共鸣
在这个部分,我打算讲三个问题,即头腔共鸣,声道的打通和咽音原理。
1,头腔共鸣的获得
(1)高泛音共鸣
众所周知,高音共鸣是通过头腔获得的,因此头腔共鸣也叫做高位置共鸣或高泛音共鸣。与中低音共鸣相比,头腔共鸣的获得不那么容易,有较多的技术问题,因此也就成为声乐界一个重要课题,并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理论和方法。
(2)混合共鸣
我们平时的歌唱都是使用混合共鸣,它的意思是:唱高音时,要有中低音的支持;相反,唱中低音时要有高音的支持。
(3)泛音
图1,头面部的一些小腔体--窦
一个简单的歌曲,如果你唱得不好听,首先应当是音质的关系,声音是散的,高音发白发飘,一定是共鸣不到位。共鸣不好可能主要是你的口腔共鸣太多,而头腔共鸣不够。所以头腔共鸣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你的音质和音色。
实际上头脑部分是不会产生共鸣的。人的头颅里面只是一些脑组织,没有空间。我们所说的头腔共鸣是指头面部的一些小腔体。从上面的图示可以看到,它们一共是4对8个腔体,叫什么什么“窦”(Sinus)的东东。当声音进入这些腔体时,便会产生泛音(Overtone)。“泛”就是多,丰富的意思。泛音越丰富,音质越好,音色也越美。所以,声音的动听与否取决于参与共鸣腔体的多寡。
(4)关于口腔共鸣
口腔共鸣主要与吐词咬字有关,这个我下面会谈到。
2,声道的打通
(1)目的
声道的打通也就是打开喉咙。其目的是扩大共鸣腔体,把声道理顺,使声音畅通地进入头腔。
(2)要领
图2,打开喉咙,提起软颚
这里我本人总结了有关打开喉咙的12字口诀:“提着软腭吸气,按下喉咙唱歌”。动作要领提示如下:
提高软腭(软口盖)---小舌头保持兴奋状态---打开会厌---放松下巴 ---降低喉咙。解释一下:
软口盖大家都知道是什么。讲一下会厌。会厌是舌根部的一个组织,平常是随呼吸开开合合的。吞咽的时候,它是关着的,以防食物掉进气管里。歌唱的时候,它就必须保持完全打开的状态,以保持气息的供给。小舌头保持“兴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打通的过程中它是颤动的。还有喉头,当你提起软腭时,当然要吸一口气,此时你的喉头就会自动下降。这些动作是一气完成的,关键是提起上颚那个动作。
(3)体验和练习
图3,黄的部分是咽腔,蓝的部分是喉腔
练习:可以用打呵欠的办法尝试这种状态;也可以用医生检查喉咙时,发“啊”元音的状态来体验打通。大家可以和我一起来试一下。
(4)打通的结果
a,咽腔拱起前倾,咽腔的体积扩大了;
b,喉头下降,此时咽腔与喉腔完全对接了,气息和声音的管道完全通畅;
c,高音音频顺利地进入头腔;
d,头面部分产生有韵律的振动,声音从这个部位向外发散出去,即声乐界所说的“面罩效应”,就像那个什么化妆晚会的面罩。我的老师说“圆顶效应”,说法不同,其实道理一样。有人说面罩唱法,我不以为是什么唱法,我认为这是一种头腔共鸣的效应或结果。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