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石榴子的博客 |
|
Something,somebody,somewhere... |
|
|
|
|
|
|
|
|
|
|
| 此生憾事 |
| 在我小时的印象中,父亲一直都是威严有震慑力的那种,真的很难跟“慈父”联系起来。从来没觉得自己是爸爸的宝贝,尤其是我们家姐妹有三,我是最后多余那个。姐姐们都很优秀,自然能得到更多的疼爱。我上面的兄长就更不用说了,从小就懂事乖顺,真的很难不招人喜欢。唯独我不仅没有任何出众之处,而且顽皮捣蛋。现在想来应该是一种“嫉妒”潜意识的驱使,小时的调皮和奇招只是用来“吸引”他老人家的注意力。可想而知大多数情况是适得其反,“大难”临头,然后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那个年代,父母要养活四个孩子也确实不易。更难得的是,尽管不觉得受父宠,可母亲给了我应有的母爱。童年过得无忧无虑,是幸福的。母亲勤快能干,精打细算很会过日子。家里收拾的总是干干净净,舒舒服服,尽管没有豪华可言。在经济困难时期,我们子妹四人不曾挨饿。尽管家里不富裕,可温饱总能保障。每次我受到“委屈”的时候,都能感觉到母亲的关爱。
等我真正感到父爱是我在上大学以后。记得父亲每个月给我写信和寄钱,可以说是公主待遇:八十年代初期每月四十元,而比我高几届的大哥只有二十五元。父亲解释说:男孩要穷养,将来才知如何养家;女儿要富养,在外就不易受欺负。父亲如此用心良苦,让我真的很感动,也让我真正读懂了父亲。其实小的时候父亲只是不善于表达和缺乏与孩子沟通,这也是那代人普遍的家庭模式。父亲总把革命工作做为第一己任,家事对他来说一点都不重要。因我“坏”事多,惩罚多也就自然而然。所以很多东西不能看表面,要用心去体会,小的时候根本不懂这些。
从我离家读大学一直到出国多年,父亲一直坚持给我写信。后来他因患白内幛, 眼神实在不好才停下来。直到现在,我还保存着那一沓厚厚的充满着父爱的信。每次重温这些家书,都能感觉得到一个历历在目的慈父在跟我唠家常和不厌其烦地谆谆教悔:“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子亲,夫妇顺。…”
就在五年前这个时候,父亲病重,我带着女儿飞回到他的身边,每天变着花样给他显示我的厨艺。看得出来父亲很开心,他的进食量明显有提高:也许父亲真的喜欢,也许父亲仅仅是为了让我开心。我深信父亲会给予我他能给予的。父亲是伟大的,父爱何尝不是,至少在我心中。
转眼父亲已走了五年。虽然对自己走过的路还算满意,既做到了现代版本非传统的“相夫教子”,还拥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唯一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的憾事就是这辈子没有用更多的时间陪自己的父母,他们才是这个世界上为自己付出最多的人。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