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ZBZ001  
ZBZ 的博客  
https://blog.creaders.net/u/11068/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ZBZ
注册日期: 2016-04-25
访问总量: 57,307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神11成功,中国成为科技强国?
· 刘菲总领事不必为温哥华的灾难而
· 狂妄的爱国主义,离恐怖主义仅一
· 他们为什么要对加拿大国民的幸福
· 王毅访加外交风波,突显中方智囊
· 王毅访加外交风波,突显中方智囊
· 施一公恐怕也出了大问题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A】
· 神11成功,中国成为科技强国?
· 刘菲总领事不必为温哥华的灾难而
· 狂妄的爱国主义,离恐怖主义仅一
· 他们为什么要对加拿大国民的幸福
· 王毅访加外交风波,突显中方智囊
· 王毅访加外交风波,突显中方智囊
· 施一公恐怕也出了大问题
· 维稳中的“拖”字诀
· 恭贺“温哥华中领馆‘和谐’解决
· 致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温哥华总领事
存档目录
11/01/2016 - 11/30/2016
08/01/2016 - 08/31/2016
07/01/2016 - 07/31/2016
06/01/2016 - 06/30/2016
05/01/2016 - 05/31/2016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王毅访加外交风波,突显中方智囊缺乏能力 (上)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访问加拿大,记者发布会上怒斥提问中国人权问题的iPolitics记者阿曼达·康诺丽(Amanda Connolly)引发外交风波,最重要的看点其实并不是王毅在外交场合是不是失态,而在于中方决策层和智囊对中国政府期望在国际事务中成为强国而展现强硬姿态的策划中急于求成,在国际事务的应对中缺乏常识和正确判断,以及事发后应对失当。

王毅怒斥记者之举,相信不会是王一时怒火中烧所致。“外交无小事”(周恩来语),中国政府向来对外交事务事无巨细,慎之又慎。对记者发布会,2016年3月两会期间,人民网、人民日报报道全国政协的首场中外记者发布会准备工作情况时称: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王国庆担任新闻发言人,王为此连续准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经常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听取60多个部门介绍情况,收集1400多个问题,对于媒体提出的敏感问题,王国庆说,越是敏感问题,越要想办法说清楚。

再来看一看中国的新闻媒体为记者发布会需要做些什么准备。两会新闻中心记者在接受采访、回顾30年两会新闻发布情况时称:每年两会前4个月左右,两会新闻报道组就已经开始记者会的准备工作,工作人员要与国务院各部委反复协调沟通。

因此,相信王毅外长在访加之前,尤其对目前各方关注的敏感问题如南海问题、人权、涉及加拿大的中国贪官外逃和双边经贸等问题,中国政府智囊和媒体必定会有充分准备和协调沟通,并分别研究制定针对加拿大政府和记者发布会所采用的标准议案。从王毅对人权问题的回答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回答与历史上中国外交部对人权问题的回应有一脉相承的共同特点:从李肇星的吃饱饭就是最大的人权到今天王毅的摆脱贫困就是人权,明显带有前后呼应的预先设定好的痕迹。

因此,我有充分理由相信王毅怒斥iPolitics记者提出人权问题,是出于中国政府渴望成为一个与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相适应的国际政治、外交强国而展现出的强硬新姿态。

但是,中国真的为成为强国准备好人才条件了吗?环球时报曾经给中国媒体的责任下过这样的定义:“媒体应是国家利益的‘看门狗’”。那么,我们不妨先看看中国媒体怎么来做好这条“看门狗”。

就在王毅怒斥记者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6月3日),新华网电发了一篇新华社记者李保东采写的《王毅怒斥加拿大记者现场直击:在场人鼓掌点赞》的文章(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6-06/03/c_129039032.htm ),中国各大门户网站都有转载。文章称:按照会前加方的安排,发布会上媒体可以提4个问题,加拿大和中国媒体各提两个,加拿大媒体先提问。“随后,一个名叫阿曼达·康诺丽的女记者自称来自加拿大iPolitics新闻网站,向迪翁一口气提了三个问题。” 在对该记者的描述上,该文称:“这名加拿大女记者看上去大约30岁,个头1米65左右,棕色长发,身穿无袖紧身上衣和黑色牛仔裤,还穿了一双多在冬天穿着的高跟短皮靴。康诺丽提问时一直看着自己的手机屏幕,语速非常快。提问完之后,还不时用手机跟人聊事。”“据了解,康诺丽提出的问题事先经过了加方几家媒体机构的商量。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在加拿大工作了两年多,参加过上百场的新闻发布会,这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康诺丽。”

文章罕见的用加粗字体突出作者认为重要的内容,这篇篇幅约一千五百字的文章中,却用大量笔墨去对一位女性的私人问题品头论足,其实想表达的内容无非就是这位加拿大记者完全是无名之辈,粗鲁、无礼还不合时宜。我想问,如果这位加拿大记者出身非裔,你是否也会将她的肤色写上文章?说实话,读到这里,我对新华社这位记者的能力已经感到完全绝望了。不管有理无理,该文都应该是一篇严肃的政论性文章,却被他弄成街头恶妇搬弄是非式的浅薄文字,让旁观者一眼就辨明谁在无事生非。

这样的文字,记者不但把本人拖入了泥沼,也把新华社和本来就在泥沼中的中国政府拖入泥沼的更深处。在国际层面上说话,话语权并不掌握在你一家手上,对于国际事务,无论如何都必须摆事实,讲道理的,即使国内的那套把戏已经习惯成了自然,此时此刻也必须克制一下。因此,这样的文字,怎么会通过新华社的责任编辑审稿,又怎么能通过总编之手签发,只能说新华社也徒有虚名也。

其实,就是真想黑人家一把,也要黑的聪明一点。罗哩罗嗦的一堆话,不如上一张康诺丽中、近景的现场新闻照片就让读者看的一清二楚了。但文章偏偏配了一张全景照(附后),康诺丽在图片中小的如同蚂蚁,编辑不得不加个红圈来告诉看官:这厮就是那个恶棍康诺丽!

那么,既然一张照片就可以胜过千言万语,难道新华社真笨的连发一张近景照片都不懂吗?他当然懂,但他就是不发,为什么?

(未完,待续)

2016年6月6日 于温哥华

(摘自 张智斌 的Facebook)


129039032_14649569090141n.jpg

附图:新华网文章配发的加、中外长记者发布会现场照片,红圈及小图中的就是iPolitics记者阿曼达·康诺丽(Amanda Connolly)。(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