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Questions à un Maître Zen》(Questions to a Zen Master)说人生来是带有业力(Karma)的,那是沉淀在你的血脉里的,但却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去扭转的。我突然想到,难怪要注意言行举止呢,要通过规范外在的行为(包括表意行为)然后回溯到内在,去影响潜意识和意识,最终再从内至外,仿佛通过圆心向圆周扩散一样,传递出新的电波频率。好像我看过的脑科学和物理学相关的视频讲的也是这个意思。可是再深入一下,既然有内外之分,你若想要学会此在与现在(ici et maintenant; 英语:here and right now),那前提不是应该保持内在与外在的畅通才能做到吗?比如,你想远眺远方的一棵树,如果中间没有隔着房屋,在没有障碍的情形下,你在此就能看得到。如果有物体阻隔了你的视线,你就得走过去,走到它那里去才能看得到了,那里不就是(there)了吗?再换句话说,人总是觉得生活在远方而不在当下,那是因为你没有打通此在与彼在的通路,所以万物不可以回溯圆心,你才会向远方寻找。那么,由此我认为修身养性的第一个环节是开放自己的内心(keep your heart open),否则无所谓由远及近、有近推远以及物我合一。没有与天地合一的感触,也就不可能做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了。
这本书里还提到一点,为什么要帮助别人呢?对于知道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饮的人而言,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今天我算是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撇开善良与道德,仅从能获得什么好处这样功利的角度去看,你若想帮助别人解决问题,首先要做到”进入”他的处境,为他设身处地的思考,然后还要能从他的处境中拔出来,thinking outside the box。要保持进进出出这样切换的状态,这个过程你能获得一种体会和能力,那就叫做度量。等有一天你自己再遇见相似的境遇了,你能很准确而成功的解决难题,这就是所谓的“先验”(vicarious experience)了。对于靠判断力吃饭的人而言,你一生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变得火眼金睛。而帮助别人也是很好的修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