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的堂弟们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堂嫂杨绛在散文和小说方面的成就超过钟书,本书就是明证。钟书的专长是中国古代文学。 代序中指出,本书是为备忘而写的,因此本书是传记性质的。书中笔调风雅,人物栩栩如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读物。对学习写作的人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近年来,钟书在国内、外给捧成了“神”。成了“神”就像庙中的善萨,不再使人感到可亲。而本书重新给钟书添了几分人气。 对杨绛的父辈,钟书和杨绛的小家庭,书中作了栩实生动的描绘。在大背景中,对钟书的父叔一族似乎还有一些史实可以补充。 作为钟书年幼的堂弟,年青时就离开了家,以后界限划得很清,因此对家事了解甚少。在七八年后,有机会和知识界上层交往,发现伯、父及诸兄在知识界中甚有影响,沾光不少。对家族的历史作了些了解。总的来说,似乎伯父钱基博的名望高于父亲钱孙卿,堂兄钟书的声望超过了长兄钟韩。当然,现在最有名的要数钟书,杨绛夫妇。这要感谢文艺界给《围城》的捧场。 钱氏上代是塾师地主家庭,由于世代小房,在钱氏家族中辈份甚高,从吴越王钱镠作为等一代算起,钟书一辈是33代,在国内可能是钱氏家族中最高的辈分。上代近族中屡有举人、秀才出现,但无显赫大官。钟书祖母出身于无锡石塘湾有权势的官僚地主家庭,看来钱家上代在无锡已属于有权势的阶层。但从其祖父还租居别人的住房看出,钱家上代的财力和权势都是不大的。因为书香门第,似乎持有较好的家风,世代无纳妾离异之说。在钟书父叔组成的大家庭中,家不见金银饰物及化装用品,无赌、嫖、嗜酒等恶习。家中唯一的嗜好就是看书。可以说钱家每一个人都是书呆子。没完没了的看书(当然包括小说)是他家共有的唯一恶习。 如果杨绛的父辈是洋知识分子和大知识分子,杨绛父亲还是无锡同盟会的最早的组织者,则钟书的父、叔则是家传的土知识分子,他们没有现代的学历。中国文学的知识得自家传。而外文、数理出于自学。但很年青时就任教并担任了学校领导。学生和同事的捧场大约是钟书父、叔小有名气的原因之一。 钟书的父亲名基博,字子泉;叔父名基厚,字孙卿,是孪生兄弟。生于一八八七年二月二十四日。阴历是二月初二,相传这一天是孟子生日。两人长得极像,仓促间亲人也会认错,幼时他们经常以衣服饰物的不同颜色加以区别。 钱基博终生教授中国文学,解放后任华中师范学院教授,因胃癌卒于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四日。国学和史学大师钱穆所写回亿录的“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一章中用了整个第一节(约千字)描述他和钱基博父子的关系。在结尾处写道:“然余在中学任教,集美、无锡、苏州三处,积八年之久,同事逾百人,最敬事者,首推子泉。生平相交,治学之勤,对人之厚,亦首推子泉”。我所见到过的和伯父相交过的人,其中包括一些无锡籍的革命长者,在对伯父的“治学之勤,对人之厚”这两点评价上,是一致的。 和杨绛的三姑母一样,钱基博也受过鲁迅的口诛笔伐,还好是观点上的不同,而无实际劣迹。 钱基博夫人姓王,有三子一女,均有大学学历。钟书居长。 钱基厚,人常用字称之为钱孙卿,午青时任教,后从事经济干部的培训工作。著名经济学者孙冶方就曾毕业于他任校长的学校。后转工商界工作,在二十年代末,就实际主持无锡商会工作。抗日战争时期,拒绝和日伪合作,逃难到上海租界,寓居八年,受到日本人的通缉。抗战胜利后任无锡商会理事长。为迎接无锡解放及解放后的支前工作尽过力。解放后,历任苏南行署副主任,江苏省工商联主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五七年被定为右派,后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七二年十二月病故。 钱孙卿夫人高珍是东林党高攀龙之后裔,有九子二女,长成者九人,均有大学学历。多数学习理工科,并有教授等高级职称。长子钟韩,解放前西南联大、浙大教授,中央大学工学院长,解放后,任科学院学部委员,南京工学院院长,江苏省政协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是诸子中最有名望的。 钱孙卿为人耿直,生活朴素,作风严谨,不追求钱财,他经手的工作,都要求帐目随时结清,公私分明。七八年,其子女得到通知,其遗产除祖宅外,仅留3800元人民币,对于一个从三十年代起就实际执掌无锡工商界的人来说,应该认为是少得出奇。 全国解放时,钱基博兄弟、及全部子女均留居国内。这时期可能是钱家最兴旺的时期。五七年钱基博逝世,钱孙卿和二子被定为右派,以后的二十年之间,政治运动的风雨,不停地冲击着这一家族。在1987年江苏省政协召开的钱孙卿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上,原江苏省领导对在政治运动中未能保护钱孙卿表示了歉意,但钱氏家族在这样的政治风雨中,还能安然无恙,不能不感谢一大批革命领导和群众,扮着披狼皮的羊,暗中庇护的结果。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钱氏兄弟之间,可用“君子之交淡如水”之句成语来形容。平时各自在自已的岗位上努力工作,甚少交往,但相见时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从无财务之类的纠纷。 愿钱氏“治学之勤,对人之厚”的家风永存。 聊以谨记。 钱钟泰于北京 一九九二年七月 杨绛指正:钟书的专长并非是中国古代文学。而是国外的哲学、美学和文学等。和中国有关知识融会贯通,因此得到国外学者的欣赏。 谨此补记。 一九九二年九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