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路走,便又回到鲁迅的文字前。 鲁迅很深刻,也总是在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他特有的激情。想写什么有价值的读后感,我知道基本等于自讨没趣。 那就绕着大树转圈吧。 我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还在刚刚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候大部分书都被封了,妈妈身兼数职,她所兼的公职中,除了工会还有管理单位图书室的工作。图书室为数不多的书本里,我找到《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开始了自己独立课外学习的阅读。 那时候我字认得不多,父母也没有时间和心思来导读,加上学龄前的弟妹都被送回母亲老家寄养,读书便算能使父母放心,我自己不觉孤单的好方法。 可惜因为理解力的限制,初读鲁迅的我只对那本书里“无常”,动物和花草的一些描述有兴趣,并留下最初的阅读印象。 再读鲁迅时,大概是从中学课本里重读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但这时依旧没有接受到多少深刻的领悟,只记下背诵时字句的音调顺畅,流利与优美的体会。 我第一次读鲁迅的小说,还是通过一本画册版的《伤逝》来实现的。借图画色彩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我第一次了解到“爱情”在文学作品中栩栩如生的面貌。子君那种勇敢而独立的态度,在我心中画出了女性最美的爱情风采。至于其它,诸如男主的无奈和伤感,故事环境交代的细节,和鲁迅同情批判的感慨,在我的阅读里仍然没有占据主导的位置。 后来在自己所选的阅读里,又数次读到过鲁迅的作品,但依然没有能够深入读下去。究其原因,大概因为鲁迅先生作品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情绪性和思想的复杂感。由于时代的差异性,他的作品在我读来总有种特别的沉重感。他的小说属于经典小说的写法,以文字雕琢和人物塑造为目的,故事情节往往相对简单。鲁迅作品的这些文学特点,对于追求文学多样性,创新感意味的青年时期的我来说,每一次阅读都好像一次心性的磨练,没有实现文学阅读和思想交流的意义。 现在我明白了,只要提到中国现代文学,鲁迅的作品就好像一些必须爬过的山坡。从我的感受来说,如果想从鲁迅所有作品中阅读出轻松和趣味来,以人的阅历要求来说,五十岁有可能做到,六十也许才刚刚好。 2018.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