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儒格物”一文中,小儒解释了学儒为什么要“格物”? “格物”是为了要找到真理。在儒门里,找到真理就叫“致知”。自然,人们通过“格物”而找到真理,这个过程在儒门里就叫“格物致知”。 凡是读过“小儒格物”的读者都已经知道,小儒通过格自己的衣服,格出了一个“虚实的存在”。这就是儒家找到的真理。找到这个真理后,人们就会知道,原来唯物主义是错的。因为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宇宙唯一的存在,除此而外,宇宙就再没有其它了。而儒家却能进一步看到,存在是“虚实”的存在,物质为“实的存在”,空间为“虚的存在”,二者都是真实的存在,不能只讲一个,不讲一个。 通过“格物”,小儒还进一步认识到,“虚实”统一在任何物体的结构与事件中,并不是只存在于小儒的衣服中,因而,人们对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格物”而进行“分虚实”的工作。通过“分虚实”,人们会发现,“实的存在”具有变幻的性质,而“虚的存在”却有不变的性质,不变的“虚”比起会变的“实”来,就显得更真实。既然如此,人们考察宇宙万事万物时,就应该首先把注意力放到“虚”上,以便能更进一步了解宇宙真理。 为了便于把“虚空”作为独立的、真实的存在来考察,人们就给它一个特殊的名字:“气”。 这样,“气”就来了。 “气”这一东西,凡是受过现代科学教育的知识分子看起来很神秘的,不好理解。 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西方人不懂“气”。现代科学是西方人发明的学问,自然,科学家都是不懂“气”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教的会打洞。这没办法。再聪明的人,只要接受了现代科学教育,西方人的无知就会进入潜意识,脑袋就会被唯物主义的偏见给框往,任凭羸豕踟躅也跳不出这个框。这时,有人跟他说有“气”,他就会气得不行,能说得出“气代表着中国的神秘主义”已经是客气的了。 当然,科学家们也研究“气”。在他们的研究里,他们会把古书里几十种有关“气”字的不同写法与用法一股脑混在一块儿,凑成个拼盘端上来,让人不知他想要的“气”究竟是哪一块。拼盘做得越大,他们的学问也就越大,读者的糊涂也就越大。这就是今天专家教授们用科学方法做的傻事。 其二是现代中国社会出现一种人,叫“气功师”。这群人有意无意地夸大其辞,把“气”神秘化,从而使许多人认为,“气”是一种与气功师身上表现出来的特异能力联系在一起的神奇超能量。这就把原来清楚的事情弄乱了。其实,这些气功师对“气”大多也就是半通不通。而正因为半通不通,他们才有空间对“气”任意发挥。可以这样说,在中国,真懂“气”的不会是气功师,比如气理论的发明者孔子、老子等,都不是气功师;气功师大多不懂“气”,因为懂“气”最终懂在理上,而懂理的人大多不必或者不愿做气功师。 聪明的读者要想懂“气”,不必去跟那些学者教授浪费时间,无论他被吹成多大的国学大师,读他们的书让人越读越糊涂;也不凡浪费精力去跟气功师钻牛角尖,要想知道“气”,抬头看看天便是。凡是看不见的就是“气”,凡是看得见的就不是“气”。 现在读者明白了,儒家讲的“气”就是“天”,也叫“太虚”,在《周易》里叫“乾”。而无论是叫“天”也好,叫“乾”也好,叫“太虚”也好,就是一个东西:“气”。这些不同的名词虽然同指一个东西,却还有各自不同的含义。叫“天”讲得远,叫“乾”讲得专,叫“气”则可远可近也可专。正因为“气”有如此好处,所以中国的智者们一讲到虚体,就都喜欢用“气”这个词。从远讲,宇宙空间为“太虚之气”,儒家喜欢讲;从近讲,房子的空间为“屋内之气”,风水先生喜欢讲;从专处讲,人体内的空间为“人体之气”,医生喜欢讲,如“胃气”、“肾气”等等。 现在,应该可以为“气”这个词下如此的定义了:“气,体之充也”。 这个定义并不是小儒下的,而是孟子下的。它是目前为止对“气”的最好定义。宇宙之体充的是“太虚之气”,楼房之体充的是“楼房之气”,人体充的是“人体之气”,动物之体充的是“动物之气”,植物之体充的是“植物之气”,病菌之体充的是对人体有害的“邪气”等等。这是从实处讲,如从虚处讲,银河系充的是“银河之气”,太阳系充的是“太阳之气”,一篇文章充的是“文气”,一个城市充的是“地气”,一个民族充的是“气节”,一个国家充的是“民气”等等。宇宙万物,只要是有体的,无论是虚是实,体内充的都是“气”。 知道了儒家所讲的“气”是什么,就能明白在这一问题上儒家与科学家有何区别。 凡是在学校里受过科学教育的人都知道,有一种东西叫“空气”。儒家所说“气”是不是“空气”呢? 严格说不是。科学家所说的“空气”,实际上指的是气体物质,如氢气、氧气、氮气等。根据科学的划分,物质的存在形态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种形态,其中气体是物质存在的形态之一。正因为“空气”是气体物质,所以科学家们就可以利用工具抓到它们,并能让它们显影。从儒家的观点看,科学的三种形态,无论哪一种都只是“物质”,不是“气”。儒家所说“气”,从相对意义上来说,不是“物质”而是“虚空”。 说到“虚空”,人们可能会习惯性地会联想到现代自然科学里的“空间”概念。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儒家的“气”是“虚空”,为什么不把它说成是“时空”呢?这样一来,人们不是更容易理解一些,也更具有现代味道一些吗? 儒家讲的“气” 不能有现代味道。这并不是有意要人让受罪,而是担心现代科学观念会误导学人。很明显,如果把儒家的“虚空”概念等同于科学家的“时空”概念,势必会产生“虚的存在”和“实的存在”在特征上的混淆。而“虚实”一旦发生混淆,宇宙结构就不清楚了。宇宙的结构一旦不清,人们就会迷失生活的方向。 这是因为,时空一定是具体的,它必须与特定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才有意义。抽象的时空只存在于科学家的观念中。它实际上只是些计算方法,并不代表着真实存在。比如说“时间”、“二维空间”、“三维空间”、“多维空间”,这些东西在科学家那里实际上都是一些计算方法,是些数字或数学公式。至于不可以计算的“时空”,对于唯物主义者就没有意义了,科学家们就把它抛去不理会。在科学界里,这还算是好的态度。至于那些对唯物主义有宗教信仰倾向的科学家们,他们干脆否认一切他们不能计算的东西的存在。他们常说的,“科学只承认能够定量分析的事物”。 西方科学里也有一些只讲观念而不讲定量分析的说法,诸如人们经常能听到自然哲学家们讲“时间上无限,空间上无穷”之类。这些说法并不代表着理论上的深奥,而只是事实上的没有意义。实际上,人的脑袋不可能想象“无限”是怎么回事,“无穷”又是怎么回事。也就是说,人的大脑实际上不具备认识“无穷、无限”的能力。“时间上无限,空间上无穷”的说法意味着不可知,或者干脆说无知。正因为此,现代西方科学界就主张用认为宇宙相对有限的“相对论”,来校正讲“时间无限,空间无穷”的西方古典自然哲学带来的认识上的混乱。 之所以会有“无限时间”、“无限空间”这类的混乱,是由于自然哲学滥用了时空概念的结果。从根本上说,这一混乱表现的是唯物主义者试图用其很狭隘的自然观来囊括整个宇宙的尝试。因为“时空”本来就是“虚”的,而它又被科学家们定义为物质存在的形式,这就不能自圆其说了。在“时空”上讲宇宙,宇宙必然只能是物质的,但却是不真实的。 考察了一番“时空”概念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气”这一概念。这时,相对于科学观念,人们可以看出“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气”不具有时空特性。或者换句话说,对“气”不能进行定量分析。这一点是我们认识“气”时首先要把握的要点。正是在这一点上,儒家与科学家针锋相对。科学家认为不能定量分析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是无意义的,而儒家认为,恰恰是科学家认为无意义的东西是最有意义的,科学家认为不存在的东西是最真实的。 实际上,“气”不具有时空特性这一点,在“气”这个字里已经包含。中国古代智者观察自然时,取法于云气层叠,可以自由流散,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归纳出“气”这一概念,以此来标志“气”不以时间和空间为依据,并用它来表述“虚空”的存在。宋儒张载说:“天混然一物,无有终始首尾。”天即气,气即天。张载讲的“混然一物”,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不存在时空特性之物”。 “气”不具有时空特性这一点,就我们现代人来说也并不是很难认识。 我们可以这样看,宇宙对人们的清楚度与一个人的周围环境对这个人的清晰度,其性质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假如我们能够放大自己,让自己站到银河系里去看银河,其清晰度一定跟人们站在花园里看花一样。 比如我们面前的这个花园,从无到有,后来又被铲平了,它的存在恰好可以用时空概念来记录。而这个花园周围的“虚空”,无论花园存在还是不存在,或者以后又在花园的地皮上盖起楼房,它都不在乎。它始终是那样的虚无,而又始终存在着,让人没有办法用时空概念去测定它。 又比如,一个箱子没有装东西以前,里面装着的是“气”。当我们把“气”锁到箱子里时,大概可以用“时空”来测量了吧?其实也不行。先说空间吧。实际上箱子里的“气”还是通过箱子壁上的无数细密的小孔,与外部广垠的宇宙空间连在一起。再看时间。当我们把这个箱子装满东西时,原来的“气”就消失了。从有到无,大概可以用时间来计算了吧?也不行。因为“气”不是真正的消失了,而只是转化成东西的存在形式。当人们再把放进去的东西拿出来时,原来的“气”又出现了。 小儒说它转化为东西的存在形式,或者说它变成了物体的时空了,是因为人们不可以在其它地方找到原来这个箱子里的“气”。它既没有被压缩,也没有被挤到外面去了,而只是变掉了。而当具体事物消失时,它又变回来。 “气”这一东西,人们是不能把它拿掉的。“气”不是气体物质,而是作为虚空存在的“气”。“气体”是可以被抽掉的,而作为空间的“气”是抽不掉的。当我们用抽气机把箱子里的“气体”抽掉,箱子里面就形成“真空”。这就是说,你越想要拿掉它,它就存在得越真实,所以叫“真空”。 这时,只要这个箱子不变形,不被外部的大气压力压垮,这个箱子里的“虚空”就始终以原来的样子存在着。那怕就是在真空状态下,当我们又把箱子装满时,“气”也一样消失。 这箱子里的“气”既能消失又能出现,而且不随着时间蚀食箱子而被蚀食掉,这些特点都说明这箱子里的“气”不具有时空特性。 时空是“物质”的特性,不是“气”的特性。从物质存在这一角度看,无论是宇观的巨大天体,还是微观的粒子,都只存在于具体时空中,因而“物质”是可以被观察的。而从“气”的存在这一角度看,因为其不具有时空特性,则不可被观察,但却能被感知。 认识到这一层,就认识到中国文化里的核心问题。讲中国文化不讲“气”,进一步说,讲“气”不讲感觉,都只能讲到皮毛,讲不到本质。整个中华文明,就是跟着感觉一步步走出来的。 小儒晏新明壬辰年于法兰西 (引用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