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重新评价毛泽东——四评:老年人的燃烧 (丁弘) |
| 四评:老年人的燃烧 ——给运丰老的一封信 运丰老: 陈屏传来你老的信,读后十分感动。我们走过大体相同的人生道路:战时的烽火万里,战后道路曲折,晚年欣逢盛世。我们又是同行,所以你批阅拙文,不由写了这许多。说明我们有共同的语言。因为几十年间,虽未谋面,但感情的起伏,思想的演变是雷同的。 一次,李锐老给一个朋友的作品写序,情不自禁地说:“年轻的朋友知识结构是不同,思路开阔。我们都‘裹过脚’呀!”他是指思想长期受到禁锢。人的思想认识有时间的、空间的局限性,是普遍的现象。我理解李老所说的“裹脚”,是指思想垄断造成的思想束缚。 我的生母亡故于抗日战争时的流亡途中,他是一个“五四”后的新女性,给我留下的唯一印象是他参加“放脚”运动的宣传。可是我的外祖母是小脚,木已成舟,毫无办法了。后来,我的继母也裹过脚,幸有“五四”新风,及时放了,但也受到了一些伤害。所以她常埋怨“不知是谁想出裹脚的坏主意!”父亲说她是“解放脚”。李老把“裹脚”比喻为“思想束缚”的确很生动。“大脑”和“脚”都要解放。“脚”本应是“天足”。“脑”应葆有“自由之思想”。 (一) 我们的工作,任务应是“为真理而斗争”。《国际歌》中也是这样响亮提出的,但是我们没有做到。我回顾自己的一生,觉得这是最应该反思和忏悔的。我在报社工作近30年。当时按照要求以“驯服工具”自律。回头看看,宣传的并非真理,路线错了。“文革”后在高校的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讲的东西也没有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许多跨世纪的老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争取做到“两头真”。胡绳80岁有自寿诗说:“四十而惑,惑而不解,垂三十载。”本来应“四十而不惑”反而“惑”了,一惑30年!现在认识到自己的“惑”,说明思想有了解放。说明年轻时追求真理,老了又追求真理了,是“两头真”。张劲夫最近发表一个文章,题目就是《我也是个“两头真”》! 那个时候——建国之后至毛去世的27年间,为了统一思想,做了比汉之董仲舒更多的工作。大学里《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都砍去了。认为姓“资”,或者说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即可,不需要了。《法学》更没有用了。律师作为一个行业长期消失了,一个民族居然可以不研究这些科学。这造成许多民族的盲点。因此在宏观指导上,出现荒唐之事甚多。如道德建设提出什么“五讲四美三热爱”(有五四三办公室)只讲“理想性”,不讲“现实性”,抽象的说教,又是逻辑混乱的文字游戏。 学习马克思主义,当然很好。但“教研室”只“教”不“研”,一“研”就出问题。谁也不知道恩格斯和列宁的区别,更不知马克思晚年思想的回归。难得有一篇马克思谈中国问题的文章《中国记事》。其《选集》中不敢收入,因和毛的思想相反。 主要是学习列宁主义。现在人们都知列宁的重要著作《帝国主义论》已被历史所否定。他的国家学说,《国家与革命》,已被我们党的现行政策和社会现实生活宣告过时。过去我们把这些理论教条化了,神圣得不得了。我们自己既当宗教徒,又当传教士。谈不到“为真理而斗争”,谈不到“做学问”。从专制主义的角度看,“读书越多越反动”,一点不假呀!这是合乎逻辑的。 (二) 谈历史,当然要以事实为根据,不是先下一个结论。十多年前,即有《党魂三误》之说。三误一是喊“万岁”,孙中山说:你们喊我万岁,我怎么对得起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呢!二是进驻中南海那帝王游乐之地,三是自称“光荣、伟大、正确”。认为这都是很被动的。 那个27年间,一开始即否定了《共同纲领》。宋庆龄说:“这不是自食其言了吗?”接着加快社会改造的步伐,一步步走上农业社会主义,即民粹主义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不归之路。农民最后成为“公社社员”之后的政治处境,经济地位,逊于建国之前那“对半分成”的租佃关系。苏联和南斯拉夫都不恭地称之为“农奴制”。我下放农村当过8年社员,体会很深。在这个问题上,《社会学》果真又是可怕的,如果按费孝通的办法写出调查,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实在无法交代呀! 毛亲自发动、亲自操作,批判一些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如马寅初、梁漱溟、杨献珍、孙冶方、顾准、俞平伯、胡风……内容虽不同,都说是“兴无灭资”,继之以专政的铁拳。有的长期关押,有的家破人亡,现在应该思考的是:一次次声势浩大,震动全国的批判,哪一次是正确的?有没有一次是正确的?我请教社科院的一位长者,他只有长叹而已。 接着是四大运动,按中央《决议》中的表述:“反右的扩大化”,“主观主义的大跃进”,“不适当的反右倾”,“十年文革的动乱”。总之,错误一次比一次更严重。这是党中央的结论。所以说一贯光荣、伟大、正确,是很不光彩的谎言。 (三) 在制订《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小平同志尽量维护了毛,正如你信中引述的:“成绩是主要的”,“是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宜粗不宜细”等等。这和起草小组发生了矛盾。小平五次召见起草小组,他越说越气,(五次谈话发表在《红旗》上。)甚至说:“这个问题不解决,《决议》宁可不作!”这是针对起草小组组长胡乔木的,胡写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这一章之后,称病住院去了。《决议》通过之后,他抛出了自己的保留意见16条。当时颇民主,作为文件下发到高校党委呢。很长,我用录音机录了一下,几天之后,通知收回。我只好把录音从磁带上抹去。遵守纪律,这是习惯。但留在大脑皮层上的记忆是抹不掉的了。 乔木认为毛是民粹主义,搞的是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认为他是国际共运中“左”的代表,影响不仅限于中国;认为他迫害一些老干部,应在《决议》中指出来,作为教训吸取。如此等等。认为这是《决议》中应谈而没有谈的。 小平是从政治家的角度,考虑当时形势的需要;乔木是想使《决议》可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追求科学性,实事求是。按照官本位社会所培养的思维定势,人们跟着上边走,认为小平的评说是英明的决策,一些曾受到过迫害的老同志,如黄克诚,也积极拥护小平的决策,顾全大局,起到榜样的作用。这是当时舆论的导向。 小平真是“与时俱进”的模范。1991年夏,他在北戴河又谈到评价毛的问题。他说:“现在我们只能唯心、违心。在这个问题上,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我们还不够格。十年八年之后,可重新评说,时间不够,就再拖一点时间。”七年后,小平去世,又三年,江说:“已有十年了,趁一些老同志健在,议一下这个问题……”到今天,我们还放不下这个历史包袱,在唯心下去。 人们注意到,夏征农主编的《辞海》,1999年版,《毛泽东》这一条目中删去“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等修饰语。 (四) 小平的思想,是一个“过程”。上世纪80年代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一当然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可是到1992年南巡,又讲“不管姓资、姓社,只要三个有利”。事实上,我们在课堂上反复讲的社会主义的特征,早已被否定了。“公有制”在化公为私;“计划经济”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按劳分配”变成了“按生产要素分配”。“资本”是生产要素。过去用资本剥削的“剩余价值”是合理合法的分配了。“资本家”称为“企业家”。企业家不是剥削者,可以入党,党成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理论上、政策上翻天覆地!列宁的国家学说,甚至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讲的那些基本原理,被提出质疑。人们开始注意恩格斯和马克思晚年的动向。世人仍对他们深怀敬意。毛泽东时代的那个27年,是短暂的历史插曲而已。只是从政治上、经济上如何界定其社会阶段的本质属性,是个伤脑筋的事情。 昨天收到上海一位年轻学者的信,他说:“老年人在燃烧,青年人在麻木。”老年人有自求思想解放而激起的思想火花。年轻人不是麻木,是历史的包袱少,没有“裹过脚”。社会的进步,信息时代到来。他们是“天足”,走自己的路。社会总是进步着的。 我体会,环境很重要。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在深圳大学,那儿有迎面吹来的海风。回顾往事,我才发现自己如同压在一个玻璃板下,认识上只知道有一个“两度空间”。正如鲁迅说的,“正史涂抹太多,看不到真的面目。” 江泽民强调“与时俱进”,说“创新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我认为非常重要。 因有陈屏同志的叮嘱,拉杂谈了许多,供参考。不妥之处请您老多多指正。 秋安 丁 弘 2005.8.24. (未完待续)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