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轉載一篇文章。 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小組張航程等
前言: 在一切物種中苹有人類認祖先、知傳統,並能以史為鑑。炎黃子孫對我們的民族瑰寶不可“充耳不聞”(《詩經·邶風》)。“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史記·儒林列傳》)“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別而聽之則愚,合而聽之則聖。”(《管子·君臣上》)要兼聽,要全面綜合的聽。對學習儒家思想要“朝乾夕惕”(《周易·乾》)即要勤奮謹慎自強不懈怠,爭朝夕。不要坐等外國人來給我們普及中國的儒家思想。更不可泯滅人性,欺師滅祖,大逆不道。本文苹為拋磚引玉,歡迎指正。
在我們古代上帝又稱“天”、天帝、天地、蒼天、昊天、皇天、老天爺、天公、道、… 等等。中文天字乃至高無上。公元前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太史公書》中記載“上帝者,天之別名也”(史紀·卷二十八)。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體例完備的政書中記載“所謂昊天上帝者,蓋元氣廣大則稱昊天,遠視蒼蒼即稱蒼天,人之所尊,莫過於帝,托之於天,故稱上帝。”(《通典·禮典》) 在我們的古訓名言中有: “敬天之命”(《管子·大匡》),“聰明睿智,天也”(《韓非子·解老》),“天者理也”(《二程遺書·卷十一》),“以天為宗”(《莊子·天下》),“天乃道”(《道德經·十六章》。《道德經》實際是《“道”經》)即“天”與“道”為一。“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 ”(《鬼谷子·本經》)。 “天生萬物”(《列子·天瑞》)即“天”是創造萬物之主。“天地與其所產焉,物也”(《公孫龍子·名實論》)。“萬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成陰陽。”(《呂氏春秋·大樂》)“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黃帝內經·素問》)。“順天意者,兼也;… 。兼之為道也,義正”、 “天之意不可不順也”(《墨子·天》)。“道生之,德蓄之”(《道德經·五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德經·二十一章》)即大德服從“道”,“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德經·五十一章》),“道”生人並以“德”規範人類的人性。 “道生法”(《長沙馬王堆墓出土帛書》),對人類以“法”約束。“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孫子兵法·軍形》)春秋時期《左傳》中記載了“鈞台之享”(《左傳·昭公四年》)。 “敬天,循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敬天法祖”是傳統的民間習俗。“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禮記·中庸》),天命即“道”。春秋戰國時期李耳先生(老子)是系統闡述“道”的理論家。“修道之謂教”(《禮記·中庸》),孔夫子是專職傳授“道”的教育家。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的其它各家也都是在傳播“道”,毫無例外[1–6]。 這是中華民族古典哲學的特色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之所在。在一切物種中,苹有人類知傳統,並能以史為鑑。“博學而篤,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為此,炎黃子孫都要加強對古籍的學習[4],繼承優良傳統。“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靈公》),要言行一致。“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說得多,口號多,做的少是可恥的。“小人之過也必文。”(《論語·子張》)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為此,告誡“有過必悛(quan),有不善必糾。”(《左丘明·國語》)有錯就要改正。 在我們的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對“敬天,循道”苹有共鳴[5],區別苹是在如何實施對人規範的不同表達和方法。我們民族的古代哲學家、思想家中苹有孔夫子專門從事教育工作。所以,唯獨孔丘老師被稱呼為夫子(古代稱呼老師為夫子)。孔夫子傳授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即是儒家,也是百家。儒家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指孔夫子個人;廣義指孔夫子,孟子和荀子。 一. 儒家思想的精髓 1. 儒家唯獨敬仰上帝 “惟天之命,於穆不己”(《禮記·中庸》)。 “上帝是祗,帝命式於九圍。”(《詩經·商頌 》,《禮記·閒居》)祗意敬; “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中庸:第十九章》), 唯獨敬仰上帝。 “天乃賜禹洪範九疇”(《尚書·洪範》)。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離婁上》) 上帝主宰一切。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人類的一切決定於上帝。 “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上帝能夠洞察一切。 “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盡心上》) “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有鬼神。但是,反對崇拜任何其它偶像人和物。 從以上古訓名言可知:儒家敬仰和順從唯一至高無上的上帝[3]。在我國古籍中尚未發現有懷疑上帝存在和不敬仰上帝的記載。 2. 儒家遵循“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繫辭上》)。但是,“道”並非就是一陰一陽。“道”自有永存;人生存於“道”場中,萬物均出自“道”;“天”主人從,“天”人合一 。人要順從和忠於“道”,不可三心二意或者背離“道”;人具有“德”後,則“道”生。總之,人要敬“天”,循“道”行[2, 4, 6]。“道”與“天”為一,至高無上,無窮大,自生永在,創造一切,無形無相;以具有引號的道,即“道”表示[5, 6] 。 關於儒家思想中對“道”與人類關係的具體說明舉例如下: “貴乎天道”(《禮記·哀公問》)。“天”有“道”是天道,即“天”與“道”為一。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論語·陽貨 》)“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孟子·萬章上》)。“道”無形,以所行之事顯示存在。 “無為而物成,是天道也”(《禮記·哀公問》)。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荀子·禮論》)“道”生萬物,各從其類;人類的始祖是有尊嚴的人。 “禽獸有知而無義”(《荀子·王制》)。 “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禮記·曲禮》)不可人、獸不分。物從其類,勿站錯隊淪為異類。 “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尚書· 泰誓上》)即上帝創造萬物,人超越其它物,可以對其它物進行管理。 “道不遠人”、“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禮記·中庸》),人片刻不可離開“道”。 “若夫成功則天也”(見《孟子·梁惠王》),即遵循“道”才能成事。背“道”必以失敗告終,善惡有報。 “以天命為樂的人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安定自己的國家。”(《孟子·梁惠王下 》)都要遵循“道”。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 “君子謀道”(《論語·衛靈公》)。要明白真“道”,並且要遵循“道”。 “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荀子·天論》)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 里仁 》)。 “以道殉身與以身殉道”(見《孟子·盡心》), 要為堅定遵循“道”而活的決心。 “道雖遜,不為不至”(《荀子·勸學》)。 強調要有信心,要行。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學而》)打好根基,確立了根本“道”才會產生。 3. 儒家對人的規範 對人的規範是為了維護人性。當人喪失了人性之後,就變得與畜牲毫無區別,行獸行。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彜 ,好是懿德 。”( 《詩經·大雅》) 天生人類,並且以“德”進行規範,體現了上帝的愛。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離婁上》)。關於儒家思想中有關“德”的部分內容摘錄如下: “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禮記·樂記》)天理即“道”。 “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因此,對於人類以“德”規範,以“法”約束和抑制私慾尤顯重要。 “於道,據以德,依於仁” (《論語·述而》)。 “無德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罰。”(《荀子·王制》) “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尚書·大禹謨》)。 “導之以德,齊之以禮, 有恥且格” (《論語·為政》)。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孝悌乃人性修養;誠信乃誠實守信,知廉恥。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泛愛眾”(《論語·學而》)是個人要履行對他人的道德義務,一視同仁發自純潔內心的愛,要成人之美和助人為樂。孔夫子傳播“愛”是遵循“道”。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要尊重他人,愛人如己。不是“己所欲,施於人”。
“以公滅私”(《尚書·周官》),反對以公謀私(個人,家族,小集團),損公肥己。 “仁政”(《孟子·梁惠王上》),反對暴政、苛政。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丑上》 “以修身自強”(《荀子·修身》)。 二. 儒家思想在西方的傳播及影響 儒家思想主要是通過來中國的傳教士們傳播到西方[7],例如:15世紀未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神傅來中國後攻讀《四書》,並首次將其翻譯為拉丁文,出版了《中國札記》。1626年法國傳教士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以拉丁文翻譯了《中國五經》(Pentabiblion Sinense)。1662年意大利傳教士殷鐸澤(Prospero Intorcetta)對《四書》進行了注釋;1687年比利時傳教士柏應理(Philippe Couplet)、意大利傳教士殷鐸澤等出版了《儒教,中國哲學》。1711年比利時傳教士衛方濟(François Noël)將儒家經典翻譯為拉丁文《中華帝國六經》。法國傳教士巴多明(Dominique Parrenin) 出版了《六經注釋》。1770年法國傳教士宋君榮(Antoine Gaubil)翻譯並注釋了中國古代經典《書經》(《尚書》)在巴黎出版。康熙年間法國傳教士白晉(Joachim Bouvet)着有法文版的《詩經研究》(Dissertation sur le Che—King)。1780年法國傳教士錢德明(Joseph-Marie Amiot)出版了《孔夫子傳》。1830年美國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傳教士到中國,是美國第一位來華的基督教傳教士,1832年5月創辦英文月刊The Chinese Repository(中國叢報)在第4卷中,有他翻譯了《三字經》、《千字文》以及《孝經》等等;在第5卷中有《小學》的第一部分。1836年 美國傳教士林樂知(Young John Allen)牧師來華重視對中國傳統文化學習,他對比儒家的三綱五常即:儒教之所重者“五倫”,而基督教亦重“五倫”。他還認為,儒家講“仁”,而基督教的“愛即是仁也”;儒家講“義”,“上帝以義為喜”;儒家講“禮”,而《聖經》要人們“以禮相讓”;儒家講“智”,《聖經》中稱“智慧之賦,貴於珍珠”;儒家講“信”,《聖經》中則有“止於信”,即“信”是最高美德。1834 - 1839年法國傳教士雷孝思(Jean Baptiste Regis)所譯《易經》為拉丁文譯本,該書共兩卷在德國出版。1839年蘇格蘭傳教士、漢學家理雅各(James Legge)牧師於1841年開始翻譯並出版了中國古典哲學經典。1850年到1855年美國傳教士丁韙良牧師系統學習了《尚書》、《易經》、《詩經》、《春秋》、《周禮》、《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等儒家經典着作後提出,孔夫子可以稱為“至聖”,人們可以在禮儀中向孔夫子像敬禮。1872年德國傳教士花之安(Ernst Faber)用德文完成《儒學彙纂》,1877年完成《孟子思想》(德文),1884年出版《自西徂東》(Civilization, China and Christian)。“耶穌道理,實與儒教之理,同條共貫者也。”(見《自西徂東》)。 西方傳教士中的大多數和主流是出於愛心傳播《聖經》,與帝國主義者喪失人性販賣和傾銷毒品,違背《聖經》對華侵略,完全是水、火不容的兩回事。不可違背史實將西方在中國的傳教史與西方侵華史相聯繫,或相提並論混為一談。傳教應該是傳播《聖經》,不是為某種其它目的的需要,或製造矛盾和擴大分裂。傳教士本人對《聖經》的理解和個人素質因人而異。凡是真正理解《聖經》的傳教士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與《聖經》是同出一轍,都是敬“天”,循“道”。儒家思想中的“天”就是《聖經》中的God,儒家思想中的上帝與 IN GOD WE TRUST 的含義完全一致,而不是信則有,不信則無。儒家思想中的“道”就是《聖經》中的Spirit of God(《聖經》創世紀1: 2)[1–5]。上帝是靈(《聖經》約翰福音4: 24),上帝又稱“天”;上帝的靈(又稱Holy Spirit)就是上帝,上帝的靈又稱“道”;也就是不存在東、西方之分。由於“道”的作用,老子的《道德經》(即《“道”經》)在全世界廣為傳播,影響深遠;孔夫子的貢獻為世界人民所公認。因此,孔夫子才會名列世界文化名人之首。將《聖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着作對照學習可以加深理解。 1703年德國着名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發現中國《易經》中的陰陽圖與“二進制”相通[8],“二進制”後來是電子計算機的數學基礎。1915年發行的日本着名漢學家竹添光鴻的《左氏會箋(共5冊)》是為《左傳》做的註疏性質的一部巨着[9]。1985年,美國着名中國研究專家史華茲(Benjamin I. Schwartz,1985)着有《古代中國思想的世界》,他反對文化衝突論[10]。法國啟蒙運動的精神領袖,文學家,哲學家伏爾泰(François-Marie Arouet)說中國哲學“在倫理道德和治國理政方面,堪稱首屈一指”[11]。教徒、法國着名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笛卡爾(Ren Descartes)在《方法論》中熱情頌揚了中國人的智慧和理性[12]。瑞典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漢內斯·阿爾文(Hannes Olof Gösta Alfv n)博士說:“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40年,去汲取孔夫子的智慧”[13]。1945年美國漢學家顧立雅(Herrlee Glessner Creel)在《孔夫子與中國之道》一書指出“在歐洲,在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民主理想的發展中,孔夫子的哲學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通過法國民主思想,它又間接地影響到了美國民主的發展。”,“眾所周知,哲學的啟蒙運動開始時,孔夫子已經成為歐洲的名人。一大批哲學家包括萊布尼茨、沃爾夫、伏爾泰,以及一些政治家和文人都用孔夫子的名字和思想來推動他們的主張,而在此進程中他們本人亦受到了教育和影響。”[14]。國人應不忘先師,不可妄自菲薄。 也有一些國外人士,由於忽視做為儒家思想根基的核心思想“敬天,循道”,或者是僅僅了解當時的封建、專制社會現象而產生錯誤認識。國外對儒學研究,多數學者是依據外國人翻譯的譯本和着作。即使是中國後人的着作或者是翻譯的資料,也都着眼於諸子百家中的某一家對人的規範。因此,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正確了解原着及百家共鳴的核心內容。對於有國外學者將儒家解釋為,在古代中國唯一占統治的地位顯然是不真實的。認為古代中國哲學是儒家、道家以及佛教思想的大雜燴,或者是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儒家思想與佛經混合,都是缺乏深入了解和缺乏客觀依據,同樣也是錯誤的。另外,就是對儒家思想與儒教也不應該混為一談,經典與宗教不可混淆。部分華裔學者對儒學研究,也受到孔夫子之“禮”等同於封建禮教的復舊誤解。所有這些都影響到世人對中國傳統文化實質的正確認識和評價。 由於,中華民族是世界上罕見的由極權,限制思維,苹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毫無約束一言九鼎的統治歷史悠久,延續了數千年。中國人民在封建、專制統治下受到嚴格控制,苹能表面屈從敢怒而不敢言代代相傳,並均習以為常。因此,令人難於理解真情,容易被外界誤認為整個民族與掌權者(統治者)的觀點和主張完全一致,從而進行錯判甚至發表不實言論。 三. 掃除塵埃露真容 1. 如何正確認識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並非維護封建專制統治、專橫跋扈、一言九鼎、肆意妄為、裙帶關係、株連九族等等,反而是提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尚書·泰誓中》)“天矜於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尚書·泰誓上》)掌權者者應該以人民權力和利益為先,“民為貴”、“君為輕”。“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孟子·離婁上》)得民心者得天下,順民意者得民心,遵循道者合民意。儒家告誡封建統治者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 》)。老百姓與掌權者是水與船的關係。老百姓可擁護船上的掌權者,老百姓也能夠像洪水一樣傾覆沖翻這苹船,使得掌權者落水,推翻掌權者。“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要自我反省,一切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是所有過去的掌權者們和既得利益者們聞風喪膽,避而不敢談的內容。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其齊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禮記·大學》),“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論語·里仁》),“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論語·學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掌權者身不正則缺失凝聚力。這也是為什麼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人心向外,致使少數外來者受益和能夠輕易占領廣大領土的原因。“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孟子·公孫丑》)是要 “天下為公”(《禮記·禮運》),不能以權謀私。私(情)欲與“道”兩者相互為敵(見《聖經》加拉太書 5: 17)。苹有克制私(情)欲才能順從“道”,才可能為公,才能實現“仁”。這明明是在規勸掌權者們不要離經叛道,要走正道。苹可惜事與願違,缺少明君。“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論語·泰伯》)。“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 人之大行也。”(《荀子·子道》)任何人都不可失正義感,助紂為虐;不可盲從和做趨炎附勢的投機者。 “慎思之,明辯之”(《禮記·中庸》),“三思而後行”(《論語·公冶長》)是提倡個人思考,清楚地辨別和慎重選擇;不是要不動腦筋,一切順從;不是因循守舊,而是要“日日新”(《禮記·大學》),不間斷的新;不是滿足於口號,而是要行動,要言而有信;不是要無情無義,一切向錢看,認錢不認人。而是要“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四海之內皆兄弟”(《論語·顏淵》)親如一家。“篤行之”(《禮記·中庸》),要切實地“力行”(《尚書·泰誓中》)即努力“行”出來。提倡個人思考,“四海之內皆兄弟”親如一家也真的是難為了我們過去所有唯我是從的掌權者們。 我國的歷代統治者(掌權者)們對儒家思想的態度有兩種。絕大多數掌權者是展現出人性,祭“天”。但是,目的是自封“天子”凌駕於人民之上。實際上,由於掌權者的私慾而離經叛“道”,甚至於“無法無天”。為此,對孔夫子苹能口是心非,葉公好龍;表面奉為“至聖先師”,其目的是為了通過對儒家思想有選擇性的斷章取義,針對老百姓進行馴服規範以鞏固封建政權。而對於儒家思想的根基中的遵循“道”確避而不談,倒行逆施。一些御用文人政客和標新立異者長期以來進行曲解,誤導迎合主子的需要。另外一種就是,以秦始皇為代表的公開全面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焚書坑儒,“定一尊”(《史記·秦始皇本紀》)樹立個人偶像令人民順從,以便任意驅使和擺布。 在滿清皇帝王朝被推翻以後,代之而來的民國是“黨國”,一黨一人獨攬大權貪污腐敗反對監督“莫談國事”的禁言統治,老百姓必須裝聾作啞絕對服從。實質上仍然是公權力不受約束,監督和制衡;統治者主、仆顛倒,以公權力滿足私人(或小集團)的欲望控制主人,剝奪主人的權力。“三民主義”苹是口號。政權從一人,一家的傳宗接代世襲演變為一個集團世襲把持政權統治人民。世襲是封建制度。實質上仍然是一言九鼎隨心所欲,公權力不受約束,監督和制衡;以公權力滿足私人或者是小集團的欲望,霸占全民所有。 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的封建、專制、異族統治、精神鴉片的侵蝕和屈洋制度是阻礙我們民族創新、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真正原因。也就是造成儒家思想苹能在牆外香的結果。要正確處理個人,小集團與全民國家之間的關係。黨派、宗教等等集團應為公,而不是為個人或小集團部分人謀私。國家政權不應該成為滿足個人或小集團部分人謀取私慾的工具,要正確處理公僕與主人之間的關係[15],要“敏於行”(《論語·里仁》)。戰國時期《呂氏春秋》)中說得好,“公出於道”(《呂氏春秋·大樂》),“天杴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呂氏春秋·孟春紀》)。 2. 幾點提醒 1)“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記·曲禮》)“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荀子·修身》)可見“禮”對人性的重要。“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茍於仁矣,無惡也。”(《論語·里仁》)“仁”是關鍵,也是要害。苹有克制私慾,通過“禮”才能達到“仁”的境界。“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有仁德的人天下無敵。“禮”,“仁(“愛”,“義”)”,“德”,“道”。也就是,通過“禮”和“仁”最終實現“道”。“克己復禮,為仁”的目的是要“為仁”。斷句不可失去全句的含義。“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論語·衛靈公》)就是要誠實、謙遜,以“義”為準,以“禮”行出。我們多次在對孔夫子,孟子和荀子的着作中專門查找都沒有見到“禮”與“周禮”有關的記載。“禮”與“周禮”毫不相干,完全是兩回事。 2)“儒家”是一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的專有名詞。根本就不存在什麼“新儒家”。誰的思想,就是誰的思想。不能把後人的思想和認為冠上一個“新”字強加給前人。 3)眾所周知,在大陸“破四舊”和“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製造出的,家諭戶曉臭不可聞,提倡復僻舊制度的反動祖師爺;帶學生騙吃元宵誤人子弟的孔子(老二)無賴與春秋戰國時期,“惟天地萬物父母”、“知天命”的“萬世師表”孔夫子(550 - 479 B. C)相隔兩千餘年,不可不分青紅皂白混為一談[16]。應該實事求是,不可將歷史上政權的腐敗栽贓給孔夫子。 4)正確認識儒家思想是為了還其本來具有的光彩,使中華民族擺脫幾千年的封建、專制束縛,實現“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17 - 19]。絕非為了進行偶像崇拜。更非穿上古裝衣服表演“祭孔大典”走過場。孔夫子也是一位遵循和弘揚“道”,“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普通有學問的古人。 5)孔夫子,儒家與儒家思想絕非僅僅關繫到孔夫子一人,或者是一家之事;孔夫子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關繫到我們的子孫萬代和中華民族的興衰,不可等閒視之。 6)我們民族的掌權者中缺乏偉人。庸人喬裝打扮成偉人,必然仍是被後人取笑的庸人。“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論語·微子》)。歷史是無情的,任何人也改變不了。不學無術,昏庸背“道”的掌權者們苹能禍國殃民。“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 結束語: 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是延續至今的古代文明。在中國歷史上,由於缺乏明君導致在幾千年裡,儒家思想的發展曲折而坎坷。但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的愧寶,儒家思想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敬“天”,循“道”;如何做人、處事和立國的古訓名言早已深入人心。任何詆毀和曲解,以及西方精神鴉片的侵蝕苹不過是蚍蜉撼樹而已。“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堯曰》),不知道“禮”,就無法有尊嚴的立身處世。“過則勿撣改”(《論語·學而》),人不能無過,有了過,不要害怕改正。“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 在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在以敬“天”、循“道”,“天”主人從合一的基礎上,求真、求誠、求善與求美;講道德、重教化;樹立“仰無愧於天,俯無愧於地”(《孟子·盡心上》)的道德觀念和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以“仁愛”、民為重、尊賢、選能、講信、修睦、知恥、力行;反對獨裁、專制實現平等、和諧、“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15]。 參考文獻 1. 瞿文吉, 張人驤. 提高教學質量:通過雙學提高外語專業教育和外語教學質量[J]. 校園英語. 2016(3): 16. 2. 張若菲, 邢軒瑄, 黃若案, 邢妤沛, 張人驤. 融入傳統文化提高英語教學質量[J]. 校園英語. 2015, 13: 29. 3. 殷新茹,殷梅英,張人驤. 提高翻譯質量[J]. 校園英語. 2016(3): 232. 4. 瞿文吉, 張人驤. 虛心學習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J]. 校園英語. 2016, 13: 206. 5. Evelyn Xing, Sophie Xing, 張人驤. 探討經典着作(Genesis)的翻譯[J]. 校園英語. 2018, (35): 248. 6. marryleele. New Revelation: The hypothesis of Spirit–Cerebral - Human response Interrelatio. 2013. 02. 01. http://blog.sinovision.net/home/space/do/blog/uid/122428/id/191901.html; http://www.hchung33.com. 7. 西學東漸,報效民族: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教育事業的寫真(未發表)。 8. Franklin Perkins. Leibniz and China, Cambridge [M]. 2004.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 竹添光鴻. 左氏會箋[M]. 成都:巴蜀書社. 2008. 10. Benjamin I. Schwartz.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古代中國思想的世界)[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elknap Branch( 哈佛大學出版社Belknap分社),1985. 11. Liu Wu-Chi. The Original Orphan of China[J]. Comparative Literature. 1953, 5 (3): 206–07. 12. Rene Descartes. A Discourse on the Method [M]. Liaon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China. 2015. ( 笛卡爾. 方法論. 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2015.) 13. 顧畓. 關於諾貝爾與孔夫子的一些說明[J]. 中國文化研究(Chinese Culture Research). 2002. 4: 147-148. 14. 顧立雅(Herrlee George Creel). 孔子與中國之道(修訂版)[M]. 高專誠譯,鄭州:大象出版社. 2014. 15. 張航程. 天下為公[J]. 孔孟月刊. 2017. 55(3, 4):54 -55. 16. 張人驤, 瞿文吉. 學習儒家思想的趣聞[J]. 孔孟月刊. 2017. 55(7,8):54-57. 17. 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小組. 傳統文化與科學:繼承與科學發展. 2017. 03. 07. http://www.sinovision.net/home/space/do/blog/uid/122428/id/308438.html 18. 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小組. 傳統文化基礎:開啟中國古代哲學的鑰匙. 美國中文網. 2017. 02. 01. home/space/do/blog/uid/122428/id/306090.html 19. 張航程. 醫“道”同源,“道”行天下. 道教之音 . 2017. 02. 25. http://www.daoisms.org/article/zatan/info-28369.html
(本文摘轉自: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小組張航程等,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的愧寶。)
摘轉註:參考文獻7為歷史資料,在Peter-wang博客中曾經摘轉過。標題為“感恩節有話說: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的第六部分第2節的內容,2019年11月21日。 http://blog.creaders.net/u/3584/201911/360357.html。(Google可搜索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