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起码货美国工科教授 |
|
留言时间:2011-07-07 21:49:23 |
|
|
中国大陆成了落叶归根的养老天堂 洛杉矶退休华人多海归
愈老愈想家。洛杉矶愈来愈多旅美数十载的退休华人,近年纷纷背起回家的行囊,中国大陆成了不少老年海归(专题)退休首选的养老天堂,而且越住越喜欢。难以统计的退休华人海归(专题)潮中,洛杉矶资深媒体人张成勋和才广懿是典型一对。
80高龄的张成勋,60年代从台湾移民美国,一辈子从事媒体工作,在洛杉矶一住就是48年;80年代从台湾移民美国的才广懿,当年倡导筹建支持宋楚瑜后援会,兼任洛城伶伦剧坊梁柱,政艺双兼,因人脉广阔,人称「才大妈」。2008年,两人海归(专题)到了风景如画的云南丽江。张成勋祖籍广东,才大妈祖籍沈阳,「我们都是台湾的外省人」,「丽江算我们第三故乡」。世外桃源,生活没压力, 退休之前,才大妈和张成勋走遍大江南北,最后选定中国知名旅游胜地、西南边陲古城云南丽江,「一因民风纯朴;二因气候;三因物价实在」。退休之前四年,老俩口在丽江买了一栋独栋别墅,20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外送100平方米后院,人民币75万元。2008年,两人告别洛城家人和众友,开始了与世无争的退休生活。「每天闻著花香树香起床,看着星星入睡」,才大妈说,当地物产异常丰富,菜摊果摊全是本地新鲜出产,每天两把农人刚从田里摘采下来的蔬菜,人民币1.5元,中午一把,晚上一把,满嘴全是自然清香。 因为孩子远在美国和台湾,他俩常年请一位小保母协助起居。才大妈说,当地的小保母大多是附近人家的女孩,从早到晚负责洗衣、买菜、做饭和一些杂务,包吃包住每月人民币700元,包吃不住800元。
中国经济突飞猛进,购车族人数剧增,油价飙升,就连丽江这样的三、四线城市,汽油价现在也已涨到8.5元一公升,三年翻了一番。即便是海归的退休老人,也大多选择不买汽车,因为每次出门「出租车也不过十元」,很方便。「在丽江过退休日子,你不会感觉经济压力」,才大妈说,普通的丽江人家,人民币1000元就能过;2000元就算是外省大城市人来这要求的基本生活了;若每月有3000元的花费能力,那就可以享受豪华生活了。现在他俩每月衣食住行加上定期按摩、保姆、电话、上网、物业管理等等,全部合计人民币不到 5000元,直被朋友说「奢侈」 |
|
|
|
作者:起码货美国工科教授 |
|
留言时间:2011-07-07 21:46:25 |
|
|
据非正式的统计,目前在上海的台湾同胞约有30万人,如果把苏州、昆山、无锡、杭州等地也算在内,可能已超过50万人。子女教育成为决定台湾人是否定居上海的最关键因素和定居上海后最担心的问题。上海市民办中芯学校的徐彩珍副校长说,中芯集团当初之所以要创办以集团子弟为主要对象的学校,就是为了让集团的员工能够安心在中芯工作。许多员工的太太只身留在台湾,让丈夫只身在上海工作,主要是担心孩子在上海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这种情况下,丈夫往往也很难安心工作。 徐副校长还说,其实台湾的教育与上海相仿,大的原则基本上是一样的。大陆和台湾的家长一样望子成龙,台湾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东方传统与美式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环境下成长,孩子能既受到传统的熏陶,又活泼富有创意,长大后能够顺利走向国际。 如今,在上海生活的台湾人的子女教育,已不像蔡先生刚来上海时那样别无选择,多样化的选择甚至让许多家长举棋不定,因为就读不同类型学校,可能意味着孩子未来的多种可能性…… 上海美国学校是上海规模最大的一所国际学校,1912年由美国领事馆于创立,1949年中断,1980年复校。上海美国学校有浦东和浦西两个校区。学校的1530名学生分别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籍的学生最多,台湾学生也是一个比较大的群体。165位老师来自14个国家,师生人数比约为1:10。 该校完全采用美国学制,教材也与美国相同,在该学校获得的学分和文凭,美国及世界许多国家都承认。上海美国学校2001年的毕业生,分别进入10个国家的多所大学,美国的有71所,其中包括哈佛大学,柏克莱加州大学等美国一流的大学。大陆的有包括复旦大学等三所大学。 在日益国际化的时代,出国留学已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必经之路。国际学校正是孩子走向世界的捷径,它排除了未来教育衔接的困难。上海美国学校现在已开始出现名额紧张的现象,台湾孩子申请入学也不断遇到波折,往往时因为台湾孩子的英语程度无法达到国际学校的要求。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到上海工作居住的台湾人日益增多,上海的软硬件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上海市政府把解决台湾人子女在上海就学的问题列入日程,根据“中小学校接受外国学生暂行办法”和“上海市中小学校接受外国学生管理施行细则”,上海市目前共有71所学校有资格接受外国和港、澳、台学生。许多公司已不再为到上海工作台湾员工提供子女教育补助,越来越多的中小投资者,也很难承担国际学校高昂的学费。同时,许多定居上海的台湾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好中文,融入上海社会和文化,本地学校成为他们的选择。选择本地学校读书,可以很好地融入上海的社会人文环境,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大陆学校一般同年级的程度要比台湾学校高,在中考中也没什么特殊待遇 |
|
|
|
作者:luoso |
|
留言时间:2011-03-12 14:37:05 |
|
|
我理解文主的观察是真实的,但有点片面了, 台湾的环境似乎不是想象描绘的理想和安逸.随着所谓台湾民主的发展使得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特别是政党的轮替后 社会政治导致族群对立,仇恨,社会分裂及其严重,什么蓝色, 绿色的,政治充斥到各个领域,他们的电视节目新闻,尤其是选举前后,怎末看怎末都让人想到了大陆的文革时代. 网友剑宁,远古风的评论比较客观. 20多年前,我的亲戚也从美国毕业回到台湾,因为不感兴趣美国的生活, 可是谈到台湾, 他又说越来越失望.人想要的生活不同,情感.价值取向不同,合适自己选择就是对的.中国让人烦心的事情也很多,但也还是看到的国家一点点在进步,虽然慢点.如果方向还没错,再过10年20年,应该有好的发展. |
|
|
|
作者:起码货美国工科教授 |
|
留言时间:2011-03-11 20:06:57 |
|
|
非常可惜,此文没有能够解释为什么几十万台 湾人到大陆去定居或半定居这样一个社会现象. |
|
|
|
作者:剑宁 |
|
留言时间:2011-03-11 17:09:35 |
|
|
伊萍:
我说的台湾乘硅谷不景气时收罗了台湾海龟完全符合事实。我写明了是台湾半导体工业刚起步,当时有一段美国的硅谷不景气,可不是2008,09年的事情。我的亲戚已经海归20多年了,看来我们讲的时间尺度差距不小。
有一点我是坚信不疑的,中国海归的大潮尚未到来。今天看到的台湾留学生回台工作的顺理成章,若干年后出现在大陆人身上也不会令人吃惊。 |
|
|
|
作者:伊萍 |
|
留言时间:2011-03-11 10:25:30 |
|
|
首先谢谢剑宁来评论。但你说当年台湾是趁硅谷不景气收罗人海归是不符合事实的。台湾人大量海归时,正是硅谷半导体业蒸蒸日上的时代。我从九六年开始工作到今天,美国半导体业真正遇上不景气,是到2008年底,和2009年才遇上的。我几个同事朋友回去,都是辞职而去,而且那几个同事是我们公司的技术骨干,他们离职是我们公司头头不愿意看到的。 我同事都是全家回台湾,但2001年以前是听说有台湾海归做空中飞人,后来不知怎样。我那位朋友回台湾说是因为厌烦了美国没有人情味的生活,回台湾后第一年又说怀念美国的清静。只能说明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有得必有失。但她和家人到今天已经根本没有回美国的计划了。我2007年碰到过一个台湾海归回游的,第一他年纪很大(六十),第二老婆是美国犹太人,第三是来美国掌管台湾公司,不觉得他有代表性。 至于当年台湾司机的无礼,是与美国相比,与大陆比又不是一个数量级。 |
|
|
|
作者:伊萍 |
|
留言时间:2011-03-11 10:03:37 |
|
|
谢谢草庐的评论,你以第一手经验证实了我观察得来的感想。那位告诫我千万别回中国的同学当时就看上去处在“七窍生烟”的状态。 |
|
|
|
作者:远古的风 |
|
留言时间:2011-03-10 20:11:01 |
|
|
还是来读读台湾人自己对所谓民主的看法: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103&postID=9297 此文中,YST明确地指出:西方的宣传是: 「茉莉花革命」会带来民主,民主会带来富裕和更美好的生活。这绝不是真的,西方式的民主和美好的生活没有任何关系。今天西方国家的富裕生活是来自掠夺,从十五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俄国....一直到二十世纪发迹的日本和美国都是如此,没有一个例外。西方国家和日本绝不是因为民主制度而富裕的。台湾人更不该忘了,台湾财富的累积来自蒋经国的“独裁”时代,败在李登辉的“民主”时期。
再看看我写的东西: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911&postID=379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103&postID=5097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103&postID=5338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103&postID=5320
其实,对您的问题的最简单的回答就是: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有钱能使鬼推磨。
如此而已。
在中古的春秋战国时代的早期,齐国的确被大众指定为“天下普世价值”的代表,可是到了战国后期,秦国就有了话语权。大凡冠以“普世价值”名头的东西,在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都是入不负出的昂贵游戏,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是玩不转的。
再进一步说,博主可以列举一下二战后到底有哪一个国家是通过推动民主而变成强国的。台湾根本就算不上,因为YST已经说明:台湾财富的累积来自蒋经国的“独裁”时代,败在李登辉的“民主”时期。 |
|
|
|
作者:草庐隐士 |
|
留言时间:2011-03-10 18:16:46 |
|
|
很同意博主说的“中国大陆人海归比例低,并不是因为他们在西方生活得非常开心,乐不思蜀,恰恰相反,大多数中国人在西方遭遇文化水土不服,事业发展方向可选择的余地也比在中国小很多,生活得并不那么开心,但回中国去,却会更不开心,只好将就着,过文化边缘人生活。” 我曾经回故乡北京作过五六年的海归, 起因主要是遇到了职场的玻璃天花板,正好国内一家外企给我一个offer,连跳几级,便毅然海归了。但回去后不久立刻发现很不对劲,也就是博主讲的, 生活得不仅是“更不开心”,简值就是气得“七窍生烟了”! 而且回到故土了,怎么还是个“边缘人”??结果呢自然也不用我多说了,唯一愧对的就是年迈的父母。 |
|
|
|
作者:中西部人 |
|
留言时间:2011-03-10 17:28:49 |
|
|
台湾发展并不是在民主后实现的,是专制下实现的。民主后的台湾是一步步下滑,10年工资都没有涨。同样的道理,中国要发展,就必须是独裁,向我们美国这样独裁才能够发展。我们美国民主还是独裁?我们美国人自己知道。告诉全世界的人说我们是民主国家,其实我们美国才是最独裁的国家。因为只有独裁才能发展,才有生产力。我们美国只不过是没有4年民主来选一个独裁者,让这个人独裁4年,4年后再来一个独裁者而已。
"台湾在实现民主后迅速走进发达国家行列的例子说明,民主才是让国家真正走上发达道路,让人民真正过上好日子的有效制度。GDP数字再高也没用,只有人民真正过上有质量的好日子,才能吸引人海归,才能让国家出色的人才不再流失给别人打工,才能让人民在自己的文化里过幸福日子,不再需要去费劲适应不适合自己的文化,不会再被玻璃天花板限制住发展前程。" |
|
|
|
作者:kkllyy |
|
留言时间:2011-03-10 15:18:36 |
|
|
很多大陆人到了台湾觉得那里的建筑没大陆的漂亮,哈哈! 可见心灵之扭曲迷茫!! |
|
|
|
作者:剑宁 |
|
留言时间:2011-03-10 14:40:30 |
|
|
很难同意博主这种简单一边倒的分析。
去年到台湾走亲戚,亲戚夫妇是早年到美国留学,又回台湾工作(他们叫服务)的海龟。当年台湾的半导体工业刚刚起步,正碰上硅谷的不景气,乘势搜罗了一大批留学生到新竹的科技园工作。可是不久之后,大部分人因种种原因又返回美国继续打工去了。我的亲戚也真不容易,家庭分居,孩子学业,工作压力,环境难适应。这与今天大陆海龟遇到的困难又有什么本质区别?现在是功成名就,进入顶级公司的高层,rich and famous,当初也就是一念之差没当逃兵。
一点不错,台湾的整体环境比大陆强,但要看到台湾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说起台湾的计程车开得稳重,要知道当年可是有名的乱抢道,与大陆的出租车有一拼哦!台湾的全民健康保险历经几次重大改革,满意分高也只是近几年才有的。
不想对文章一句一句评论,但感觉上结论有所偏颇,不够全面。 |
|
|
|
作者:yimsc |
|
留言时间:2011-03-10 12:42:28 |
|
|
立论清晰,以事实说服人,让共党的奴才们无从反驳。也击中他们自己的要害,在国外大唱共产党好,自己却不敢回国。整天鼓动国民反美的当政者,却把自己的子女亲属往外送,这就是自打嘴巴的明证! |
|
|
|
作者:北京土话 |
|
留言时间:2011-03-10 11:05:24 |
|
|
中国的高官和美国亲着呢!千方百计把老婆孩子送到美国。不知道他们 是当孙子还是当敌人 |
|
|
|
作者:mayl |
|
留言时间:2011-03-09 13:36:15 |
|
|
此文写得真好,投一票!什么时候中国能承认双重国籍(或给海外华人发返乡证)就好了,中国迟早也要融入国际社会嘛。 |
|
|
|
我非常同意博主的观点,我也很赞同普世价值。可惜,自称为唯物主义的政党,却始终不愿意承认这个价值的存在。 |
|
|
|
作者:game |
|
留言时间:2011-03-09 11:35:53 |
|
|
I do not know how long you have lived here, but I guess that you dislike your motherland, China, for some personal purposes disclosed from your one-sided writing. I wonder if you would know Taiwan is very small, poor and undeveloped.
Most of my Chinese friends including neighbours and the parents of my children's classmates, who are well-educated from Taiwan, prefer to stay here. If those from Taiwan are not able to find jobs here, nor do they have money, of course,they will have to go back. |
|
|
|
作者:伊萍 |
|
留言时间:2011-03-09 10:58:56 |
|
|
万维博客除了首页,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看到?怎么没在首页看到这篇,却已经有这么多人看到这篇?I am just curious. 谢谢各位评论,我就不像在我个人博客里那样一一点名谢了。 加几句为什么海归对中国人还是有很大意义的:中国人在西方过日子的缺点是,中国人在西方过日子其实很简单,基本上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文化享受上有很大失落,哪怕你爱看西方电影电视,热衷西方体育运动,很少能看到亚裔面孔,总有失落的。中国人在西方的主人翁感也打折扣,因为被领导的情况多。关键是大陆人回大陆,仍然没有真正的主人翁感,第一当领导的道路不能通过公平合理的方式去走,而且要忍受虽然是同种族的但不公平的老板领导,还不如被不同种族但公平的领导管。日本人,台湾人回去,就是真正的主人翁了,当领导和被领导都还算公平。 |
|
|
|
作者:天地孤舟 |
|
留言时间:2011-03-09 10:18:57 |
|
|
好文,点到了根本。台湾人回台湾,根本不用考虑什么,住房,孩子户口,身份续签或转换等等可以让你发疯的事情。回去也和在美国一样。自己找到好工作,就做好工作。找不到也可以卖菜,扫马路。都是由市场自然的调节。中国有太多的潜规则,有太多人为制造的困境。就是你那些朋友和同学可能也都不喜欢你回去混得比他们好。说不想回去,那不是真心话。是不敢回去和回不去。 |
|
|
|
我也顶一下。现在万维正在办的这个题目的征文活动真的好,好文一篇接一篇。 |
|
|
|
作者:youzi |
|
留言时间:2011-03-09 08:56:25 |
|
|
看看被处决的贪官罢, 为什么没一个红色贵族后代?---文强,郑晓虞,胡长青...,好像都是干出来的。。。 |
|
|
|
作者:luoso |
|
留言时间:2011-03-09 08:47:26 |
|
|
国内是有很多问题, 离有尊严的生活还有距离. 但还是也看到了这些年国家的进步.中国的历史发展演变成我们不能选择谁来执政,所以更要期盼它变革的好些. 台湾的民主并不值得羡慕, 那里族群的严重对立和政治冲突, 选举充斥每天的生活, 立院打架厮杀,真没看出这个所谓中华地区里唯一有民主选举的地方是.更文明了还是更进步了,变味的民主有多大意义呢. 在哪里生活的决定取舍是看每个人的利益取向.合适就好.这些年回去的多于8/90 年代. 也能看出端倪. |
|
|
|
作者:PH |
|
留言时间:2011-03-09 08:34:02 |
|
|
Why do great soccers join English premier league, as opposed to chinese premier league?
China is in a lower league. |
|
|
|
作者:kcho1348 |
|
留言时间:2011-03-09 08:09:06 |
|
|
|
作者:beny |
|
留言时间:2011-03-09 07:57:14 |
|
|
伊萍 I give it back to you'A sound mind is a sound mind.' Good wrting, so simple, so true. Can't help but supporting again! |
|
|
|
作者:润之毛 |
|
留言时间:2011-03-09 07:27:57 |
|
|
当然,客观地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也在进步。比如,像我所喜欢的伊萍的这种言论,若是在40年前,纵然是千刀万剐,也未必能解当局心头之恨。但现在的伊萍至少可以自由出入中国,安然无恙。再者,遭到无数势力之人贬摘的六四运动也为当今中国进步发挥了无法估量的影响。使得当局不能只顾自己发大财,也得照顾中国百姓的生活疾苦。否则,再来一次六四也未尝可知。这一点很像当年的马克思主义使得贪婪的原始资本主义不得不进行社会改良一样。所以,凡有良知的人不要再贬摘六四了。事实上你们及你们国内的亲人都是六四的受益者。你们要做的是每当忌日来临时怀念六四的死难学生和同胞。 也许,再过50年,中国会更好。只是我们这一代人看不到了。这也是当年六四后急切出国的原因之一。借伊萍碧玉之文,就此感慨一番,还望有幸的读者不要见笑。 |
|
|
|
作者:易水冷 |
|
留言时间:2011-03-08 23:52:13 |
|
|
说实在的,要是大陆人能像台湾人一样,跟美国一样亲,傻子才不归呢。这就是当“敌人”和当孙子的区别。再难听的话就不说下去了。 |
|
|
|
作者:km |
|
留言时间:2011-03-08 22:43:07 |
|
|
|
作者:david |
|
留言时间:2011-03-08 20:59:3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