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个社会学的事儿,大家长下姿势。专业人士觉得我说的不对到后台骂我。我是看了土豆总理见王毅部长的照片有感而发,想起了我在卡大学社会心理学的一些概念,重温一下。
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出了语言本身,还有很多其他方面,包括触摸,肢体动作,时间结构,和距离等。这几个方面,其实跟出声的语言一样重要,甚至可能更有效,更意味深长。
触摸和肢体动作比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说了。时间结构挺有意思,就是人在说话的时候,语速、间隔停顿、以至于时间交叉的方式都是有意义的。比如比较正式的场合,一个人说完了,另一个人才开始说话。用划线表示,就是一条线,然后另一条线,中间有个隔断。平时的交流,实际上前面的人说话快说完的时候,后面的人就可以开始说话了。划出的线,是两条线,但是中间交叠一小段儿。因为前面的人说话到了最后,意思已经交待清楚,不用等他说完就开始你的对话。这样交流更有效,双方也都不会感到不适。据说伊朗很多地方的人更极端,基本上是两个人同时在说话,画的是两条平行的线,中国人刚去听得云山雾罩,但是本地人就没问题,也是一种风格。
距离表达的内涵就隐晦了些,英文叫Proxemics。是专门定义人类对空间的使用和人口密度对人类诸社会行为的影响的。换句话说,学者们认为人对空间的运用是分层的,最里面的是私密空间,留给自己和爱人;外面一层是个人空间,是给亲戚朋友的;再往外是社交空间,最多的利用者是同事和熟人;更往外就是公众空间。私密空间是60厘米以内的距离,往外到1.5米左右是个人空间,再往外3.6米是社交空间,3.6米到8米是公众空间。8米以外,超出了人类交流的空间范围,大概是因为在这个距离以外,别人听不到你在说什么,只能喊,也不能确定你在喊给谁听了。
我管私密空间叫暧昧空间,因为英文这个词是intimate,有一种进入这个空间的两人的关系就变得不清不楚的含义。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的人,在空间划分上的差别,在这个层次上表现的最明显。我个人来说,这个距离大概有90厘米,所以我说话的时候总是离别人很远。我们加拿大的新任总理这个距离就很短,大概十厘米左右,所以他跟人说话的时候是下面这个样子。
每一个民族的共同接受的比较舒适的私密空间也是不一样的。在国外呆长了,跟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打交道多了就会感觉出来。我过去十几年里认识了几个委内瑞拉人,他们的私密空间都比较小,所以他们跟你说话的时候站得很近,远了就觉得不舒服,往前凑。在我们家吃饭,一人拿一杯酒,说着说着凑到我跟前,对我来说,这个距离保持两秒钟以上就应当是放下酒杯拥抱接吻的节奏了,所以我很自然就会后退,委内瑞拉人又觉得远了,跟了上来,我又后退,就这样说五分钟的话,绕着灶台转了两圈儿。
重新看看下图,接下来不接吻是不是感到不正常?
不清楚每个人、每个民族的舒适私密空间是怎么形成的,最常见的解释就是文化背景。可文化背景这个范围太大了。我自己有个解释,就是私密空间大概就是你胳膊的长度,还以两个人站着说话说事儿吧。对方站在你一伸手就可以把他推开的距离,你感到安全,就比较舒服。这个能解释为什么西方人比东方人私密空间距离稍远,因为西方人普遍比东方人要高大,胳膊要长,最后形成的民族共同接受的私密空间范围就比东方人要远。但是这个又解释不了为什么委内瑞拉人的舒适私密空间比加拿大人的要近,他们是西班牙人的后代,比英国人法国人矮不了那么多啊。
也许地中海沿岸国家的人的私密空间距离要短?有没有人跟法国人打交道比较多,可以讨论一下。从小土豆的做派来说,是有这个可能的。小土豆有法国血统,你要是注意一下他当总理以后的表现,他不仅仅是跟奥八这么亲近,跟谁都这样。加拿大总理的爱跨越党派、种族、国家,性别,是对整个人类毫无保留的博爱。
一个人接受另一个人进入私密空间是需要很多苛刻的条件的,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西方研究dating的学者,甚至总结出来一个模型,据说能够提高两人相恋的成功率。鉴于我的读者都是已婚男女,我就不给大家找麻烦了。简单地说,就是基于一个原理,那就是距离和亲密程度的变化是交互的、双向的。亲密了,空间之门就会打开,距离就会缩小;反过来,有控制地打破距离,也会主动地提高亲密程度。不过这里面有风险,因为每个人的距离和亲密程度变化的节奏也不一样,搞不好还会有骚扰之嫌。
所以土豆总理也可能是有意为之,这只不过是一种高超的外交技巧,是政治斗争和大国外交中以柔克刚、化敌为友的一种制胜密器,至少我看他把王毅部长拉到身边,欲吻还羞的时候王毅部长脸红了,下午的会谈应该就不会再那么寸土必争、咄咄逼人。我个人现在也不像他刚当选那时候那么讨厌他了。我现在想开了,像加拿大这种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有很多专业团队来运作,又有完善的监督和治理机制,总理这种职务,更多的是国家首脑的象征(闭嘴!我知道有总督),正好赶上总理又年轻又漂亮,为什么不放宽心,以娱乐地态度和他共享这四年美好时光呐。
最后一张是PS的,但总理说了,他不在乎。
后记 阿眯给朋友发信,发现人家把她拉黑了,有些失望,就上朋友圈发了个声明,说她个人不在乎在朋友圈里跟大家分享生活点滴,但是不确定是不是会有打扰到别人,请希望继续看到她更新朋友圈的人在这一条下点赞,表明你不介意看到她更新朋友圈,她就会继续发给你,如果不点赞,以后就不让你看到了。
我不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因为从此我就看不到她朋友圈了。我挺伤心的,因为我当时就回答她了,说她挺矫情,还担心如果一个人也不给她点赞,她该怎么样。我以为我这就算是点赞了,还是手工的,看来这个不算,一定要点出那个心型才可以。理工男家属就是不一样,技术层面上真是做到了一丝不苟啊。
这是一个在新技术时代,舒适距离的存在延伸到了数字领域的经典案例。阿眯的这个朋友圈,其实就是一种申明自己的空间距离和了解别人的空间距离的方法。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即便是在虚拟的空间里,每个人的空间意识也是存在的;前面说过的那个空间由内向外的层次划分也依然有效;个人的舒适空间距离也依旧因人而异。当然,同样一个人,在现实世界的舒适距离和在虚拟空间里的个人距离可能表现完全不同。就拿我来说,我在真实世界里的舒适距离是90厘米,在朋友圈里的距离就比这个小,小到基本上看见什么我都不会脸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