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企业想要发展,人才很重要,但是仅有人才就可以了吗?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大人多、物资丰饶,本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为什么最终却被“边陲小国”秦国所灭?亡楚者楚国也。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其人,论才,文采斐然,辞赋动人,大作《楚辞》,与《诗经》并称风骚,为中国文学之源,被誉辞赋之祖。论貌,颜值极高,仪态万方,应对诸侯,颇为称道,同宋玉皆为当世之帅哥。论能,能力卓群,勇于任事,弱冠之龄任左徒,参与变法,推行有力,颇有成就。论忠,出身名门,热爱组织,忠诚祖国,屡遭流放,仍心系王室。如此优秀的人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在楚国不被重用,常年流放,含恨之余,抱石投江,以身殉国。 对于这种境遇,我们每位人不禁要问为什么?回顾屈原的一生,基本生活在楚怀王时代,他将怀王比喻为美人,他则是爱着这位美人的男子,“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怀王初期,尚能励精图治,故屈原少年得志,出任副宰相,推行变法约三年;怀王后期,渐重个人享受,故被请出核心,郁郁寡欢不开心,一腔热血酬不得。 屈原个人的成就,不在于他是否够努力,而在于怀王是否够英明。 作为企业前高管,屈原一直供职于“楚国”集团,自己也全身心的爱着这家企业。他无其他企业的工作经验,如秦国、赵国等公司,故无法去参照与对比。我们置身事外,可以冷眼观察,客观评估。战国数家大集团公司,楚国大而不强,华而不美,四大硬伤更令其前景堪忧。 战略之失:变革与守旧,摇摆不定 战国时期,列国无数,经大浪淘沙,渐成七雄并立之势。对于此七家上市公司而言,战略选择尤为关键。变革与守旧,是当时世界发展的两大主题。 七家公司,或选择遵循旧制的,如燕国、齐国;或选择变革图强的,如魏秦韩赵。前406年魏国李悝变法,纵横十二年,启中国变法之先河,魏国国富兵强,雄霸天下;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历时十九年,一跃为战国最强,奠定统一大业,后商鞅车裂,然政令仍行;前351年韩国申不害变法,相韩十五年,政局稳定,终其之身,无侵韩者;前307年赵武灵王变革,前后十八年,胡服骑射,习胡人之长,军事崛起,与秦并立。 唯有楚国为特例,始终在变革与守旧之间,飘忽不定,左右摇摆。 前386年吴起变法,仅仅六年,悼王病逝,吴起被诛,政令废止,守旧派掌权。六十余年后,前317年楚怀王再启变法,三年初见成效,听信谗言,罢黜屈原,变革再次终止。 变革还是守旧,这个事关企业战略的问题上, 楚国集团缺少一个明确的、坚定的方向,始终摇摆不定,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政令不一,终徒劳无功。 市场之失:战秦与和秦,朝令夕改 疆土的拓展,是战国七家公司的主要业务。 楚国集团在市场拓展过程中,缺乏长远的市场策划,缺少清晰的市场定位,导致市场策略频繁变动,从而逐步陷入经营的困境。最有代表性的,则是其同秦国(主要竞争对手)在市场应对上的步步被动,招招下风。 其实,楚国集团是有机会领先的。前318年在魏相公孙衍的运筹下,六国合纵,楚为纵长,相约攻秦,一时风头无双,市场策略为“战秦”;前313年张仪入楚,忽悠楚王,称以六百里之地相赠,让楚废除盟约,与齐断交,楚王心动,策略改为“和秦”;因是口头协议,讨地时六百里变六里,发现上当,智商被嘲,颜面被削,前312年楚王愤然起兵,策略再回“战秦”。然丹阳会战、蓝田会战、召陵之战,三战三败,屡遭蹂躏。 一个女人出现了,《芈月传》中的芈八子,昔日的楚国公主,今日的秦国太后,前305年许诺嫁女,联姻楚王,冲动之余,策略又变“和秦”。 故事还在继续,前301年秦国借口楚国太子之事,发动战争,讨伐太子,楚王被迫迎战,策略被动变为“战秦”。 至此,屡被忽悠屡次中计的楚怀王,终于彻底醒悟:秦国集团的示好,只是在稳定楚国而已。在这场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战与和的主动权,一直操持在秦国手中,从来没变过。 主动权从来不在自己手上,这是多么痛的领悟。 人才之失:引进与使用,皆不得当 楚国集团以地大人多、物资丰饶著称, 但受限于领导人的眼光与胸怀,在人才引进机制上,既缺乏主观的迫切性,又缺乏有效的方法论。 秦国在人才引进上,极有力度。李斯在《谏逐客令》中,列出的名单就一大串:由余、百里奚、蹇叔、邳豹、公孙支、商鞅、张仪、范雎……,这些外来人才,推动了秦国事业的发展,“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需知秦国以偏僻之地,生活条件不太好,物质待遇并不高,能引得士子入秦,足见其领导重视、空间巨大。 而楚国在人才引进上,力度不足。能为人所知的,仅有吴起一人,且结局不佳,功成身死。怀王时期,国内清一色的士族,无一人才引进。此点尚不及北方燕国,燕昭王千金买马,修筑黄金台广纳人才,乐毅(诸葛亮之偶像,其常自比管仲乐毅)、邹衍等争相奔燕。 楚国内部人才使用上,亦不得力。楚国的政权,基本在昭、屈、景三大家族手中,寒家子弟在出身上即被拒之门外。出身名门、才貌双全的屈原,图议国事,应对诸侯,业绩突出,理应重用。然因上官大夫谗言,便纳入黑名单,不再重用,而以言取悦的昭阳、靳尚等佞臣,长袖善舞,周旋朝堂,终至国势渐衰。 人才是企业竞争之本。如此企业,如此机制,难怪万里广袤之地,居然人才寥寥,战国名相,多出秦国,无一楚相; 战国名将,秦赵居多,无一楚将,也在情理之中。 文化之失:梦想与现实,渐行渐远 于群雄并峙中崛起,是当时每家公司的企业梦。楚怀王继位之初,亦有此雄心,雪中送炭的典故,便是他心系民众的佐证;遗憾的是未坚持多久,追求享乐主义,巫山云雨的主角,便是风流倜傥的怀王殿下。 上有所好,下必投之,楚国更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优良传统。领导人追求享乐、不纳忠言,大臣们积极配合、阿谀谄媚。忠良贤臣被逐,逆臣小人当道,公卿大臣,肥头大耳,不知忧国忧民,只会欺君误国,贪污受贿。 高管如此,无人再为企业承担责任。张仪其人,深深伤害过楚王及楚国人民的感情。受其蒙骗,国策上与齐断交,军事上三战三败。以至于秦王提出以地易地,换取黔中土地时,楚怀王不要土地要张仪,可谓苦大仇深。张仪至楚,立即被囚,准备问斩。楚国夫人郑袖、大夫靳尚,因受厚赂,不懂“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职业操守,却懂“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朴素道理,苦口婆心劝说楚王,结果很搞笑,“怀王后悔,赦张仪,厚礼如故”。 所有的一切,最终使得企业的价值取向扭曲。屈原尽管远离了核心,但依然笼罩在楚国污浊的空气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既然如此,是时候结束这份清醒的痛苦了,于是,投汩罗江。贾谊在《吊屈原赋》中, 对当时的楚国有个形象的比喻:猫头鹰在天上飞翔,鸾凤却被深藏,小人得志尊显,圣贤却不得其用,正直廉洁的人受到污蔑,强横残暴的人却得到称誉。 读史至此,不禁吁噓。 一叹历史,文人与政治的双重性。 作为文人,屈原无疑是成功的,他的文学天才、爱国精神、人格自足、正道直行,足以彪炳千古,成为中国士大夫的精神领袖;作为政治家,屈原又是失败的,远见卓识而未被采纳,能力超群而无所施展,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为之遗憾叹息,抱恨不平。 二叹屈原,应选择更佳平台。 屈原的境遇,应归咎于楚国集团。在这艘行将沉没的大船之上,一腔热血的努力也罢,满腹经纶的才华也罢,终究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诚为时代之悲剧。假设,屈原不再做单向的、单相思的努力,而是勇敢地做个选择,凭借他的能力,那么,在中国即将一统的时代,他又将成就何等的事业。 再叹楚国,平台要有包容度。如此强国,曾有一鸣惊人、称霸中原的楚庄王,有吞蛭病愈、灭陈亡蔡的楚惠王,也有启用吴起、平定百越的楚悼王。丰厚的政治遗产,广阔的万里疆土,如果楚怀王能心怀天下,听忠言用良臣,大好河山,足可同秦国一较高下。感慨之余,又觉庆幸。幸而,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有诸多优秀的企业,有无数的选择机会。 我们要做的,就是选择适宜的平台,然后为此付出努力,快乐工作,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