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朋友, 在前面我们说, ❤ 真心又称‘炁’。 对于我们,这个结论, 听起来,是否有些深奥或者有些突兀呢? 现在,就让我们略微展开来说说吧。 人所共知,幸福来自修行。 修行即是修道。作佛成仙,曰道。 这个所谓的‘道’啊 —— 佛经548卷,也说不到了处; 中庸33章,也说不到穷处; 道德5000余言,也说不到极处。 “道也者,果何谓也? 一言以定之,曰炁也。” 修道即是修炁。 展开来说,‘道是虚无生一炁’。 古籍云 “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jiǒngjiǒng/是也。 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氲/yīnyūn/是也。” 诸位, 对于‘道’或‘炁’, 我们只须暂时记住上面 这些经典性的简明结论,即可。
在前面,我们还提到,所谓真心、真性(或称 真如、实相等),就是‘六识之本性’。说到 这里,那可是‘资料如山、论述如海’啊。一 片纷纭中,难免有误。其中之一,就是误把南 北朝时的罗汉(波罗提)所说的话,当成释迦 摩尼所说的了。详情请看下面的《提示》。

现在有的法师,例如仁静法师、宣化上人等位
大师说,所谓‘性在眼曰见’‘在耳曰闻’等 语,是释迦摩尼佛所说的,据笔者查阅相关资 料,所谓‘性在眼曰见’等语,是多次出现在 后来的禅学著作中,例如,《五灯会元》卷 一、《宗镜录 卷97》以及《24尊得道罗汉 传/14》等处。更具体些说,这个著名的‘性在 眼曰见’等语,是出现在波罗提尊者感化异见 王的事迹中。 根据传统说法,释迦牟尼生活在公元前566至前 485年间;而所引用的禅宗大师波罗提尊者所生 活的年代,大约在禅宗第27祖或第28祖之间, 这就是说,波罗提尊者感化异见王的时间约 在公元457年至536年之间
(即中国的南北朝时期 // 公元536年是处于南北朝时期的。//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
这个异见王被感化的时间,距离释迦摩尼所处 的时代, 已经过去约千年之遥了,年代相隔这么 远,后来的法师或学者,不可以因为图省事而 随加改动啊。

这个著名的事迹,被引用较多的是《宗镜录卷
97》。现在我把有关原文转载于下:
“西天波罗提尊者。化异见王。现神通力。乘云至王殿前。尔时 大王。问乘云者曰。汝为是邪。汝为是正。波罗提尊者答曰。我 非邪正。而来正邪。大王。若正。我无邪正。王又问曰。何者是 佛。波罗提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不。波罗提曰。我见佛 性。王曰。性在何处。波罗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 今不睹见。波罗提曰。今现作用。王自不识。王曰。师既所见 云 有作用。当于我处而有之不。波罗提曰。王若作用。现前总是。 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之。几处出现。师曰。若出 用时。当有其八。卓立云端(高立云端)。以偈jì告曰。在胎曰 身。处世(出生)名‘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辩气。 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脚运奔。遍现俱该(赅gāi )法界。收 摄不出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 *偈 jì:即佛经中的唱词。“偈”:字音为‘记住’的‘记’。 * 赅gāi :完备:言简意~。

现在让我们接着来说,六识之性。
所谓六识之性(即眼耳鼻舌身意识之性), 皆是‘如来藏性’的表现。
这六个玩意, 表现在因地,那就是凡人的六识之性;
这六个玩意 表现在果地,就是如来藏之性。 (所谓‘如来藏性’和‘真如、真性’,2000多年来, 各家各派一直争论不休,至今难以形成定论。) 但是,显而易见的是,见性与真性相关。 就是说,显见性,就与显真性相关了。 现在就要问了: 佛祖为什么要“显见”? 并且翻来覆去地‘显’(十次之多)? 在《楞严经》中, ‘显见’占了一大卷,还多。 原因是不显不行啊。 因为这些“识性”,已经被盖住了,不是一般 意义地被盖住了,是被层层叠叠、被极其曲 折、极其蔓延、盘旋地盖住了!
非大志者是看不到的!
所以,佛才为我们反复耐心地做引导。 问题来了。 既然我们的真心,从‘识’的角度来说,有六 种表现,那么,佛为什么要撇下其它五种,而 单说眼识之性呢(佛为什么不说,例如闻性、嗅性等性呢 )?

the eyes are the window to the soul | Eyes, Shakespeare quotes ...
人类大脑中大约有80%的知识和记忆都是通过眼睛 获取的,如读 书认字、看图赏画、看人物以及欣赏美景等。 如所周知, 眼睛对人有着特殊的意义。 眼根,是有关眼睛的物质色法。 (色,即物质的意思。 眼根,即眼睛上的物质。) 眼系色(物质)耶; 色(物质)系眼耶。 中国的医学著作《内经》, 根据‘天人合一’思想,认为,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 天之精气宿于星月, 人之精气在于两目。 “精之窠 [ kē巢穴] 为眼, 骨之精为瞳子, 筋之精为黑眼。 血之精为络, 其窠kē气之精为白眼, 肌肉之精为约束(控制)”。 “五藏六腑的精气, 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 修行界认为:
‘五气朝元’的意思就是,五脏六腑的气,都 是通过眼睛而聚合于上丹田等处的。
佛告诉我们‘六根具有根性’(根本性质),并且佛祖 就六根中的眼根,详细开示「十番显见」,从而说 明六根的根本性质是不生不灭的。
“十番显见”揭示了我们不曾感知的“真我”,从 认知上帮助我们去妄存真。

感恩。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