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下去,捡起来, 这两个反差举动, 就带来了一堂深刻的教养课。
近日,天津地铁车厢内,一男乘客肆意剥起大蒜,蒜皮撒了一地。在周围乘客颇有意见时,一名身着校服的女孩默默蹲下,把地上的蒜皮都收在手中,带出车厢,整个过程不到5秒钟。女孩说:“爸妈就是这么教我的呀!” ▼ 教养,就是深知——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善待。 图来自网络 香港狮子山,一只迷茫的小奶猫误入车流。一名路过的骑手发现后,怕它被车碾轧到,专门折回,在没影响交通的情况下成功将它救起。 ▼ 教养,就是不动声色地体贴。 有教养的人,自带治愈他人的属性。 成都,一位乘客坐轮椅进入地铁。一名坐在座位上的小伙子,一只手在玩手机,另一只手很自然地伸手拉住了晃动的轮椅,又把脚卡在轮子下固定住轮椅,几站过去一直没松手。男孩叫吴松,他说,“拉了20分钟左右吧,就是希望轮椅不要晃走。” ▼ 这种不用说出来的美好, 就是教养,无关身份。 贵阳,一对从工地归来的夫妇怕沾满泥的鞋弄脏地板,丈夫便脱下鞋进商店买东西,妻子则守在门口等待。 ▼ 不轻易给别人添麻烦,也是教养。 有教养的人,一定是把别人放在 心上的,是懂得推己及人的。 宁波飞西安的航班上,一位妈妈给周围旅客每人都发了一份小礼物,并附卡片:“我是来自宁波的Wendy,我刚刚一岁半…独自带我的妈妈担心我的哭闹会打扰到您,这里有耳塞和小糖果,希望能减轻你的困扰……” ▼ 是教养让我们知道: 最美的不是下雨天, 是伞下撑起的世界。 福建泉州,突如其来一场暴雨,大雨滂沱。泉州七中高二一名学生为正在推车的老人撑着伞,自己却被淋湿。 ▼ 教养“事小”,总是闪现在细微处。 教养“事大”,繁衍在我们骨髓里, 衡量着一个民族的素质。 看到路边乱放甚至倒地的单车,你会怎么做?湖北宜昌,一名13岁中学生,花了30多分钟将路边横七竖八倒地的共享单车一一扶起,擦干净,摆放整齐。他说:“我把它们放好了,肯定会有人愿意骑它们”。 ▼ 真好,愿教养带来的美好 总被教养带来的美好所回应。 云南广南县,一名司机看到前方有小学生骑车前行,担心不安全,就缓缓随在其后,用车灯为孩子照亮夜路。中途,小学生突然下车,为司机深深鞠了一躬。 生而养之,养而教之。教养,一个家庭传承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父亲有一颗善良的心。他爱世间一切有生之物,他爱人类,更爱儿童。他认为“世间最尊贵的是人”,而“人间最富有灵性的是孩子”。他曾说:“教养孩子的方法很简便。教养孩子,只要教他永远做孩子,即永远不使失却其孩子之心。” 在助人为乐、平等待人这点上,父亲以自己的行为给我们树立了榜样。父亲对人的爱不受贫富和等级的限制。只要是善良的人,父亲对他几乎是有求必应。故乡有一位远房叔祖,为人正直,生活清寒。父亲得知后,便每月定期汇钱给他作为赡养,持续十余年,从未间断过。直到这位叔祖老病去世。 父亲还教我们爱世间的一切生命,小至蚂蚁。他劝我们不要踩死蚂蚁,不是为了讲什么“积德”、“报应”,也不是为了要保护世间的蚂蚁,而是为了要培养我们从小就有一颗善良的心。他说,如果丧失了这颗心,今天可以一脚踩死数百只蚂蚁,将来这颗心发展起来,便会变成“侵略者”…… 出自《回忆父亲丰子恺》 作者/丰一吟 褪去知识的教养,才是教育的本真。师者一言一行,无不在雕刻学生的灵魂。 他在我最臭的时候,说过我的好话。这个老师名叫王召聪,家庭出身很好,好像还是烈属,这样的出身在那个时代,真是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一般的人有了这样的家庭出身就会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但王老师却始终谦虚谨慎,一点都不张狂。 一个夏天的中午,我穿着木拖鞋到了教室门前,看到同学们已经睡着了。我本能地将拖鞋脱下提在手里,赤着脚进了教室。这情景被王召聪老师看在眼里,他悄悄地跟进教室把我叫出来,问我进教室时为什么要把拖鞋脱下来,我说怕把同学们惊醒。他看了我一眼,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事后,我听人说,王老师在学校的办公会上,特别把这件事提出来,说我其实是个品质很好的学生。 有一次,在从县城回家的路上,我碰到了骑车回家的王老师,他的自行车后胎已经很瘪,驮他自己都很吃力,但他还是让我坐到后座上,载我行进了十几里路。 当时,自行车是十分珍贵的财产,人们爱护车子就像爱护眼睛一样,王老师竟然冒着轧坏车胎的危险,载着我前进了十几里路,这样的事,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做出来的。 出自《我的老师》 作者/莫言 对个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还是读书。 所谓修养,犹如我们栽种一盆花,需要时常修剪枝叶,又得施肥浇水;如果偶有三五天不当心照顾,便决不会开出好花来,甚至根本不开花,或竟至枯死了。栽花尚然,何况做人!当然更须加倍修养。 中国有关人生修养的几部书是人人必读的。首先是论语。切不可以为我从前读过了,现在毋须再读。正如天天吃饭一样,不能说今天吃了,明天便不吃;好书也该时时读。 再次是孟子。孔孟这两部书,最简单,但也最宝贵。如能把此两书经常放在身边,一天读一二条,不过花上三五分钟,但可得益无穷。 只这样一天天读下,不要以为没有什么用。如像诸位毎天吃下许多食品,不必也不能时时去计算在里面含有多少维他命,多少卡路里,只吃了便有益;读书也是一样。这只是我们一种私生活,同时却是一种高尚享受。 出自《读书与做人》 作者/钱穆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还好,“小橘灯”布满生命路两旁,一路荆棘也不觉悲凉。 我轻轻地叩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了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 这小姑娘把炉前的小凳子让我坐了,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 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 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橘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做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探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橘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变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 她送我出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新青年阅读2018 昨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