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慰梅是个美国人,同时她还是一个汉学家,她的丈夫是汉学大师费正清。她本人和林徽因、梁思成都有很好的关系,后来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自传,也是出自她之手。 可以说,想要研究林徽因、梁思成当年的事,费慰梅算是一个比较权威的人了。
一、绿茶之说,无稽之谈 关于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故事,很多人引此来攻击林徽因,认为林徽因水性杨花,不守妇道,最终害得张幼仪被抛弃。 但这种说法,本身便站不住脚。 婚姻是夫妻之间的事情,若是你指望一个外人来替你守护婚姻,未免也太可笑了一些。 更何况,倘若没有林徽因,或许也会有李徽因、王徽因等的出现,最终徐志摩和张幼仪之间必然会离婚。 不客气地说,当时“土包子”的张幼仪,根本留不住徐志摩,甚至于,徐志摩对她只有厌烦。而那个时候的张幼仪,还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之下,没有勇气突破自己,还在相夫教子。 后来张幼仪涅槃重生,经历了磨难以后,破茧成蝶,最终收获了徐志摩的尊重,再后来的她,活得比徐志摩还要滋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女人啊,千万不要在婚姻里偷懒,也别让婚姻束缚住你自己,毕竟人生是自己的,最终的苦难都要靠自己来承受。 话又说回来,用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事情,来攻击林徽因,本身便站不住脚。评判历史人物首先要放进时代,在民国,新旧文化激烈碰撞之下,包办婚姻的合法性并不是那么被人们所接受,这也正是徐志摩敢大张旗鼓追求林徽因的原因。 而正是林徽因本身的家庭教养,让她选择断情,在看到徐志摩是如何对待发妻时,是理智让她选择拒绝。 这一切的一切,发生在林徽因16岁之际。试想,那些抨击林徽因的人,在16岁时,面对糖衣炮弹,面对所谓的“白马王子”(徐志摩当年已经功成名就),真的能做到比她好吗? 二、婚姻之事,怪罪第三者,是懒惰 很多人不敢面对现实,当婚姻出现第三者时,她们本能选择将一切怪罪到第三者身上。但是,请不要忘记,这件事之所以发生,最根本的原因是那个和你共勉的丈夫(或妻子),根本就不在乎你的感受。 在自己爽快,和你的痛苦之间,他(或者她)在抉择的那一刻认为,自己的爽快更加重要。 剖析本质很关键,但也很残忍。太多太多人不敢面对这件事,可很多的伤口,只有亲自将其扒开,暴露出血肉模糊之处,才能真正痊愈。 婚姻出现问题,将一切归咎到第三者之间,是懒惰,而这种懒惰,终究会害了你。 你的软弱,你的惧怕,你的不敢面对现实,可最终你会被生活逼迫着,一点一点痛苦撑开那些伤口,与其如此,不如快刀斩乱麻,自己做个了断。 但是,请记住,丈夫(或者妻子)的移情别恋,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你没有魅力,更不是那些子虚乌有的没生儿子之类的,他只是不够爱你,这不是缺点,也不是犯错,而是一种现实。 没有人能让全世界的人都爱自己,只是你比较倒霉,恰好选了一个不爱你的人做自己最亲密的人。 张幼仪的悲哀在于,在最初,她甚至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 三、哪有什么心计,不过受害妄想症 费慰梅说:“我有一个印象,她(林徽因)是被徐志摩的性格、他的追求和他对她的热烈感情所迷住了,然而她只有十六岁,并不是像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是一个有心计的女人。她不过是一个住在父亲家里的女学生。徐志摩对她的热情并没有在这个缺乏经验的女孩身上引起同等的反应。他闯进她的生活是一项重大的冒险。但这并没有引得她脱离她家里为她选择的未来的道路。 ” 从费慰梅的话里,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知道,当时,徐志摩作为叔叔辈(他和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好友),不顾当时伦理道德,对林徽因展开追求。 或许文人都不在乎这些,可林徽因当时才16岁。很多人将她描述成为一个心计女,欲擒故纵玩弄着徐志摩的感情,又一便撺掇着他离婚。 这种言论,只有五个字来形容,那便是受害妄想症。 涉世未深的林徽因,再面对徐志摩之际,全然不可能有多么高明的手段,甚至于,她还动心了,想要和他在一起。 但同时,林徽因是个听话的姑娘,在家人的激烈反对,她顺从了父亲林长民的安排,回到国内,远离徐志摩,以此来斩断情丝。 她是个活生生的人,面对感情会心动,同时也是个理智的姑娘,不会因为爱情而放弃亲情,认为家人都在害她,而是认认真真听从家人的建议,选择最好的未来。 真不知道,这样的选择到底错在了什么地方,值得不少人以谩骂她为荣耀,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女子,不听父母的劝阻,所嫁非人,爱情的荷尔蒙之下,能够保持理智的人,难道不值得钦佩吗?更不要提她的其他成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