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 5G,安息吧,謝謝參與遊戲。”美國參議員湯姆·科頓(Tom Cotton)在特朗普針對通訊行業發布行政禁令後發出這樣一條推特。 美國商務部隨後透露,將把華為及70家關聯企業列入“實體清單”(Entity List)。與此相關的禁令一旦生效,就意味着如果沒有美國政府的批准,華為將無法向美國企業購買元器件。 對於一家全球化時代的科技企業,不能採購美國的元器件,可能面臨滅頂之災。華為的前車之鑑是中興——在被列入“實體清單”後,這家巨頭一時間“主要經營活動無法進行”。 因此,科頓認定華為要失敗退場,不是沒有理由。但也有專家認為,華為不同於中興,其“備胎”計劃、5G技術的專利護城河給它留下了博弈的籌碼。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稱,華為不同於中興,華為在科研和供應鏈的安排上比中興做得好。 華為供應鏈和美國企業 禁令對華為將產生多大影響,取決於華為供應鏈對美國企業的依賴程度。 2018年華為召開供應商大會,數以千計的供應商中,有150家主要供應商參加。華為為其中92家頒獎,這些企業中有33家來自美國,包括英特爾、高通、博通等芯片企業,占比超過三分之一。 這一比例與中興相似,後者約有20%至30%元器件,包括基帶芯片、射頻芯片、存儲等從美國採購,而這些核心元器件不易找到替代品,從而導致中興在禁令生效後陷入停滯。 與中興不同的是,華為早就建立了自己的芯片企業——海思(Hisilicon)。但海思生產的芯片還不能完全覆蓋自己的產品線,華為依然需要直接採購美國芯片廠商的產品。賽迪智庫報告顯示,2015年華為的芯片採購總額140億美元左右,其中,採購高通芯片18億美元、英特爾芯片6.8億美元、鎂光芯片5.8億美元,博通芯片6億美元等,涉及多家美國公司。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向BBC中文表示,禁令對華為中短期生產肯定有影響,對已經設計好但未完成器件採購的產品,影響最大。 為了讓美國撤除禁令,中興付出了巨大代價,包括14億美元民事罰款,還必須在30天內更換董事會和管理層,並允許由美國選擇的合規小組入駐檢查,成本由中興承擔。 “根據我們的研究,華為不同於中興,華為在科研和供應鏈的安排上比中興做得好。”黃錦輝稱。 此前,任正非對媒體強調,華為絕不會遭遇中興通訊那樣的情況,“我們多年來在研發上大量投入……中興遭遇的事情不會發生在華為身上。” 5月17日凌晨,華為海思總裁何庭波發表了一封致員工的信稱,“公司多年前做出了極限生存的假設,預計有一天,所有美國的先進芯片和技術將不可獲得”,而華為“為了這個以為永遠不會發生的假設......為公司的生存打造‘備胎’”。“緩衝區已經消失,每一個新產品一出生,將必須同步 ‘科技自立’的方案。” 原本“擔心許多芯片永遠不會被啟用,成為一直壓在保密櫃裡的備胎。” “今天,是歷史的選擇,所有我們曾經打造的備胎,一夜之間全部轉‘正’。” 華為的提前準備和技術積累,被認為是其不會像中興那樣陷入停滯的理由。 黃錦輝分析,長期來看,華為依然有籌碼,在即將到來的5G時代,華為握有數量可觀的專利,能夠與美國等企業分庭抗爭。 比如,華為正在與高通進行專利談判,路透社透露,雙方的和解方案中就包括在5G技術領域進行交叉專利授權。如果完全撕破臉,中美在5G時代是“雙輸”的結局。 專利數據統計公司IPlytics發布報告顯示,截至今年4月,全球5G標準必要專利總量約6萬多件,中國企業申請的5G標準必要專利數約占35%,華為以15%的占比名列第一。 此外,華為可借已儲備的元器件完成短期的生產。海通證券分析稱,華為對此有預期準備,儲備大量短期需從美國進口的關鍵元器件。 “如果美國商務部在150天內確實出台進一步的管制方案並限制對華為出口,我們判斷短期影響華為可以克服,超過一年時間則需觀察華為打造自主可控供應鏈的進展。” 華為還有一個籌碼,即與美國企業的利益捆綁。華為並未上市,但華為在美的供應商“應聲而跌”。5月16日,美國芯片供應商高通與博通的股價分別下跌4%和2.33%。華為的光學元件供應商NeoPhotonic暴跌20.63%,創下近4年來最大單日跌幅。 華為的回應稱,(出口禁令)會對與華為合作的美國公司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影響美國數以萬計的就業崗位。 分析人士認為, 美國高科技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利益巨大,很多美國高科技企業的利益不僅僅是中國市場本身,而是藉助中國高科技企業的產品進入全球,如果真正“脫鈎”,會損傷美國整體產業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