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黄海的博客
  信息化大革命引导大同世界
网络日志正文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一章共产主义密码全破译(3) 2019-03-09 17:40:48

1.6、    无产者掌握先进的联合劳动生产工具是消灭剩余价值的主要途径 1.6 – 1、     资产阶级剥削方式由绝对剥削转为相对剥削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以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对资本家来说,只有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才被看作是生产劳动。雇佣劳动者实际上成了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他们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生产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家所需要的。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工人只能得到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生活资料,而资本家却无偿地占有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集团之间虽也进行着种种明争暗斗,可那不过是为了瓜分剩余价值而已。所以,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它在资本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始终起着支配作用,并且贯彻到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一切主要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从高涨到危机以及从危机到高涨,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都是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剩余价值规律也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产阶级靠利用先进的生产工具提高生产率来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是一个长期过程。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大于劳动力的价值,资本家按商品价值出卖商品,不仅收回了资本价值,而且获得了剩余价值。”在手工工场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仍然保留着以榨取绝对剩余价值为主的剥削方式,即以延长工时、压低工资、增加劳动强度、雇佣童工女工等残酷手段以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加大剩余劳动时间,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当时工人的生活状况十分悲惨,劳动条件恶劣、工伤事故不断、工资低下、食不果腹、平均寿命只有30余岁。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雇佣工人靠自己的劳动所占有的东西,只够勉强维持他的生命的再生产”,“工人仅仅为增殖资本而活着,只有在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他活着的时候才能活”。罢工、捣毁机器和武装起义是当时无产阶级暴力斗争的手段。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由于资产阶级普遍掌握了高科技,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力迅猛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制度自我调节能力大为增强,资产阶级逐渐放弃那种主要以剥削绝对剩余价值为主的经营手段,改为剥削相对剩余价值为主,也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发大财。在经济上,给工人提高工资,改善工人劳动条件;在政治也承认了工人一定的政治地位,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男公民普选权的制度,工人的待遇明显改善,并有相应的政治权利,武装起义已经没有了成功的可能性。恩格斯晚年指出,由于斗争条件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旧式的起义,在1848年以前到处都起过决定作用的筑垒巷战,现在大大过时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更是使得各大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从而出现较明显的生产过剩(即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相对过剩),促使各国扩大海外市场,占领更多的殖民地,这样世界市场因此最终形成了。 1.6 – 2、  劳动人民掌握高科技从事社会化大生产是消灭剩余价值的主要途径 商品的价值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商品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二是生产过程中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活劳动创造的价值,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价值。价值公式:商品的价值W=V+C+M.式中,V是劳动者创造的补偿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价格中的劳动报酬货币支出;C为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在价格中表现为物质资料耗费的货币支出;M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在价格中表现为利税;V+M是劳动者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      只要全体无产者占领生产资料并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就能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从资本主义灭亡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最后建成中的第二个时期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即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创造条件的阶段。这就是说即使进入到共产主义低级阶段,也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它在各方面都还带着“旧社会”的痕迹,主要表现在: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很高的水平,物质还没有极大的丰富,还没有达到满足人们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需要的程度;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本质差别仍然存在,个人天赋的不同与工作能力的不同还是天然特权;劳动还是谋生手段,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因此,在这一阶段上,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还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尽管这话不完全正确),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要求广大地无产者共同掌握各种高新技术来开展社会化大生产运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 无产者要想普遍掌握生产技术,第一个要求就是任何科学技术不得保密。社会上所有的高新技术全部都得在网上公开透明,以便广大无产者随时能够学到并利用其从事生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又指出:“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从此可以看出,马克思明确表达了共产主义社会不仅要比资产阶级更重视教育,而且更重视把教育的理论性与生产劳动的实践性相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开展大生产运动。在信息化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是公有的,你所有的生产成本,无论是人工成本、制造费用还是原材料等其它成本都是一清二楚的,透明到所有的产品都能用时间来衡量其真正的价值,透明到无论你如何绞尽脑汁也不可能榨取到任何剩余价值。在我们这个彻底废除任何私有生产方式的公有制社会里,所有的生产技术都是一律公开的,任何技术不得保密和私有,落后的技术很快就会被社会淘汰,全体劳动者利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使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由于生产资料公有、成本公开、技术公开,人人掌握生产技术来从事社会化大生产就不会产生任何剩余价值,资本主义世界里的所有商品将一夜之间就会被打回产品原形。资本家利用新技术和生产资料来垄断生产的时代将永远不会出现。 广大无产者要想普遍掌握生产技术,另一个要求就是要使复杂的生产技术操作起来简单化、方便化,最终达到人人都能很轻松地达到熟练的程度。即使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全体社员占用生产资料也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该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只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步将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直到人人都会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从而最高效率地利用生产资料。在技术没有公开的私有制社会里,一些技术上有难度的产品不是每个人所能掌握的,所以垄断技术还是能够榨取到剩余价值的。在技术公开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本质差别仍然存在,个人天赋的不同与工作能力的不同还是天然特权” 再加上社会分工还没有完全被消灭,所以高科技和生产工具也不是人人能够掌握和进行最大效率地利用,这就决定了即使在共产主义相对不发达的低级阶段的社会里即使是生产资料公有的形式,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利用生产工具最高效率地来改造整个社会的。但很快人工智能的实现则标志着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到来,因为那个时候连整个社会大分工也都会被消灭掉,人人都会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开始社会化大生产运动,这个时候就会出现“由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财富不断涌流,社会产品极大丰富,达到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1.7、     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产品经济的出现及共产主义的实现 1.7 – 1、      产品经济 什么是产品经济。百度百科:产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说的一种经济形式,也是马克思设想的在商品经济消亡以后的未来社会的交换方式。这种交换与商品交换的最大区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等价交换来表现,而是通过直接的产品交换来体现。虽然不是自给自足,但取得自己需要的东西不是通过交换,而是通过社会中心机构集中的、统一的分配来取得,这种经济运行形态称为产品经济。自然经济是与极其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生产力基础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最基本的一种经济形态。商品经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产品经济是以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基础的,并以全社会经济利益的一致性为前提,它是马克思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 1.7 - 2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来说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是发展非常缓慢的,这是因为在古代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又称作自给自足经济。其实,自给自足中的那个“足”并非是指富足,而是指小农经济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几乎能够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因而基本上不必进行交换。这里的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是指家长制的农民家庭、封建领地或庄园的地主等。自然经济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极不发达状态下的产物。它的特点是生产者生产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满足自我消费,而不是为了交换,这就注定了它必然是闭塞的,因而发展滞缓,缺少活力。 商品经济则恰恰相反。它是一种直接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既然是以交换为生产目的,那么它就具有开放性,它的开放面对的是全社会、全世界,同时它要面对所有的竞争对手,原因很简单,只要一开放,所有的生产者都会与你竞争,你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别人也是,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为了占领市场,赚取更多的利润,就必须不断的改进产品的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开发新产品。由此可见,商品经济是外向型、开放型、交换型、充满活力的经济形态,这也正是商品经济比自然经济的优越性所在,它提高了整个社会生产率,使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 1.7 – 3、     产品经济和其产生过程的推演 根据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来分析,产品经济会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严重时和联合劳动生产工具普遍被无产者使用的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的出现。然而由于某个利益集团的从中作梗,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的产品经济——这个共产主义新的生产关系至今都没有在我们这个“信仰”共产主义的国家内出现萌芽更不用说蓬勃发展了。那么产品经济究竟会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呢,我们不妨依照历史规律来推演一下: 产品经济产生的背景。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这就是说,旧的生产关系的灭亡,是要经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整个旧社会内部的瓦解过程,就达到非常强烈、非常尖锐的程度”。这个时候才会有“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出现。马克思主义认为这个决战时期的到来有三个主要表现:“第一,产生了空前大规模的资本和生产力,并且具备了能在短时期内无限提高这些生产力的手段;第二,生产力集中在少数资产者手里,而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变成无产者,资产者的财富越增加,无产者的境遇就越悲惨和难以忍受;第三,这种强大的、容易增长的生产力,已经发展到私有制和资产者远远不能驾驭的程度,以致经常引起社会制度极其剧烈的震荡。只有这时废除私有制才不仅可能,甚至完全必要。”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资产阶级不能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因为它不得不让自己的奴隶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而要它来养活的地步。”现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是个什么情况呢?正如人民日报2017年1月刊文所说:“资本主义的未来(或者没有未来)伴随五个系统性问题:滞涨、寡头式再分配、公共资产流失、腐败和全球无政府主义。……可以预见,资本主义未来将经历长期的、痛苦的瓦解过程。” 产品经济产生的过程。在这个资本主义走向瓦解的过程中,“工业的进步把统治阶级的整批成员抛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去,或者至少也使他们的生活条件受到威胁。他们也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大量的教育因素。”随着金融危机深化和蔓延再加上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工业4.0技术的发展将使专业从事商业买卖的商人消灭,他们会被“整批成员抛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去”。由于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于是有一些濒临破产的中小资本家就会改变生产方式,他们会意识到既然开工设厂只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在目前没有任何生意的情况下还不如把一些生产资料和非核心的技术出让给工人,让工人自己组织生产,工人把生产的产品自己想办法拿到市场上去卖出,然后工人拿回纸币还给资本家就当做资本家出租生产资料的租金,交完租金有多余的部份则就算是工人们的合伙工资。由于失业现象普遍,即使这些工人拿到了生产资料的使用权但社会上还是有很多其它的工人没钱购买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所以这些租用生产资料的工人生产的产品不一定能全部卖出去。其它那些需要生活资料的工人虽然手上没有钱,但是他们也会生产。为了生存下去,于是他们也会联合起来找一些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谈判合作或以先租后买的方式,掌握部分生产资料的使用权,生产一些产品换回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这个时候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家普遍利用网络寻找各自生产的产品交换对象和用电子进行交易,使得纸币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工人们逐渐发现自己租用资本家们的生产资料生产出产品,在市场中卖出后得到纸币,自己又拿纸币到市场上去买回生活资料,很不方便,生产的产品还不如直接用电子货币换回自己生活资料,于是电子货币彻底取代纸币的物物交换便产生了。网络的出现,市场经济被彻底消灭。电子货币的盛行带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后果就是将广大无产者推向了信息化的社会里从事社会化联合大生产,由于大家在网上互相竞争、讨价还价甚至直接从厂家拿货,专业从事交换买卖的商人将被彻底消失,第三次社会化大分工将被消灭。由于网络商业模式竞争激烈,资本家们无法榨取剩余价值,占领生产资料无任何意义,甚至很多资本家和小生产者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破产,于是又有些人改变生产方式,各个小的生产组织联合起来,互相让出一些核心技术和生产资料,大家对内利用网络计划生产、共同分配,对外统一交换、统一消费,大家互帮互助,在此过程中共产主义道德观逐渐形成。在这个旧的生产关系解体新的联合体出现的过程中,劳动和教育完全结合了起来,传统高校的高学历高文凭再也不是劳动者谋生的唯一出路,旧的经济体制和游戏规则再也不能适应新的共产主义经济发展了,新的经济模式思想开始出现,很多学者将会利用网络媒体发表自己对新经济模式的见解甚至创建共产主义生产经济学理论。旧的经济体制和上层建筑已经无法适应动态化的信息化社会,在这个无产者劳动联合体形成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各个不同的联合体恶意倾销产品影响整个经济发展,于是时间来衡量产品的新价值尺度出现了,同时为了避免互相伤害和保障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新的共产主义社会行为标准出现了,大多数人都会认可和共同遵守的共产主义道德观完全形成。这个时候一个个新的生产单位——自由人在全社会崛起,他们随时自由组合生产并共同达成分配协议。自由人的出现,对于动摇生产资料私有制度起着重要作用,最终这些大胆的生产组织——联合体居然成功了,他们不仅消除了经济危机而且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了更多的财富,联合体内的每个成员都生活得越来越好。这种迅速崛起的新生产方式,自然引起其它生产组织仿效。在信息发达的社会里很快全世界都达成了共识:只有采用新的生产方式才能避免经济危机,全人类才能真正的走向共同的繁荣和富裕,消灭私有制便成了所有无产者联合体的共同愿望。各个小的生产组织联合成为一个大的生产组织,几个大的生产组织又联合起来成为一个小的社会,最后的结果就是广大无产者联合起来利用网络和大数据开展生产资料的社会化联合大生产运动。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最后出现了人工智能,人人都能掌握原先较复杂的生产技术,最后全社会将会实现生产过程中不需要合作直接就能生产并进行分配。这样一来,生产资料私有制便土崩瓦解了,无产阶级思想上逐渐成熟起来并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在历史的舞台上与资产阶级展开政治斗争,他们将会认识到共产主义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落后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经济力量壮大起来的共产主义组织会通过革命或改革的方式来完全废除私有制夺取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使全人类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中去,最终达到解放全人类的目的。 1.8、       怎样实现共产主义 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去实现共产主义呢?从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论述可以看出,从资本主义灭亡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最后建成,中间要经过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过渡时期,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把生产资料一步一步集中到国家手里,为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条件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即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创造条件的阶段;第三个时期是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即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阶段。在这个过度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明文指出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 暴力革命消灭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统治的过渡期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消灭私有制”、“废除继承权”,而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三条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这明显是承认了私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只要私有制存在就会有阶级,有阶级就会有斗争,有斗争肯定无共产。只要私有制经济取得合法地位,“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就是无法消灭,甚至是扩大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文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指“联合起来的个人”也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不是指某一阶级被代表。因为全社会的人民一旦被某个阶级来代表,这个来“代表的”阶级必将利用国家机器强制占领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马克思指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剥削、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有阶级就会有斗争,一旦被代表就不可能被解放。没有被解放,就不可能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由于没有生产资料,无产者即使联合起来也不可能进行社会化大生产,所以马克思号召无产阶级一定要进行暴力革命。共产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所有的阶级,到那时连自身阶级也不会存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两位伟大的革命导师在《共产党宣言》中又指出“如果说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一定要联合为阶级,如果说它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然而这些年来,贫富悬殊越来越大,大部分生产资料都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阶级差距是越来越大。 1.9、  本节总结 由此可见,无论资产阶级多厉害,广大无产者可以通过利用联合劳动生产工具(即网络+大数据)开展社会化大生产将其消灭掉。只要有网络,广大无产者就能组织社会化联合大生产最终通过网络来达到控制或支配生产资料的目的,然而如果某个利益集团通过掌控联合劳动生产工具(信息化工具)来控制整个社会,广大无产者是很难有办法将其消灭掉的。这利益集团覆灭不了,意味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就无法被消灭,全人类就永远进入不了共产主义的全人类“共居”社会中去。结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生产资料和联合劳动生产工具都被利益集团牢牢控制在手中,又用错误的思想误导革命时,旧的生产关系永远不会被消灭,新的生产方式永远不会出现(或像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一样,由于封建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实行错误的重农抑商政策,到了鸦片战争前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重微不足道,远未发展到手工工场阶段,更不用说机器大生产时期),产品经济永远不会出现,无产者的联合体永远不会形成,共产主义永远不会实现。

1.10     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的特点和其分配制度

1.10-1、     共产主义社会化大生产

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就是最大限度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全部的资源达到有效配置。社会化大生产只能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品经济基础上进行的,最终能达到资源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这就是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

全人类“共居”社会的前提条件形成。产品经济与商品经济相比是一种更加开放的经济形态,它是一种直接为了分配(平均分配每个人的生活资料即个人所有制)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消灭商人后,由于第三次社会大分工被消灭,网络开放性将整个社会连成一片,全人类共居的条件技术上开始形成,共产主义进入到第一阶段,社会化大生产的前提条件具备了。

共产主义社会化联合大生产。社会化大生产,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全社会化,即私有制的机器大生产(主要是大工厂)转化为全民(社员)合作的全社会化的大生产。生产社会化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第一,生产资料使用的公有化,即生产资料从私有制转化为全体社员共同占有使用。 按照马克思所说,在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里,“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就是整个社会所有的生产资料“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才能开始社会化大生产。

第二,生产技术社会化、过程的社会化。1、全体社员是一个紧密的“联合体”。 所有的技术全部公开,所有的生产资料共同使用,让最好的技术给最优秀的生产者使用,全社员共同学习最好的技术,共同协作生产最好最多的产品,大家共同劳动一起分配,全社会生产实现“人中吕布配马中赤兔”,再加上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引,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一定会很快到来。2、知识技术公开化,生产统一化,实现技术有竞争,产品无差别。整个社会生产由全社会成员共同利用信息化技术制定并共同协调,所有的产品统一生产然后分配给每个社员。最后是技术简单化,完全实现人工智能,机器人代替人工生产产品。生产工具一旦人人都会使用就会彻底消灭社会大分工,“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按需分配就会实现。

1.10 – 2   共产主义社会分配方式

共产主义的分配方式即产品的社会化,生产出的产品不用通过交换直接分配来供应整个社会。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已经消除了商品货币关系,“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由于社会中商品货币关系已经不存在,劳动者在为社会提供劳动后,所取得的不再是货币形式的报酬。共产主义的按劳分配的实现原则是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资料。按照这一方式,劳动者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会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即如马克思所说:“他从社会方面领得一张证书,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社会基金而进行的劳动),而他凭这张证书从社会储存中领得和他所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分消费资料。”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种全新的共产主义所有制——“个人所有制”。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把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分解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它的实质是,自己创造的全部劳动价值,真正归自己个人所有。

共产主义分配制度有两个特点。

第一,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是“有折有扣”的。马克思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批判了拉萨尔提出的“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的观点,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原理。马克思明确指出,所谓“不折不扣”的说法是完全不切合实际的,社会总产品在分配给个人以前,必须进行必要的扣除,他详细列举了需要扣除的内容:第一,用于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于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扣除这三项后,剩下的部分就是社会的总的消费资料。而这部分在分配给个人之前,还要做以下扣除:第一,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二,用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需要的文化教育和医疗保健等费用;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只有在作了这些扣除之后,才谈得上消费资料的分配,这样,所谓的“不折不扣”就已经变成“有折有扣”的了。

第二,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共产主义在不同阶段分配制度是不同的。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经过长久的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上,由于共产主义社会刚刚从旧社会中脱胎而来,“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很高的水平,物质还没有极大的丰富,还没有达到满足人们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需要的程度;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本质差别仍然存在,个人天赋的不同与工作能力的不同还是天然特权;劳动还是谋生手段,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所以在这一阶段上,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还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则将会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克服按劳分配的种种弊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写道:“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浏览(140) (2)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bangming221
注册日期: 2019-03-06
访问总量: 3,074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二章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二章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二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一章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一章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一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一
分类目录
【大同世界】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二章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二章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二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一章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一章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一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一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一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一
存档目录
2019-03-09 - 2019-03-09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