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黄海的博客
  信息化大革命引导大同世界
网络日志正文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二章 毛泽东的共产主义大革命运动(2) 2019-03-09 17:56:18

2.2、     用社会主义改造来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虽然毛泽东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也不能过早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但只要国民经济一旦有所恢复就能立即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早在全国解放的前夕,毛泽东就设想过新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他指出未来应该有这样五种经济成分:一是处于领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二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私营工商业;三是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有不同程度联系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四是大量的农业、手工业的个体经济;五是具有程度不同的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社组织。19512,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然而,此后不久,195286日,毛泽东又在中央人民政府第16次会议上,听取薄一波关于1951年度国家预算执行情况及1952年度国家预算草案报告时,认为我国已经提前实现了财政收支的完全平衡,提前实现了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三个条件。(注:三个条件是毛泽东在195066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七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举行的第一次中共中央全会,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35人,候补中央委员27人,各省市党委书记、中央各部委负责同志34人。在会上,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重要讲话。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报告中指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是当前阶段中心任务,为此要创造三个条件:土地改革完成,现有工商业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节俭。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初期召开的最重要会议,为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党的工作规定了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毛泽东认为此时财政经济情况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好转,今后可以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于是开始酝酿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问题。1953615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便明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总任务:要在10年到15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毛泽东认为只用十年时间就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95284日,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38次会议上宣布:“经过两年半的奋斗,现在国民经济已经恢复,而且,已经开始有计划的建设了。我们要争取10年功夫建设工业,打下坚固的基础。”就这是说,毛泽东认为只用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就能完成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同年102日,刘少奇率中共中央代表团抵达苏联,20日,刘少奇受中共中央及毛泽东的委托,给斯大林写了一封长信,陈述了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经济建设的思想,以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看法。在对民族资产阶级改造方面,中共中央认为:“我们估计:再过五年,在苏联帮助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工业中国营经济的比重将会有更大的增加,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比重则会缩小到百分之二十以下。十年后,则私人工业会缩小到百分之十以下,国营工业将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私人工业……大体都要依赖国家供给原料、收购和推销成品及银行贷款等,并纳入国家计划之内,而不能独立经营。到那时,我们将征收资本家工厂为国家所有。设想多数情况下采取的方式是劝告资本家把工厂献给国家,国家保留资本家消费的财产,分配能工作的资本家以工作,保障他们的生活。有特殊情形者,国家还可付给一部分代价。”(参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218219页。)另外,中共中央对农业改造的方案是:“在农业中,在土地改革后,我们已在农民中发展互助合作运动。”“我们准备今后大力地稳步地发展这个运动,准备在今后十年至十五年内将中国多数的农民组织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集体农场内,基本上实现中国农业经济集体化。”(参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220221) 中共中央对手工业改造的方案则是:“对于这些手工业,我们准备用力帮助小手工业者组织生产合作社。”(参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22)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即使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不能马上进行共产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即使无产阶级过早地推翻了资产阶级政权也不能立即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只能进行对原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进行改造。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打碎旧国家机器的宝贵经验时,将其归纳为一句话:“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掘取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第二稿中也写道:“掌握政权的第一个条件是改造传统的国家工作机器”,再次强调夺取政权之后的无产阶级只能改造而不能立即进行革命。那么到底在什么时候才能进行真正的共产主义革命呢?1895年,恩格斯在临终前反思自己的共产主义革命历程后感叹道:“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在1848年要以一次简单的突袭来达到社会改造,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这就是说,真正进行共产主义革命必须要在生产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并且只能是生产力“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时,才能进行真正的共产主义革命并彻底消灭私有制。

2.2 – 1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毛泽东的生产关系革命论。毛泽东说:“当然,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但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拿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来说,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简单的协作就创造了一种生产力。手工工场就是这样一种简单协作,在这种协作的基础上,就产生了资本主义发展第一阶段的生产关系。手工工场是非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这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了一种改进技术的需要,为采用机器开辟了道路。在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十七世纪)以后,才进行工业革命(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法国、德国、美国、日本,都是经过不同的形式,改变了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之后,资本主义工业才大大发展起来。”(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1-132页)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适应的问题,苏联教科书只是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愈来愈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与此不同,毛泽东既高度评价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步作用,认为“人类历史一百万年中,资产阶级的三百年,是一个大跃进”(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1-132页),又全面论述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适应和不适应的状况,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就资本主义社会本身来说,现在还能使生产力得到一定发展。但是,同社会主义制度比较起来,就很不优越,而且日益走向没落和完结。”(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1-132页)

马克思主义者的生产关系革命论。马克思主义者也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改变后才能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因为革命做到的只是得政权,要想去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去除制约新的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但这些革命的理论是有个前提条件的,这就是新的生产关系出现后再通过革命或改革来促进的。例如西欧资本主义货币地租出现在910世纪。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才仅仅有荷兰、英法美四个国家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在19世纪初西欧大陆曾爆发了一块振荡全欧洲的国际战争,即通常所说的拿破仑战争。不管拿破仑是如何被反法同盟打败的,但有一点是确然无疑的,拿破仑所代表的是资本主义势力,他的对手是各国封建势力,至于英国则是把法国视为竞争对手。拿破仑的失败表明,即使在资本主义力量最强大的欧洲,也还是封建势力更为强大,更不用说世界其它的地区了。这种现象从根本原因上来看是资本主义社会还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还无力将封建制度彻底消除。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工场手工业既不能掌握全部社会生产,也不能根本改造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07页)对社会生产尚且无力根本改造,当然也改造不了全社会。资本主义要成为主宰世界的力量,只有到工业革命后的工业资本主义时期才能够实现。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资产阶级力量大大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才开始初步形成。又例如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早在明清时(14-15世纪)就出现了萌芽,但由于封建专制的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经济一直发展缓慢,直到鸦片战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到西欧手工工场时期。在蒋介石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资本主义才有所发展,这主要还是归功于“生产关系改变后大力促进生产力”。南京政府之所以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利益的,一个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中国历来的中央政府都把田赋当作主要财源,而国民政府则把它划为地方政府的收入,归地方政府使用。这表明,国民政府将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来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政策,把国家收入的来源主要寄托在发展工商业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上。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化,也是国民政府与前北京北洋政府(学术界以往多称北洋政府,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北京政府的提法较诸北洋政府更为科学和准确,本文为了避免学术争端统称为北京北洋政府)在阶级立场上的重大区别。这个时候中国经济迎来了“黄金十年”,1926-1936年,平均年增长率为6.4%。(据张约翰的研究推算,中国工业经济的增长速度是:1926-1936年,平均年增长率为6.4%1931-1936年,平均年增长率则为6.7%。《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第346-347页)这增长率在当时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当时全世界都在经历着经济大萧条,1931年后东北已经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并且国内战争不断,但由于变更了所有制,中华民国的经济还是得到了飞越性的发展。

毛泽东既高度评价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步作用是正确的,但认为资本主义“日益走向没落和完结”是不正确的。因为战后资本主义体系中的经济政治不平衡反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仅1970年西方美、日、德、法、英、意六国的GDP总值相加起来共17714.8亿美元,占全世界的63.09%。在当代科技发展水平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如此,战后100多个民族独立的国家中,绝大多数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其中少数国家成功引进新兴工业技术从而脱贫致富成为了引人瞩目的新兴工业化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飞跃的同时,政治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在行政权力方面,美国不断完善总统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吸取第四共和国议会权力过大的教训,也改为了总统制,日本废除了天皇制。在经济政策方面,各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混合经济体制。总之,在当时而言,资本主义不仅没有“走向没落和完结”,而且还有很强的生命力。

2.2 – 2  生产方式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革命论。关于上层建筑革命、生产关系的大发展和生产力的大发展三者之间的联系,毛泽东总结出一条既适用于资产阶级革命又适用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他说:“从世界的历史来看,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不是在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以前,而是在这以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大发展,也不是在上层建筑革命以前,而是在这以后。都是先把上层建筑改变了,生产关系搞好了,上了轨道了,才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为物质基础的增强准备了条件。……首先制造舆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这是一般规律。在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以前,不存在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中已经初步成长起来。在这点上,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有所不同。但是,这个一般规律,对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都是适用的,基本上是一致的。”(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第132页)毛泽东认为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制造舆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 毛泽东还认为夺取国家政权后就能成功的对资产阶级进行改造让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并且已经找到了实现共产主义的方法就是不断的变革所有制。不仅如此,毛泽东还认为马克思也犯过不少错误”,共产革命必须是先建立政权后才能完成社会改造。他说:“这个马克思,天天想革命快,一见形势来了就说欧洲革命来了,无产阶级革命来了,后头又没有来;过一阵子又说要来,又没有来。总之,反反复复。马克思死了好多年,列宁时代才来。……巴黎公社起义之前,马克思反对。……巴黎公社起义爆发之后,马克思就赞成了,但他估计会失败。他看出这是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哪怕只存在三个月也好。”(1959723日批判彭德怀时的讲话)                                                                                                                                                                                                                                                                                                                                                                                                                                                                                                                                                                                                                                                                                                                                                                                                                                                            

马克思主义者的共产主义革命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切政府,甚至最专制的政府,归根到底都不过是本国状况的经济必然性的执行者。它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好的、坏的或不好的不坏的——来执行这一任务;它们可以加速或延缓经济发展及其政治和法律的结果,可是最终它们还是要遵循这种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书信选编》)马克思在总结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中,得出的结论是:“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32页。)恩格斯在晚期则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同样也适用这个基本规律,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时候,才能进行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从而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中去。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使用生产关系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是人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产阶级的前身——“市民阶级”时指出,社会制度是不能随意选择的,必须是生产力发展到相应的程度时才会出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人们能否自由地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的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马恩全集》第3320页)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M.人民出版社,1995.142.)那么,无产阶级什么时候才能实现“采取革命手段,夺取政权,粉碎资产阶级的军事官僚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代替资产阶级专政”呢?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并且出现能够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之后才能暴力革命。早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就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已走上穷途末路,死期不远了。但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后,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迅猛发展,资产阶级依靠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发大财,工人的经济待遇明显改善,并有相应的政治权利,暴力革命变成了合法抗争,工人仅仅只是为了提高生活待遇而斗争并非是为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体系的不断完善,马克思恩格斯逐渐改变了以前先依靠暴力革命建立政权再进行社会变革论的思想,重新回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上来。1895年恩格斯在逝世前最后一篇文章《1848年到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中,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写道,过去的判断是“不对的”,19世纪中期欧洲大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资本主义还有很强的“扩展能力”。只可惜恩格斯的这一论断否定了《共产党宣言》的过早暴力革命论,但未能引起后人足够的重视,后来依旧不时作出资本主义制度灭亡在即的判断。马克思主义者后期还认为,即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成功夺取资产阶级政权的暴力革命也不可能立即消灭资本主义制度,例如巴黎公社。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巴黎公社的原则只能是改造旧的国家机器而不是消灭国家机器,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上来说,就是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对资产阶级进行改造,调整生产关系是为了创造条件产生新的生产方式,一旦新的生产方式出来,才能进行真正的共产主义革命来彻底摧毁旧的上层建筑。 

究竟在什么时候经济上才会出现“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程度呢?受时代的限制,恩格斯不可能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出现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但他知道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一定是产品经济的形态,他也知道“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主义者还认为这个革命时机的到来之时不仅生产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且还会有三个主要的表现。这三个主要的表现分别为:“第一,产生了空前大规模的资本和生产力,并且具备了能在短时期内无限提高这些生产力的手段;第二,生产力集中在少数资产者手里,而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变成无产者,资产者的财富越增加,无产者的境遇就越悲惨和难以忍受;第三,这种强大的、容易增长的生产力,已经发展到私有制和资产者远远不能驾驭的程度,以致经常引起社会制度极其剧烈的震荡。”


浏览(130) (2)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bangming221
注册日期: 2019-03-06
访问总量: 3,073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二章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二章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二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一章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一章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一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一
分类目录
【大同世界】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二章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二章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二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一章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一章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一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一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一
· 信息化大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一
存档目录
2019-03-09 - 2019-03-09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