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節,本節利用日軍史料考證了馮家溝戰鬥中八路軍的伏擊對象,日軍後勤運輸部隊構成,運輸形式等,以了解其規模和作戰能力】。 研究戰史時要知己知彼,了解敵方的部隊編成,武器裝備,命令系統等是一個重要課題。否則會鬧出殲敵戰果報告超出敵方實際出動總數一類的笑話。遺憾的是這類不自覺的笑話,在抗戰史記錄中是一個常見現象。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宣傳中的八路軍的抗日大捷,都建立在這種殲敵數超過敵出動兵力總數的基礎上[1]。所以,筆者在戰史研究中,除了精確地考證日軍的死亡數字外,還特別注意還原日軍的部隊構成,武器狀況。 有關1937年10月15日,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獨立團第一營(營長曾保堂)的馮家溝伏擊戰(日軍稱“南閣崖附近的戰鬥”),八路軍的多種記錄中並沒有掌握任何日軍方面的情報,輜重運輸隊被稱為第五師團所屬,到底有幾個部隊在現場自稱打了殲滅戰的八路軍,至今一直也未掌握。800匹繳獲的騾馬,120輛大車,2200箱武器,物資到底來自何處,當然也判明不清。直至最近,個別民間研究者在接觸,利用日軍檔案史料後,才發現被襲擊之敵並不是日軍第五師團的輜重部隊,而是 “第四師團第二輸送監視隊”,和“第八師團兵站輜重兵中隊”。其中還出現有“滿洲馬夫”。 如葦杭在《太原會戰碎片:從中日戰報分析馮家溝大捷》(新浪博克網文2017-07-15)中稱: “根據日軍史料記載,作戰部隊是因山西日軍戰事緊張而從滿洲調來的日軍第四師團下屬第二運輸監視隊,隸屬於輜重兵第十六聯隊”。 童屹立在《馮家溝伏擊戰》(《世界軍事》雜誌2012年第17期)中也稱“輸送監視隊是護衛兵站輜重進行輸送行動的部隊”。另在網文《馮家溝伏擊戰》寫道: 日軍華北方面軍直轄兵站監負責將各種物資器材由北平、天津運往大同、蔚縣,交付給關東軍臨時兵站監;關東軍臨時兵站監負責將這些物資器材沿兩條兵站線運往原平、平地泉,交付給第五師團的輜重兵聯隊及混成第十五旅團的輜重兵中隊。第四師團第二輸送監視隊、第十師團第一輸送監視隊擔任兵站輜重部隊在運動中的伴隨掩護。10月15日,日軍第四師團第二輸送監視隊在隊長森下延一中尉指揮下,押運一批物資,從宿營地直峪村出發,向靈丘前進。…這次,他們驅使100多名東北馬夫,趕着100多輛馬車從事運輸。 此兩說都明確指出了“第四師團第二輸送監視隊”的存在,葦杭還從第四師團的位置(關東軍)上,推斷出此部隊是從滿洲調來的部隊。但由於史料不全,兩說對此時日軍後勤部隊的分工,兵站運輸的組織,管轄系統的解釋並不準確。以下是筆者按日軍檔案對兵站後勤運輸系統的考察。 2.2.1.忻口作戰中的後勤運輸系統馮家溝戰鬥中出現的“第四師團第二輸送監視隊”與第“八師團第一兵站輜重兵中隊”都是北支那方面軍兵站監部(後勤部)管轄下的兵站運輸隊,指揮系統和“關東軍兵站監”部(兵站監是官名)或冠名的師團,並沒有任何關係。此點從記錄其戰鬥過程的《隸下部隊主要討伐概見表》[2]的作者(北支那方面軍兵站監部),和與此次戰鬥有關的《金櫃燒失事件》報告[3]的提出者(北支那方面軍兵站監伊田常三郎少將)所屬即可判明。 10月1日太原戰役開始之前,位置於察哈爾省的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部隊長東條英機)和位置於察南晉北的北支那方面軍第五師團各有不同的後勤補給系統。10月1日陸軍參謀本部批准實施太原攻略戰(國軍方面稱太原會戰),開闢了華北地區第三戰線,由於第五師團兵員不足,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也被編入戰力,進入第五師團長坂垣征次郎指揮下。因為主角是第五師團,所以變為配角的,察哈爾省以西關東軍的兵站業務,也被移交給北支那方面軍兵站監部統一指揮管轄[4]。為此,北支那方面軍兵站監部不僅對第五師團,而且開始主導對同蒲線方面關東軍部隊(混成第二,第十五旅團,此時屬於第五師團管轄下)的運輸補給。 此時配屬給第五師團的後勤部隊數量,可見1937年10月10日《北支那方面軍直轄兵站監部軍隊區分》(下表) 圖表2-2 1937年10月10日《北支那方面軍直轄兵站監部軍隊區分》JACAR:C11111443400 共有兩個兵站輜重兵中隊和兩個輸送監視隊。在南閣崖戰鬥中出現的兩個部隊——第四師團第二輸送監視隊(森下延一中尉)和第八師團第一輜重兵中隊(相澤一郎中尉)——都出現在此配屬輜重兵的編制中。另外還有第四兵站自動車本部所屬的三個自動車中隊配屬給第五師團擔任運輸任務,隸屬於方面軍第五兵站[5]。這些部隊並不是作戰,或押送部隊,都是運輸隊,有需要時,還應有作戰專職的後備步兵大隊(非配屬部隊)護送,警衛。 從同表中還可以看到,八路軍陽明堡機場夜襲中的作戰對手,第七師團後備步兵第三大隊,也出現在這裡,是北支那方面兵站監部配屬給臨時航空兵團的機場守備專職部隊(八路軍夜襲陽明堡機場的18日夜,同機場配屬了後備步兵第三大隊的約一小隊守衛機場,記錄戰鬥中負輕傷者兩名,參考前章內容)。由於兵站監部(總後勤部)掌管着所有後勤供應,補給業務,可以說此時專打敵後勤部隊的八路軍經歷的所有戰鬥,包括平型關大捷,雁門關,陽明堡等戰鬥等,都出現在北支那方面軍兵站監部的戰鬥記錄中。 從以上軍隊區分表可以明確的是,輸送監視隊實際上也是輜重兵部隊的一種形式。並不是“護衛兵站輜重進行輸送行動”的作戰部隊。其所監視,護衛的也不是輜重兵中隊,而是自己所屬(所管轄)的被稱為“地方縱列”的滿人車馬隊。 2.2.2.何為運輸隊中的“地方縱列”?地方縱列,即於作戰地附近地方臨時募集的民間運輸車馬隊的稱呼。在日中戰爭初期,主要指從“滿洲國”招募的滿人車馬隊。 從1929年《兵站輸送部隊勤務令》規定中可看到,擔任後方運輸(各兵站之間)的日軍的兵站輜重兵部隊(區別於出現在前線的師團輜重兵聯隊)運輸中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由兵站輜重兵中隊擔當(以挽馬和輜重車為主),另一種是由輜重監視隊監督民間運輸隊擔當(輔助)。 輜重兵中隊直接承擔運輸任務,而輸送監視隊則“以監視隊人員為主,加地方人馬組成的運輸縱列一至數個編成,…以監督為主要職責”[6]。 圖表2-3 《兵站輸送部隊勤務令制定並兵站輸送縦列勤務令及輜重監視隊勤務令廃止の件》 JACAR: C01003842800 兩種方法各有什麼特徵?從《昭和11年度(1936)陸軍動員計畫令同細則の件》中部隊編制表看,兵站輜重兵中隊定員有372名(其一)與562名(其二)兩種,特徵是持槍的將校(4名),下士官,輜重兵人數極少。(其一)的372名編制中只有42名持槍者。其餘315名是輜重兵特務兵(不持槍),任務為牽引315匹挽馬和約同數的輜重車。562名(其二)編制中有持槍人員48名,其餘498名是輜重兵特務兵,任務為牽引379匹挽馬和約同數的輜重車[7]。 即兵站輜重兵中隊雖人數眾多,但戰鬥力並不強。比較起來,輸送監視隊定員僅92名(乘馬16匹),除12名勤雜外,其餘80名都是持槍的將校(8名),下士官(8名)和輜重兵(62名)[8] 。另外有十六匹乘馬,占總數五分之一的人員騎馬也是一個特徵。應出於對馬隊指揮,管理面的的需要。 圖表2-4 輸送監視隊編成表JACAR: C01003842800 從人員總數比,輸送監視隊僅為兵站輜重兵中隊的1/4至1/5,但自衛能力要強一倍。但即使是有一定作戰能力的輸送監視隊,從武器裝備(只有步槍等輕武器)看還是應付不了對正規軍的大戰鬥,所以出現敵情時,運輸任務中還要有部分作戰部隊(後備步兵大隊等)護送。從馮家溝一戰的日軍部署看,此日先後行進的兩支輜重部隊,都沒有配屬護衛隊。推測是在敵後方運輸的大意,或由於掌握的敵情情報不準確,也不排除護送兵力不足緣故。此日的運輸隊列,以有部分戰鬥能力的第四師團第二輸送監視隊為先導,考慮亦有掩護戰鬥力更薄弱的後續第八師團兵站輜重兵中隊的企圖。 2.2.3.輸送監視隊的編成狀況先行研究對各師團番號下的各種輸送監視隊,兵站輜重兵中隊所屬有過種種猜疑,解釋。實際上和各師團號並沒關係,都是北支那方面軍兵站監部的下屬部隊。前述《兵站輸送部隊勤務令》中有“輸送監視隊冠動員管理師團名稱”的規定。即由北支那方面軍兵站監部管轄的各輸送監視隊(其他各種後勤部隊同樣),冠名都是動員,編成地區的師團號。即第四師團第二輸送監視隊,是由第四師管(師管,下屬有聯隊區,是徵兵和管理兵役人員人事檔案的組織)在國內大阪,神戶,和歌山一帶動員編成的部隊,第八師團兵站輜重兵中隊是第八師管在國內青森,盛岡,秋田,山形等地動員編成的部隊,人事面屬於留守第四師團和留守第八師團管理,派遣到華北戰場後都由支那駐屯軍,8月30日後由北支那方面軍管轄,指揮。在作戰命令系統上和第四師團,第八師團沒有任何關係。只有死亡,負傷後“回送”(回國)時,或兩年後復員(內地歸還)時,才與國內派出單位的第四,第八師團留守部發生關係。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發生後,日本陸軍為了支援派遣的精銳師團主力(第五,第六,第十,第二十師團)作戰,臨時動員組編了各種為前線進行後方服務的小部隊,從全國各地師管,利用不重要(非精銳)的後備兵源進行動員,編成。如後備步兵大隊,後備工兵中隊,通信,架橋,鑿井,輜重兵,高射炮兵等,共編成了百餘後勤部隊[9]。統一歸支那駐屯軍兵站部(8月30日後歸北支那方面軍兵站監部)管轄。此時,從內地各師管共動員了12個輸送監視隊,第四師團第一至第三輸送監視隊,即在此時(1937年7月15日)組編[10]。編成後作為北支那派遣部隊首先進駐滿洲國境內奉山線溝幫子停留待機,被稱為“地方縱列”的滿人車馬隊即在此期間招募,組建而成。兩支人馬的混成部隊(運輸監視隊和地方縱列),約兩周后7月26日,依命(臨參命第61號)用鐵路運輸至天津,進入支那駐屯軍指揮下[11]。 北支那方面軍的輸送監視隊和關東軍也沒有任何關係。但從關東軍的文件看,關東軍兵站部的確協助了地方縱列的組建。因為關東軍是最先試用滿人滿馬作地方縱列的部隊,有使用,招募,管理經驗。所以7月16日編成後的輸送監視隊,首先被派到東北,在關東軍兵站協助下招募滿人車隊後再赴華北作戰。 2.2.4.滿洲地方縱列的起源,特徵《大東亜戦史資料(後方關係)中》對此種發源於滿洲,利用滿人滿馬運輸的“地方縱列”起源有如下描述: 滿洲事變及其後的戰法特徵是對編制,裝備落後的支那軍隊作戰,又稱討匪作戰。方法是以鐵路為補給幹線,在相應的鐵路線上設立作戰基地,從基地開始對前方部隊補給運輸,此時主要依賴的運輸手段,即是以現地滿人滿馬臨時編成的地方縱列[12]。 關於徵用滿人滿馬的地方縱列之利弊,特徵,日軍內文件《冬季作戦給養參考》中有詳細描述。下面是內容要點 圖表2-5 東北馬車(四輪車,キ字型輪輻)前輪為鐵箍放射輪輻 一,滿人,滿馬車耐寒能力強。由於馭手乘車,縱列成員體力消耗少,持久力強。二,車輪為木質放射狀和キ字狀兩種,後者不耐久,容易損壞。三,滿馬車耐泥濘地行走,但木軸容易損壞,徵用時需選擇,或更換鐵軸馬車。四,滿車比起輜重車載重量大,但行進中受道路限制,亦需要改良馬具。五,滿馬車由兩匹牽引時每車載重量225公斤,三匹馬牽引時每車載重量375公斤,四匹牽引時每車載重量450公斤。六,用滿馬馱載時,載重量為17貫(64公斤),若用於牽引39式輜重車,每車需要兩匹(使用日本挽馬用一匹)。七,編成時,每車(每馱)需要一名馬夫,三輛或五馱需配備一名預備馬夫,還需要隨軍木匠。八,行軍時監視隊幹部分隊長,班長位置於側方並行,或位置於尾部跟進。以監視或收容落隊車馬。九,佣金不能對馬夫頭支付,需要直接交給各馬夫本人,以增加信賴關係[13]。 滿洲馬比日本馬(挽馬)要矮小不少,不適合牽引日軍制式的輜重車。所以要車馬人員同時僱傭,另外,在華北使用的主要是2-3匹馬牽引的兩輪車。 圖表2-6 東北兩輪馬車(圖為馮家溝戰鬥地方縱列同型) 2.2.5.滿人馬夫的優遇輸送監視隊為陸軍編制,其監視,徵用對象的地方縱列也屬於日軍的戰鬥序列,費用由軍費支出。從記錄看,款項為“臨時軍事費”。所以可知道被徵用的滿人車馬屬於臨時性雇員,雖然有隨時被解僱的可能,但絕不是強征酷使,工資,待遇面都有軍方合理的保障。按關東軍徵用車馬的《關後命第275號》和附錄文件,可得知募集方法是由部隊“整備擔任官”組成招募班(各班攜同獸醫兩名),用臨時軍費的預支現金,到各處市場自行募集編成。 車馬按市價購買,一輛車加三套馬具的市場價(中古)約100圓,一匹馬約160圓。徵用馬夫每日工資為1圓,馬夫頭,蹄鐵工每日1.2圓,翻譯1.5圓,僱傭中的食糧由僱傭者支出。契約成立後到編隊完了前,運輸,人馬給養也由整備擔任官負責支出[14]。 從南閣崖戰鬥的第四師團輸送監視隊和地方縱列的編成看,其中有約十分之一人員被稱作“翻譯”,有不少是僱傭的鮮人,並不是什麼專職翻譯,身份也不像正規軍的翻譯一樣是日軍軍屬,而是從滿洲國內募集的懂一點日語,可以傳達命令指示的普通民間人,屬於對馬夫的協同管理者。 在滿洲國招募車馬,不僅因為滿洲的馬強車好,更重要的是其屬於“日滿協力的”國策內容。已施政五年後的“滿洲國民”,不像關內人民那樣有強烈反日情緒。從待遇面看,也可謂相當優遇。此時最下等的日軍二等兵(新兵),月間基本軍薪僅6圓(另有戰地補助)。而馬夫從軍期間,月薪卻可達30圓。所以隨軍馬夫即使被土匪,敵正規軍擊散,也不會私自離隊返鄉,理由是不願意終結僱傭關係。 從下圖的配給表還可看出,軍隊為馬夫每天提供1350大卡的食糧,對每匹馬提供3000大卡的食料(乾草之外)。另外還攜帶兩日用的預備食糧[15]。 圖表2-7冬季作戦給養の參考 JACAR C14010300100 2.2.6. 地方縱列編制一個地方縱列的運輸能力有多大?此數字很難掌握。1933年《第八師団熱河作戦戦闘詳報》中有“配屬地方縱列五個(約400輛)”的記錄,從中判斷每縱列車數為80輛[16],按前述3-5人中有一名預備員的規定比例推算,包括蹄工,木匠,翻譯等在內的縱列編成,約120名。馬約200匹(兩匹車)至300匹(三匹車)前後。以下是滿洲事變中1932年,《關東軍第二輸送監視隊的行動詳報》中的縱列編成表[17],可作為參考。 圖表2-8 1932年關東軍第二輸送監視隊縱列編成表 JACAR: C14030413000 可見此次任務時,關東軍第二輸送監視隊編成為 隊部為石井大尉以下6名,馬3匹。自衛隊為溝口軍曹以下18名,輕機槍2挺。縱列監視者為田島中尉以下8名。監視隊人員總數35名,其中9名配置於縱列之中。 即地方縱列編成為 50輛車, 207匹馬,推測約有65名馬夫。另外,此次任務的運輸量 共241個行李,重量1815貫(6800公斤),平均每車僅載重136公斤。(2008-2009頁) 以上應是滿洲事變中某次任務時的小編制(部分兵力的小型運輸記錄)。從車輛數看也不到一個地方縱列。但可以從人員車馬比例中推測南閣崖戰鬥中第四師團第二輸送監視隊的規模。從監視隊35名的縱列構成推算,南閣崖戰鬥中第四師團第二輸送監視隊的規模整好是其兩倍。即應有70名監視人員,縱列有約100輛車,130名馬夫,13名翻譯, 300餘匹馬。此數字也可從其他資料『輜重兵史』中得到檢證,雲,赴華北途中 第二運輸監視隊在溝幫子站下車後,乘車前往北鎮縣,從在滿特務機關手中,受領了為其準備的馬460頭,滿人馬夫及滿人翻譯共140名[18]。 輸送監視隊的武器裝備如何?以上關東軍的35名輸送監視隊的記錄中可見有兩挺輕機槍。但盧溝橋事變後北支那方面軍的70名規模的輸送監視隊中並沒有配備機槍。且每支步槍也僅配備一基數30發子彈。此點可以從第四師團第二監視隊南閣崖戰鬥詳報記錄的“痛感有配備機槍之重要。…輜重兵僅攜帶30發子彈數過少”的內容[19],和以下1940年11月第十四師團第七,第八輸送監視隊(第五十一兵站屬)的資料中得到佐證。 圖表2-9 關東軍第二輸送監視隊武器裝備 即至1940年,輸送監視隊的武器配備也沒有變化。裝備定數為70支步槍,2100發子彈,2台汽車 。證明第四師團第二監視隊南閣崖戰鬥詳報記載的“沒有機槍,每支步槍僅配備30發子彈”的內容是一個事實。
[1] 例如平型關大捷敵方兵力總數約450名,但八路軍戰果報殲敵3000-1000名。腰站阻擊日軍150名,戰果報殲敵400名。陽明堡機場敵兵力總數約6-70名,飛機約10架,戰果報殲敵100,毀機24架。 [2] 北支軍兵站監部行動詳報 昭和12年9月1日~昭和13年7月7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JACAR:C11111444000、 [3] 昭和13年 「陸支密大日記 第4號」、JACAR:C04120172800。 [4] 北支軍兵站監部行動詳報 昭和12年9月1日~昭和13年7月7日, JACAR:C11111443400、1423頁。 [5] 北支軍兵站監部行動詳報 昭和12年9月1日~昭和13年7月7日, JACAR:C11111443400、1434頁。 [6] 『兵站輸送部隊勤務令制定並兵站輸送縦列勤務令及輜重監視隊勤務令廃止の件』密大日記 第1冊 昭和4年, JACAR:C01003842800 /1頁。 [7] 昭和11年 「陸機密大日記 第3冊 1/2」JACAR:C01007643200、附表第42(165頁).第44(168頁)。 [8] 密大日記 第1冊 昭和4年。JACAR:C01003842800、23頁以下,附表第一至第三。 [9] 參考《北支那方面軍直轄兵站部編成》北支軍兵站監部行動詳報 昭和12年9月1日~昭和13年7月7日。JACAR:C11111443400 [10] 「輸送監視隊の編成」支那事変動員部隊調査表1/8、昭和12~16年。JACAR:C12121082100。 [11] JACAR:C04120285300/1350頁。 [12]大東亜戦史資料(後方関係) 昭21.4(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JACAR:C14020028900、2242頁。 [13]冬季作戦給養の參考 昭和15.12(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JACAR:C14010300100、 123-137頁。 [14]昭和13年 「満受大日記」(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JACAR:C01003372300、 543-546頁。 [15]冬季作戦給養の參考 昭和15.12(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JACAR:C14010300100、129頁。 [16]第8師団熱河作戦戦闘詳報 第2號(完) 昭8.3.28~8.5.2(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JACAR:C14030132700。 [17]関東軍野戦自動車隊行動詳報 巻2 昭7.10.10~7.11.4(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JACAR:C14030413000、2008頁。 [18] 『輜重兵史』下卷,輜重兵史刊行委員會編,1979年12月,216頁。 [19]密大日記 第18冊 昭和15年(防衛省防衛研究所)1657頁。JACAR:C0100495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