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有限的几首少数民族的民歌,中国大陆在80年代以前几乎没有述说自己个人情感的歌曲。随着冷战的结束,中国和中国以外的世界相互逐渐开启门户,国内外的流行歌曲逐渐涌进中国和中国校园。到现在,流行歌曲几乎一统天下。回想这个过程,其实对人生很有启迪。 记得在流行歌曲刚入侵校园时,中共认为她们是毒草。电台电视,报张杂志一片声讨。大学也经常请一些听说过或没听说过的所谓歌唱家来现身说法。我记得曾有一个好象姓金的老乡歌唱家到学校做报告,说邓丽君的很多歌是唱的妓女。还从好象叫"不要星期天"的一首歌中挑出几句歌词,来证明他说的不错。同时会现场唱一些革命歌曲。尽管他唱的也不错,但我还是觉得灯丽君的歌更好听。 无论什么歌曲,要流行至少必须具备二者之一:好的歌词或优美的旋律。所谓好的歌词,必须具备如诗如话的意境。比如"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外婆的澎湖湾"等,歌词采用简明的白描,前者勾汇出一幅美丽的乡间画卷与纯美的乡间生活,后者描述了一幅美丽的港湾景色与温馨的人生片断相结合。二者都是达到了化瞬间为永恒的目的。无论什么年代,这种歌都会引人向往。此外,倾诉,思念,发泄等主题,如果应用得当,都能提供一些好的意境 所谓优美的旋律,这个就比较难定义。因为因人而异,有人喜欢快,有人喜欢慢,有人喜欢喜,有人喜欢悲。但我认为,无论悲喜快慢,优美的旋律在本质上必须符合人的生物节律。例如刘欢演唱的"少年壮志不言愁",歌词本身比较空洞,而且歌词意思和旋律不合(歌词说不言愁,但旋律本身比较压抑和忧虑),但由于旋律本身尚优美,所以也就流行一时。 而要成为经典,必须同时具备上面两个条件。除此之外,还必须有对人生有好的抽象。所谓好的抽象就是把个体的经历和感受抽象到具有共性,使每个听到的人都能感觉自己有相似的经历,从而引起共鸣。比如"再回首"。整首歌歌词优美,白描与抒情都恰到好处。其中的"曾经在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才是真"又是对人生经历的高度提炼与抽象。人到了一定的年纪,经历很多以后,都会有这种体会。所以,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再加上旋律深思,流畅优美,所以比将成为经典。上面提到过的"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和"外婆的澎湖湾",也具备成为经典的条件。而"少年壮志不言愁"则只能流行一时。 其实不光是流行歌曲,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必需具备上述的抽象能力。人们欣赏艺术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艺术的再创造过程。如果你的艺术作品能唤起欣赏者对自己人生某一个片断的回忆,那就会引起共鸣而打动欣赏者,进而被欣赏者所接受和推崇。所以我特别反对介绍和评价某一个艺术作品时,说某某在此希望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艺术作品的欣赏,绝对是应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以言传的艺术品绝对不会成为经典。如果你的作品没有给人们在内心再次创造的空间,那就不会是一个好的作品。 人的一生,每个人都有很多埋藏在自己内心的美丽。无论中外,在拥挤的公车上,在每天等车的站台上,在飞驰的列车中,在行色匆匆的大街上,一个眼神的交汇,数分钟充满渴望的凝望或对视,但矜持、害羞、戒心等各种因素使我们最终擦肩而过。但这份美丽却被埋在我们心间。作为艺术家,他会把这些美丽通过作品展现出来,而作为欣赏者,欣赏这样的作品时,我们就会重温自己生命中的美丽。我们就会感叹,生活其实很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