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鹤 回国才3个月的海归博士﹑浙江大学讲师涂序新跳楼自杀﹐确实令人相当的遗憾。23日又传悲剧﹐湖南大学一海归博士跳湘江自杀。这2位海归博士为何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难道国内体制﹑环境等客观因素对于海归们造成的困扰必须以死来解脱吗﹖难道不是还有众多的海归们不是事业有成吗﹖ 显然﹐这2起足以令人相当悲痛和震撼的事件﹐应该是个案。但即使是个案﹐我们也应该思考﹐这样的悲剧﹐究竟能不能避免﹖比如﹐不海归﹐行不行﹖一定要海归吗﹖ 谈到海归﹐无论使用如何冠冕堂皇的词语﹐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职业的选择﹑寻求事业转换跑道或是更大发展的选择。中国经济发展的迅猛和逐渐形成的宽松环境﹐提供了广大的就业市场和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而在世界经济不景气所造成的就职难﹑就业难的情况下﹐海归似乎成为一股顺应时代潮流的选择。人往高处走。如果海归是一件于己﹑于祖国都有利的事﹐这种选择是没错的。 一个问题是﹐对于他人是高处﹐对于你却未必是﹐2位海归博士的自杀﹐就是一个例子。平心而论﹐如果与美国相比﹐包括空气品质﹑绿化﹑饮食卫生﹑饮水品质﹑医疗保健和老人福利等方面在内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中国在整体上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学校的平均教育水平也是如此。一个有子女的家庭海归的结果﹐付出的代价是降低生活品质和教育品质﹐这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说海归是为了求职﹑就业﹐美国失业率高居不下﹑就业也没有起色是一个事实﹐但回中国的就业﹑求职之路也非坦途一片。中国机会多﹑需求旺﹑市场大﹐但每年需要的就业人口数量也是相当的庞大。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情况比较普遍﹐海归者的工资待遇早已不如从前﹐国内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一点也不低于在美国找工作难的惨烈程度。 从学术发展和投资创业的角度看﹐美国实验手段和设备的先进﹑科技研发资金的投入﹑创投基金的成熟运作以及科研﹑创业管理体系的完备和完善﹐中国是无法与其比肩的。不错﹐中国是有很多「孵化器」和科技开发园区﹐为创业者提供优惠政策和优厚资金﹐但是「软环境」究竟如何﹖应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个留学生﹐无论是读大学﹑硕士还是博士﹐在学习的过程都潜移默化地接受着西方社会价值观的改造甚至「洗脑」﹐原有的价值观会在不同程度上发生变化。海归后﹐就必然会出现东﹑西方不同价值观碰撞的情况﹐也还需要经历一个价值观的转换或是重新塑造的过程。涂序新在跳楼自杀前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这是什么﹖其实就是价值观发生了碰撞。选择自杀﹐是他没有能力和办法承受这种碰撞了。 如果把海归上升到爱国或是报效祖国这样的高度来看﹐实现这样的信念和理念﹐也不一定非要选择海归。很多事例说明﹐完全可以选择合作﹑代职及利用假期等不同的方式﹐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对于选择海归﹐是无可厚非的﹐但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慎重的评估。海归﹐其实是把「归路」断了。涂序新﹐原本是不应该海归的。当然﹐我们不能把涂序新的悲剧简单地归咎于海归﹐但是﹐想要海归的人应该想想﹐美国有那么差吗?(本文首发于2009年10月) 请浏览芦鹤的博客,阅读更多精彩博文: http://blog.creaders.net/swc2005sw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