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才明白所谓“海归”,是指持有外国文凭从外国回到中国的一群知识分子,并不是骂人之语。“海归”与“海龟”。或”海鬼”等词语谐音,因为在中国语发音里面,“龟”。或”鬼”并不悦耳,容易误解。如是而言, 所谓“海归”不是什么新鲜事。 早在1900年,旧历庚子,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圆明园被烧了,腐败的清皇朝屈膝投降,赔款给洋人,洋人用“庚子赔款”这堆血腥的白银,制造了现代第一批“洋费”留洋学生,后来也就有了首批海归,他们中间一部分带来西方社会良知,一部分带来西方科学技术。他们在半个多世纪内,除少数为虎作伥,阿谀奉承的知识贵族之外,基本上没有好下场。其基本原因没有外国国籍与绿卡,所以没有享受到被驱逐出境的待遇。现代海归,大多留有后路, 持有外国国籍与绿卡。 可归又可回,仅有少数海归把「归路」断了,后悔莫及。真是人各有命,其运有别。 这些海归知识分子除了识洋字,有点专业知识以外,还得问问他们到底从海外带来什么有价值的知识。当年国难当头,海归各显神通,“海归”孙中山回来造反, 创立民国,“海归”蒋介石辅助孙公,当了民国总统, “海归”陈独秀发动了五四运动,“海归”周佛海(1897-1948)李大钊,董必武,李汉俊,何叔衡陈独秀创立了共产党, “海归”鲁迅奠定了所谓新文化的基础,“海归”朱德邓小平周恩陈毅等海归成为辅助毛泽东的栋梁之才。这些海归曾经是向往社会公正、政府民主,具有良知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他们知识与道德理念结合在一起,为民请命,舍生取义,冒死造反,力夺天下。除陈公博,周佛海后来成为汉奸以外,上述海归是革命浪潮中的幸 运儿,是近百年“海归”史上的顶级楷模。可以说,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是英雄的“海归”们开创和主导了惨惨烈烈的中国辛亥革命以后的现代史,他们推翻满清皇朝,赶走蒋家民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十世纪后期,“海归” 邓小平破天荒地提出在中国改革开放,于是才有八十年代大批“出海”,才有九十年代以来的大批“海归”。 谈到这些现代“海归”,无论使用如何冠冕堂皇的词语﹐从本质上来说﹐其目的仅仅是就是一种职业的选择,没有任何西方良知上的意义。当年出国留学的大多数是自费生,而且其中高龄的居多,背井离乡,妻离子散,远涉重洋,含辛茹苦,而今忍痛割爱,名为留学深造,实为打工挣钱。在八十年代,在日本洗碗工的每小时工资相当于国内普通工的月工资。所以为了钱,无论在国内从事过何等职业,为了生存与学费,自费生几乎无一例外地从事各类简单洋杂活。工程师洗碗,艺术家端盘,国家干部扫地,大学教师送报,此类现象成为司空见惯的事。公费生享受国家或世界银行的资助可以安心读书,这些人多数入名校,所以是海归中最受青睐的一群。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在1989年6月之后,背信弃义,放弃中国,留在海外,被世界各大公司和银行重用,后来又作为洋买办回国,他们可谓是最幸运的一群海归。 自费生就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来说,很少出自于名校,因此博士当导游,硕士开饭店的也屡见不鲜。在海外失业率高居不下﹑就业也没有起色之时﹐便选择海归求职﹑就业﹐国内工资待遇虽不如海外,但是廉价的消费水准是无比吸引他们回中国就业﹑求职的一个要因。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逐渐形成的宽松环境﹐为“海归”提供了诱人的就业市场和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而在世界经济不景气所造成的就业难的情况下﹐海归群中的识时务者,可为俊杰,对于选择海归﹐是无可厚非的﹐每个人有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慎重决定的自由。但是 如果自称是为了实现爱国或是报效祖国这样的信念和理念﹐那也未免过于作秀了。熙熙嚷嚷的世界就是一个名利场, 海归的名利观是国际级的,具有先进的特征。 一个留学生﹐无论是读大学﹑硕士还是博士﹐在海外学习的过程都潜移默化地接受着西方社会价值观的改造甚至「洗脑」﹐但是中国文化的原有的价值观-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对于他们,西方社会良知-社会公正,自由博爱-本来就无意义。尽管他们享受过西方社会良知的恩泽。不管如何,崇洋贬中的殖民心态使得一般人传统地认为,海归似乎总是高人一筹,海归带来的洋文化也总是先进科学。所以在中国,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不管是政界的,还是学术界的,你去查一查,几乎都有海归的嫌疑。 时势造海归,海归出英雄!海归是时髦的一群,海归是令人羡慕的,海归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但是在中国成功的海归,几乎必须与中国的千年专制文化相结合,才有出路。 本人八十年代出国,当时已经年过四十,如今已过花甲之年,却尚无海归之心,默默无闻地呼吸自由的空气,这曾经是我的梦,现在也是我的余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