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这是一封国内的万维网友写给他的朋友马黑的回信。国内朋友这篇谈海归的文章是对马黑的海归海不归征文的评论,其中也谈了他自己对这个题目的看法。下面就是这位朋友的邮件。 马黑: 《海归吗,很难了》我读了。我现在好像大致能理解你为什么着迷写博客了。讲述的每一件事都是个人的经历,看上去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之处,但却能触动读者(我相信是很多读者)的内心。曾经在网上看到“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10首诗”的统计,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李白的《静夜思》(后附);第二位的是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古人的诗作累计不知道有多少万,其中最能跨越时空阻隔、突破人心壁垒的,竟是这两首写游子思乡(内容都很“个人”)的作品。正所谓“发自内心,进入内心”——触动自己内心的事,如实道来,不加任何渲染或修饰,也能触动别人的内心。真正的性情文字,应该就是这样。阻止当年李白、孟郊归家的“难”,大概只是功名二字;《海归吗,很难了》写现今“海归”之“难”,内涵又复杂多了——在“有家难归”之外,还加上了“有国难投”。 上帝没让这个世界完美,所以人总是躲不开这样那样的“难”。不过上帝在很多时候也给了我们(应该说是所有人)选择的机会,并且把调整自己的“心理方位”的能力赐给了我们(想想这已是很大的恩惠)。因此“难”是一回事,人怎样面对“难”是另一回事。如果在要紧的事情上没有错过选择的机会,又能在面对不同境遇时随时调整自己的“方位”,这个世界还是值得以“游子”身分走一遭的。由此来看,不管眼前出现的是哪里的山、哪里的月,内心的“方位”是可以摆好的,至于这样那样的“难”,其实正是锻造人格、提升心灵的力量。 最终讲,人生之“归”不是(或不一定是)一个地域的概念,也没有理由说在出生地之外就没有“热土”(对这个词的最佳解释是“使人感到温馨的土地”),重要的是在哪里能找到身家的康宁,能让自己呼吸舒畅、俯仰自得和心平气和,换言之哪里能成为自己心灵的栖息之地。至于国、家两个字绑在一起,那本是“家天下”的产物。 先说这些吧。 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