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堂叔
第五回 众说纷纭真兰亭 世纪递传有”黑马“
史书关于兰亭真迹流传和佚失的最早版本是,该帖始传于王羲之的小舅子郗昙手中。
上文曾经说过,王羲之是东晋太尉郗鉴的乘龙快婿。这样羲就有了两个小舅子,大舅郗愔(yin)和小舅郗昙(tan)。这个郗家父子都精于书法,郗家根本就是东晋四大书法世家王,郗,谢,庚之一。据说当时郗愔的书法与王羲之齐名。估计与郗昙更够哥们吧,王羲之就把《兰亭集》还有他的楷书真迹如《乐毅论》等真迹都送给了郗昙。昙死后就把这些宝贝随葬了。
200多年后南北朝时期南方的陈朝,当时的北征军人盗掘了位于今天镇江丹徒境内的郗昙墓,得手大量随葬品,其中就有王羲之及其他名家的墨宝。之后这些墨宝被官府没收了,东西被陈世祖陈倩给了他的儿子陈伯茂。这个陈伯茂聪明好学善书法,悉心学习后深得王氏书法精要。《陈书.世祖九世列传.始兴王伯茂》记载了这件事。
陈伯茂大约是在公元565年得到王羲之这些真迹的,但在568年底,陈国发生政变,陈伯茂被他的叔叔陈顼(xu)杀死,时年18岁。之后,史书并无关于兰亭真迹的详考,直至李世民的收藏故事。
第六回 三国魏晋南北朝 书法艺术放异彩
在中国历史上,至少出现了三次国情相似的,思想文化开放的时代,那就是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北洋军阀。这几个时期的共同特点就是战事频乃,国家分裂,政府孱弱。
魏晋至南北朝370年间,这个时期的君主都比较开明厚文。在思想方面,儒佛道以及庄老哲学同时流行。文学艺术方面,包括书法,已进入"自觉"时期,即理论指导下的文学艺术。书法上则成为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凡篆隶行草楷五种书体均已成熟。其中,以魏之钟繇,东晋之“两王”为代表的书家是书史上大书特书的人物。
钟繇不但工隶书,而且是将隶书转变为楷书的关键人物。虽然他的楷书尚存某些”隶意“,如结字仍然偏扁横,但楷体大致上已定型。后代学书者无不奉钟繇法帖为经典。传说王羲之的父辈,东晋三朝宰相王导在南渡建立东晋王朝时,他所带的唯一书帖就是钟繇的楷书《宣示表》。
王羲之第一个老师,实际上是帖师,还有他的启蒙老师卫夫人的老师就是钟繇。不过,王羲之并没有机械地模仿钟繇,而是创造性地提完成了楷及行草书体的形式转变。
王献之,羲的第七子,又把王羲之的行草阐发出一种新的风格。故后世有”羲尚质献尚妍“之说,意思是,王羲之法度严谨,结体质朴,王献之则法度之外更加风流妍媚。至此,正是钟繇和“两王”完成了中国文字书写法度的建设,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由此可见,魏晋时代既是书体演变的终结期,又是书法艺术的集大成期,后世的书法技法只是在此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
这正如唐孙过庭《书谱》所称,”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有两王之妙“。不过,整体上说,这一时期的书法仍然处于由隶向楷的渐进转化时代,这在大量出土的墓志和碑石上可见端倪。因此,无论楷书或行草,整个东晋时代书者的书法都无不具有显著的魏晋风格,与后世的隋唐书风相异其趣。
第七回 兰亭翻摹历千载 “神龙”肇始乃在唐
《兰亭序》的文本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反复习研传抄,遂出现同文不同名的版本如《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等,到后来内容都有所不同,如《临河序》比《兰亭序》少了下半段的168个字,这就为后人在评判兰亭真伪时提供了口实,以致有人怀疑《兰亭序》整篇文章都是伪造的,遑论书法了。
我前面的文章说过,唐太宗不肯把《兰亭序》真迹借给任何人。他的办法是找大臣来临摹,再把临摹本分送给王子和大臣们。
唐代的刻摹技术还是不错的,通常是双钩填拓法,即用较薄的纸张贴上去再钩摹。当时宫里技术最高者是弘文馆的冯承素。相传,后世流传最广,质量最高的就是冯承素的《神龙本兰亭序》,是因起首处有”神龙“两字。当然还有当朝大臣,大书法家虞世南和褚遂良的临摹本,甚至还有《定武本兰亭序》,是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的手临本后刻碑的拓本。我手中有其中的几个本子,确有明显不同。
钟繇小楷《宣示表》
被收入《三希堂》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被收入《三希堂》中的王献之《中秋帖》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