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大学时有一门比较文学课,主讲教授是在国内当时的比较文学界很有影响的蔡恒老先生。蔡恒教授博学多才,讲课生动。虽然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西北乃至全国都算是开设较早的课程,但选这门课的学生总是爆满,大教室里人满为患,连旁听生都很多。我对蔡恒先生及这门课的印象非常深刻, 每当想起老先生就会想起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同样,想起三境界里的诗句,也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老先生。
讲起精彩的比较文学,从《红楼梦》到《乱世佳人》, 从王熙凤到郝思嘉,蔡恒老先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两个小时的课我们只觉时间太短。经过他的讲解,我们不仅对这些名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感叹这些经典之作原来还有它们的可比性, 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也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除了讲解比较文学外,老先生还有意给学生们传授持之以恒的治学之道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 他引用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来勉励我们。从他那里我不仅了解了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而且对三境界中的优美诗句自那时起就一直情有独钟。
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词出晏殊《蝶恋花》。王国维借题发挥,以小见大,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这是哲学上的感性认识阶段,所以称为治学第一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词出北宋柳永《蝶恋花》。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无怨无悔。这是王国维对治学态度、治学手段的准确表述。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出南宋辛弃疾《青玉案》。王国维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我很喜欢这三境界中的诗句,其用词准确,寓意扼要,均起到了画龙点睛之作用。我不仅用它来勉励我求学工作,这三境界也是我生活做人的基点,即做任何事首先要注重量的积累,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只有苦苦追求,不断进取,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事情总会有质的飞跃。 不求结果如何,但求努力的过程。用这三境界来安慰自己,总让我有种谦卑的心态,我似乎也多了些大度与涵养。例如,当别人都在抱怨发牢骚时,我则想事情也许还没有到达进入自由王国的境界,还须我更加勤奋努力或者心平气和地等待。这样,我就会在积极争取的同时,也会坦然面对, 泰然处之。相信总有一天,我会体验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感受。
蔡恒先生出身名门, 父亲叔父均为国明党爱国高级将领,为抗日战争,国共和谈,祖国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1948年,他从沈阳国立东北大学外文系毕业,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读研究生。1949年,随其父去香港。 同年秋,怀着对新生活的热爱,对祖国建设的无限憧憬, 他毅然回到北京,后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之后一直在陕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复兴,他曾参加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的筹建工作并担任第一届常务理事。由于他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红楼梦研究,给红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他的学术论文《王熙凤与郝思嘉比较研究一得》, 《〈红楼梦〉大观园的空间》等曾引起海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 在学术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虽已年老退休,但他还积极联谊在海外的同学亲友,宣传国内改革开放政策和成就,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仍然发挥着余热。
闲来无事时,每每吟诵这些诗句,我总能联想到蔡恒老先生在课堂上神采飞扬的身影。他确实是位不多见的好教授,渊博的知识体系,饱满的教学热情,不凡的人生阅历,乐观的开朗性格,我们在学知识的同时,总能感受到一种进取向上的人格魅力。即使毕业近二十年后的今天,想起老先生时,我仍觉得欣慰, 庆幸自己大学里拥有这样一位好老师。 我的先生今年夏天大学同学联谊会还邀请老先生同聚,看着照片,八十多岁的他依然是那么的健铄硬朗。
遥祝老先生健康长寿!
2007-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