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的另一面
------------读费正清中国回忆录有感
以前在大陆关于中美关系解冻的官方宣传是“小球带动了大球”,意思是乒乓外交的胜利,自己如何如何的伟大了不起。事实上,是双方都有意向和对方接触,只是不知何处着手,乒乓球偶然成了触发关系解冻的导火索而已,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毕竟一个巴掌拍不响。
二战之后,东西方陷入冷战,美国从朝鲜战争到越南战争,一直试图遏制共产主义国家势力的发展和对西方的势力范围的侵蚀。而这两场战争都是在中国边界邻国发生的,和中国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美国在这两场战争中,没有得到便宜,反而在国内国际上弄得灰头土脸很没面子,痛定思痛,解决问题的根子在中国。
当时两国没有外交关系,正常渠道肯定是行不通的。从1949年到1972年23年没有任何官方外交接触,即便在外交场合看见了对方,也视对方不存在。例如,当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拒绝与周恩来握手。除了战场上交手。双方23年没接触,对方什么样子不知道,何处着手不清楚。就像两个人在一个没有任何光源的黑屋子里见面了,看不清对方,更不知对方在想什么?但是其中一方带着个夜视仪,可以看清对方的一举一动,这个夜视仪就是费正清的哈佛大学的东亚研究中心。
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国务卿基辛格了解到共产主义阵营也不是铁板一块,中苏关系破裂,是解决中美关系的一个契机。1968年尼克松当选总统后,就希望恢复中美帮交,开始精心发出讯号,改变冷战术语表达,修改遏制中国的规定等,即向中国暗送秋波。中国发现后,开始响应,基辛格秘密拜访周恩来,尼克松总统访问北京,会见毛泽东。
这一系列外交举动,源于一次邂逅,费正清67年或是68年在纽约到波士顿东行的列车上,偶然的遇上了时任国务卿的基辛格,两人就恢复中美外交关系进行了讨论,费正清以他研究中国问题经验给了基辛格许多积极建议。例如,历史上的朝贡体制,按照这种体制,外国统治者可以以皇帝尊贵宾客的身份,悠然自得地出现在北京城,以后有了毛泽东在北京会见尼克松。当然这些建议都是费正清研究中国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基础上给出的。因此中美交往过程中,美方放下身段,投其所好,满足中方面子,但美方的国家利益是不会放弃的。事后基辛格含蓄的表示,那次在火车上不期而遇的邂逅谈话,改变了中美关系的历史。之后,费正清还送给基辛格他的研究中国的论文和书籍供他参考。
费正清教授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国,把他的哈佛大学的东亚研究中心,办的风生水起,蓬勃兴旺,成为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重镇。并为中美关系发展,为美国人如何处理与中国人的关系,提供的大量的、丰富的资讯和研究成果。
反观中国方面,对美国的研究很不对称。一是“文革”停止人文学科的专业研究,是重大错误,也是典型的无知反智行为;二是钱闹的全民浮躁,缺乏学院式的美国研究……。
中国社科院有个美国研究所,读过一本前所长的美国研究的书,坦率的讲不够深刻,对美国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可想而知国家级的美国研究在水平上,与美国研究中国的相比,距离相差甚远。台湾翻译出版的美国研究的书籍也比大陆做的要好。
读费正清的回忆录得出的结论是:研究一个对象,必须收集研究对象的详细资料,抛开任何岐见与研究对象接触,加深了解,认真剖析,终有所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