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珍珠和她的《大地三部曲》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圖書館書架上看到賽珍珠的諾獎小說“大地”,本來現在很少看小說,出於好奇借來一讀。年輕嗜讀小說時,不可能看到“反動文人”寫的書,錯過機會現在補讀一下。 賽珍珠在“大地”書裡描寫生活在中國農村大地上的農民王龍一家經歷的生活起伏,編織了一幅處在世紀之交的中國大地上的生活文化圖景,三卷小說分別呈現了王龍一家三代人的發展變化。第一部寫王龍的一生,他與土地的關係變遷;第二部寫他的兒子當軍閥的經歷;第三部寫他的孫子在大城市(明顯是上海)的生活。好萊塢根據第一部拍了一部黑白片電影,雖然王龍和阿蘭都是“洋鬼子”扮演的,但也演得惟妙惟肖,看起來挺有歷史感的。 賽珍珠在中國生活和工作了近40年,其中在鎮江生活了18年,她童年的大部分時光都在那裡度過,首先學會了漢語和習慣了中國風俗,然後她母親才教她英語。1910年,賽珍珠離開中國,到美國弗吉尼亞州倫道夫·梅康女子學院(Randolph-Macon Woman's College)學習。於1914年獲得了學位之後,她又回到中國。1926年,她小別中國,到美國的康乃爾大學攻讀藝術碩士學位。旋即回到中國南京。通過細緻的觀察和系統的人文訓練,她寫出了許多關於中國的作品,其中包括獲獎的“大地”。 在大地中描寫的王龍由一個窮人變成地主和他對土地的依戀和難以割捨的關係,是廣泛存在於農業社會的中國傳統農民與土地的關係的真實寫照,土地是農民的根本,命根子。中國農民----王龍為了一家人的生存,在自己的土地上契而不舍狀況和那時的中國的社會狀況。 賽珍珠獲得普利策獎和諾貝爾文學獎的女作家,雖然因描寫中國的小說“大地”獲諾貝爾文學獎,她關心中國人民,卻不受中國政府歡迎,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她批評蔣介石獨裁,宋美齡是高高在上的少數富有人群,根本不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艱辛。共產黨分土地給農民,她讚揚,把土地收回去(入合作社),對共產黨的部分做法她批評,結果可想而知兩頭不落好。當然她根本也沒有想討好誰。在中美關係解凍時,尼克松訪華後,她也想回到生活了40年她魂牽夢繞的中國,因為他的父母和姊妹葬在鎮江。是一位中國駐加拿大的外交官給她發來一份嚴酷的拒絕信函。拒絕了這個“美國反動文人”申請。和司徒雷登的下場類似,一生大部分時光生活在中國,並無私為之努力工作,奮鬥和奉獻。 回到她的小說“大地”,王龍由窮人變成地主,當然賣給他地的地主,也就變成窮人了,書中包括房子都賣給了王龍。這也是那個年代的舊中國的真實情況。因為那時土地是可以自由買賣的,有錢就可以置地,無論是勤勞致富也好,還是勤儉持家也好,什麼人都有機會變成地主。因為讀過一些49年以前的社會調查報告,當時的狀況確實是土地可以自由買賣的。而解放以後的土地改革,均分了土地,有社會積極的一面,但劃分成份時,地主和富農也就是土地改革的那個“瞬間”或叫那個時刻的事。卻永遠的固定了成分,成為以後階級鬥爭得對象,一直不斷的被鬥爭,下一代沒有了土地仍然是地主出身,就荒謬絕倫了。這也違背了自己的理論,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總是不斷變化的,不能以固定不變的眼光來觀察事物。當然,賽珍珠成書在前,共產黨取得天下在後。但是不能任由這部反映真實農民可以由地主和貧農之間互換位置的小說,在大陸自由發行,那搞階級鬥爭還有什麼市場。故賽珍珠不受中國歡迎也在所難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