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转载:
伞状构思与结构
--顾晓军主义:大脑革命·之二千四百八十七
以前在意博客的访问量时,似乎关注过、也记得Google好象是可以提供广告的(如果你博客上的广告的访问量大,你就可以有收入)。如果这个记忆准确,那么、美国监控全世界的网络、是成立的。因,记得Google给的广告、不是随便给的,而是根据访问者的地域、对应配送的(相当科学)。如果以上都成立,那么、Google现在就更一步了,前时、我在文章中、提到径向轴承,很快、我竟然于在线代理中、见到了径向轴承广告。会不是巧合?不会,因即使有轴承广告、也应该是轴向轴承广告,径向轴承、是一种较偏与冷门的轴承。
从那以后,广告对我的及时配送、出现过无数次,如这边刚把《摒弃不良嗜好》(其中谈到收藏、赌石等)写出来,那边什么“赌石教程”、“翡翠鉴定”等就不断出现、且是多种多家的。有意思的是,最近、我正写着《颠覆思维定势》,广告已超前、给我送来了“发散思维”训练。如果是Google监控了我的电脑,那么、美国监控我的电脑、那还不易如反掌吗?而我确被监控了,那么、监控全世界、也该是不在话下。好在,我连脏话已无法形容的人的监控、都不怕、也不在乎,就更不用说Google与美国了。不过如果美国真监控我的电脑,那么、曹长青的、那些监控与民主不矛盾的理论、就不成立了,因为、我不是美国人。
不过、Google的广告配送系统,倒有点“伞状构思与结构”的味道。另,“发散思维”、我已研究过,总体而言、有点像我的“立体思维”。如,我讲“大脑革命”、“立体思维”,它讲“发散思维”;我讲“多意性”、“此非仅此”,它讲“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我讲“创造性”,它也讲“创造力”。但,再深究、它就没有我的、从“打破框框”到“颠覆思维定势”,再到“伞状构思与结构”、“多‘鸟瞰’式”、“多意性”等,这么的既有系统性、又新鲜活泼。它的“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横向思维”、“多路思维”等,既显得较刻板,更是好说、而并不容易做。
而就我本篇的“伞状构思与结构”(原先的文章标题、是《闲话“国际会议”》。“国际会议”,是我的一篇小说的标题;我通过“闲话”的方式、导出“小说的伞状构思或结构法”,后来、又通过对当年的回忆等、简化为“伞状构思与结构”)发表后,仅森林之子通过学习与琢磨、就在《假丫头,真汉子——读顾晓军小说·之二十二(一卷:假丫头)》和《“畜生时代”的人性——读顾晓军小说〈臭不要脸老畜牲〉》这两篇文学评论中,道出了他认识到的“伞状构思与结构”(前篇,分析出艺术构思的三条线;后一篇,又分析出“小人物‘老畜生’的结局似有三层含义”)。
森林之子在顾粉团,是属于比较肯努力的、不能是算出类拔萃的(大家知道,顾粉团里出类拔萃的、当算石三生、卢德素、贞云子、山寺仙妖、波心投影等)。那么,森林之子能通过学习与琢磨、分析出“艺术构思的三条线”、“人物结局的三层含义”,而其他人、自然也能够做到。
任何一种方法,如果不容易让他人学习与运用、就不是一种好方法,很可能、是一种只不过是拥有漂亮的说词、漂亮的外衣的、空洞的方法,甚至、还可能是一种浪费他人的金钱、浪费他人的时间、浪费他人的生命的、骗取钱财的手段。
这样,今天、我先引入《闲话“国际会议”》、大家先了解与熟悉一下“伞状构思与结构”、再作展开。以下,是我写于2013-12-29的《闲话“国际会议”》的原文。
顾晓军的小说《国际会议》,就艺术构思而言、至少有N条线。
小说的一开始,作者用白描的手法、似漫不经心地向我们交代:“开机、上网,见‘作家顾晓军文章最新评论’下、有‘顾夫子:1948年有生产队吗!半亩方糖’,便点击、打开,原来是跟在小说《一九四八年》后面的贴。/点了‘引用’、回了一句‘你不傻吧?’,想想、他还是自己删掉了。”
于作者交代的“小说《一九四八年》”和“顾夫子:1948年有生产队吗”,我们一查、即可见到:“一九四八年的冬天。/街角,搭了一个简易的宣传台。台子的上方,悬挂着四个大字:‘诉苦大会’。音乐声响起:‘天上布满星,月牙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申,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仇’”等等。
从一“正常人”半亩方糖的角度看,“1948年有生产队吗”、问得没错。可,半亩方糖不知或忘了现代艺术手法中的“时空交错”。
如今,“时空交错”已不仅是种艺术手法。由于在政治生活与各种亚政治中也常被运用,其已拥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比如,一些抗战的电视剧,作为英雄的主角、被子弹击中或被炮弹炸后,浑身鲜血、生命垂危……但,只要取出弹头或弹片、缝合伤口,稍事休息、即可重新投入战斗。于过去,如果在电影中如此表现,影片一定会遭到社会舆论的鞑伐、批评为“穿帮”;而如今,人们则更多的给予了“理解”与“宽容”。试想,这不就是导演与演员们、按政治需要,逗大家玩吗、“愚乐”一把吗?如是,又何必认真呢?
如此,应该可以看得出--提出“1948年有生产队吗”的半亩方糖,则纯属不解风情。
而在小说《国际会议》的次结尾处,作者如是道:“酒足饭饱后。临送别希特勒和斯大林时,顾晓军才道:‘请二位允许我、把今天的这‘国际会议’写出来,或许、那半亩方糖能明白过来。’”这,就是作者的善始善终、有头有尾的交代。也是作者于小说《国际会议》中布下的一条完整的线。
小说《国际会议》的第二条线,则可从卢德素的评论《公正不能回避 自由需要强调》说起。卢德素如是概括道:“真是白日梦啊,‘贼大胆’的‘顾晓军’,竟然与不期而至的‘希特勒’、‘斯大林’相会于顾家中,因无法与这两个强势人物心平气和地交谈,‘顾晓军’干脆绑了这两个大独裁者,逼他们讨论‘自由’和‘公正’。因为他们不自由了,他们知道自由的不可或缺了;因为他们被不公正对待了,他们同意人类社会必须有公正。意见统一了,‘民权至上’了,两个政治家(虽然他们干的坏事比好事多,但谁能否认他们是政治家?)和一个思想家(创立“公正第一”、“民权至上”、“自由永恒”思想体系)握手言和,‘称兄道弟’,共进家宴。”
自然,这是小说《国际会议》的主体部分。小说的结尾“斯大林也似想到了什么、突然道:‘下次开会,你把毛泽东也叫来。’/顾晓军道:‘老毛?他来不了。’/斯大林和希特勒问:‘为什么?’/顾晓军道:‘他,这会、正美美地享受着中共的……香火呢!’”,与以上卢德素概括的《国际会议》的主体部分、共同而完整地构成了该小说艺术构思的第二条线。
在小说《国际会议》的主体部分,其意也不仅是卢德素概括的--“因无法与这两个强势人物心平气和地交谈”、作者巧设“干脆绑了这两个大独裁者,逼他们讨论‘自由’和‘公正’。因为他们不自由了,他们知道自由的不可或缺了;因为他们被不公正对待了,他们同意人类社会必须有公正”等,及“顾晓军先生这篇白日梦小说,画龙点睛之笔在结尾处”,还在于--待到2013-12-27的“国际会议”时,斯大林和希特勒已不再是神了(他们都曾经被当作神),而“这会、正美美地享受着”“香火”的毛泽东,却还在被一些人当作神供奉着。
从斯大林和希特勒被奉为神、而还原成人看,把毛泽东奉为神、无疑是种愚昧。或者,把毛泽东奉为神的人,他们自身并不愚昧、而不过是欲愚昧他人罢了。
如此,小说《国际会议》的第二条线,除了卢德素的概括与评论外,至少可引伸、或是作者在向人们暗示:只有“平民主义民主”的政治,才会是公正、透明的政治。而无论是哪一种的精英主义的政治,都摆脱不了千百年的、根深蒂固的习惯--愚弄民众;因此,精英主义政治、无论怎样也脱不了其愚人政治的胎记。
当然,小说《国际会议》的第二条线中的“画龙点睛之笔”“这会、正美美地享受着”“香火”的调侃与对“精英主义政治”的批判,是作者设计的两层含意的表达:前者,是表层;而后者,则是潜层。
小说《国际会议》的作者、在2005年春之复出之初,就曾阐述:“小说的伞状构思或结构法”。其说的就是--他自己、或他主张:小说、在一个标题下,可以多主题,可以尽可能地扩张其作品的意蕴。而这,才是小说,也才是有魅力的艺术作品。
作者从《疯老太》写到《国际会议》,已写下了190多、近200篇小说了。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如,小说《国际会议》的第三条线,就是“国际会议”。作者在小说之中、借斯大林的口,提到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开罗召开会议,讨论二战之后的世界秩序等。
在谈到遏制法西斯时,人们喜欢也惯于用张伯伦与丘吉尔作比较、以证明后者的睿智。其实,于“社会主义”的遏制,罗斯福、丘吉尔不也都是张伯伦吗?有什么睿智可言?不给这些所谓的世界伟人冠以愚蠢、已谢天谢地了。
罗斯福、丘吉尔们,鼠目寸光、只看到势力范围。如果、1943年(甚至更早)召开一个诸如在顾宅中召开的、关于思想的国际会议,又会是怎么样呢?至少,是俄国知识分子只能毒害俄罗斯自己,而不至于祸水在全世界泛滥,不至于当时的四万万五千万、今日的十四亿中国人也深受其害,是不?
这是小说《国际会议》之中,作者用文字给出的、一般的读者能想到的(至少是顾粉团中有人会想到。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想得很周全,而是这个人会想到这一点、那个人会想到那一点);而纸背上的,则至少还有--小说《国际会议》的艺术构思、及“小说的伞状构思或结构法”,在训练着读者们的立体思维。
昨日、作者在《闲话“时间”与“调整”》中说的“海外的世界远没有大陆复杂,海外的人看问题也往往要比大陆的人简单”等,绝不是无的放矢。至少小说《国际会议》的艺术构思、及“小说的伞状构思或结构法”,是赫塔·米勒、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莫言、艾丽斯·芒罗等难以企及的,而非现代的苏利·普吕多姆、特奥多尔·蒙森、比昂斯滕·比昂松等,就更别去说了。
立体的构思,训练着立体的思维。只有拥有立体的思维的人,才有能力去解读立体的、阴谋的政治。这也是《一个弥天大骗局》和《解密“民权”与“维权”的冲突》等,能被作者发掘出来、而不是被其他的人发掘出来的、最起码也最简单的道理。
作者,在小说和思想、政治及历史、经济等领域耕耘着,最大限度地拓展着人类和今日社会人的、可能的思维的发展的空间,虽艰辛甚至酸楚,但这不比弄个教授副教授或什么官职、活得更有意义、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更大吗?
作者,身体力行地感染着他的读者和顾粉团--无论作农人或工人或摆摊叫卖、只要能踏踏实实地活下去,就应该自我训练、训练自己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实现“活得明白”。这不也是种价值观吗?
这样的小说艺术构思、“小说的伞状构思或结构法”,这样的对思想与政治的思考、《一个弥天大骗局》和《解密“民权”与“维权”的冲突》,这样的一种价值观、“公正第一、民权至上、自由永恒”,谁又能断言--若干年后,就不会为他专门开个“国际会议”呢?
引用毕。
在此,展开森林之子在《假丫头,真汉子——读顾晓军小说·之二十二(一卷:假丫头)》和《“畜生时代”的人性——读顾晓军小说〈臭不要脸老畜牲〉》中说的“艺术构思的三条线”和“小人物‘老畜生’的结局的三层含义”。
森林之子在《假丫头,真汉子——读顾晓军小说·之二十二(一卷:假丫头)》中、道“这篇于2006年6月10日创作的短篇小说,言简意赅,自然流畅。其艺术构思至少有三条线。”。而后,文章分别概括与分析道“主人公假丫头是代营长言传身教带出来的一名炮兵战士。在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他在代营长的指挥下,沉着应战,凭着胆大心细和过硬的技术,打出了不菲的战绩……假丫头、真汉子,这是作者以一名参加过珍宝岛自卫还击战的退伍战士的自言自语的回忆给读者展示的一条明线。”、“顾晓军先生着意用小说打造中国精神,他在《鲁迅先生不能代表中国精神》一文中曾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应当是提取民族原生态精神与长期、非病态的主流精神,供发扬光大。”在我看来,顾晓军先生塑造假丫头这个人物形象,意在弘扬真善美这种中华民族原生态的精神。对应着假丫头的真善美,有班长、大个子同学、文革发动者等等的假恶丑。这是小说的主题,是第二条线。”、“小说的第三条线则是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善于钻营的老班长退役之前是军分区副司令,如假丫头般老实巴交、曾立战功的英雄没有获得应有的名誉,与最下层的劳苦大众在文革及社会转型时期历尽艰辛、挣扎在贫困线下。这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在《“畜生时代”的人性——读顾晓军小说〈臭不要脸老畜牲〉》中,森林之子是这样分析的“小说《臭不要脸老畜牲》的结局也耐人寻味。这个“可怜、可悲、可耻”的小人物“老畜生”的结局似有三层含义,表层看来,如果社会制度没有改变,‘臭不要脸老畜生’的故事还将继续,没有结尾;第二层:‘爹就活在解放前,咋没去当国军?’‘是没想到、还是国军不要他’?活在现代的‘老畜生’为何念念不忘去当国军?引人深思。潜层:太难,想不清,不去想,先吃!能活下去、活好,才有希望。这也许是顾晓军先生对‘老畜生’的期待。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几千年来,我们老百姓在这片蒙冤受屈、鲜血淋漓的土地上,也是靠这种朴素的思维顽强地生存并延续下来!如此的结局,寄予了顾晓军先生对‘臭不要脸老畜生’深切的同情、抚慰与人文关怀!也给读者带来愉悦的感受与温暖的希望!……”
那么,森林之子、概括与分析的《假丫头》中的“艺术构思的三条线”与《臭不要脸老畜牲》中的“小人物‘老畜生’的结局的三层含义”,是不是作者的原意与本意呢?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习惯性地运用“伞状构思与结构”后,自然会在构思时、构建多条线与多层含义,这样、使作品能以一定的篇幅、更多地向读者传递信息与意蕴,也可以达到在脏话已无法形容的时代的自保(比如,遭遇批判甚至批斗时,则可说“我是这个意思、不是那个意思,不信、我分析给你听。如果你硬要说我是反革命,我也没有办法”)。而读者,通过学习与习惯性地运用“伞状构思与结构”的分析,则可养成一种立体的、多层面的看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不管怎么说,在顾粉团、森林之子过去给大家的印象是文章较细腻、以情动人;那么,通过学习与运用“伞状构思与结构”的分析、通过《假丫头,真汉子》与《“畜生时代”的人性》的写作,则增添了一种理性。
其实,当“伞状构思与结构”成为一种思维习惯,运用好“伞状构思与结构”也是非常容易的。如,我昨日在博客发的、且在《解放思想与思想自由(重写)》中提到的、我“随手做了两个绝妙的贴:《顾晓军最新闻:一日不如一日之扬州》和《顾晓军最新闻:动物世界之首》”,就含有“伞状构思与结构”(当然,这两个贴、真也是可称作“顾晓军小说”、图片小说)。
以《顾晓军最新闻:一日不如一日之扬州》为例。liulihui跟贴道“但全国各地,哪里不是一日不如一日呢?”,显然其也意识到、对环境的掠夺已让环境回过头来报复社会,到处是雾霾、到处是灰尘、到处是水泥森林、到处是垃圾、到处是污染……这是第一层含义。第二层“一日不如一日之扬州”的含义,liulihui应该没有想到。当然,也可能想到了、不便说。但,也应该是那些积极点击“支持”的人、想到的可能性更大。第三层,不说了、篇幅不够了,抱歉。
学会运用“伞状构思与结构”分析问题,其实最大的好处是、在今后的生活与人生中,不容易上当受骗、或少上当受骗。试想,若遇人遇事、就会习惯性思考,对方有几个动机、几个目的、几层含意、几种结果……还会轻易上当受骗吗?
顾晓军 2014-4-23 南京
http://www.yadian.cc/blog/123060/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