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模仿中国湖北省的古代编钟。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包括方方面面的生活用具,小到货币、铜镜、熏炉、熨斗(汉魏时期)、宫灯;大到镇国礼器、乐器、神像、车马器、兵器等,从现有出土的文物即可领略数千年前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青铜铸造工艺多样,组合也非常巧妙,这就需要铸接、焊接和铆接,以及镶嵌、镂金、磨光、刻划、蚀刻等技术,需要娴熟的操作过程,以及对造型设计掌握著丰富的经验。 其中,现代学界尚不清楚古代蚀刻装饰技术是如何做到的。蚀刻装饰,即在春秋战国时一些铜剑、铜矛上饰有菱形的花纹或火焰纹。 菱形花纹的凹槽由蚀刻而成,然后以含有铜、锡、铁、硅等元素的另一种合金与兵器的青铜基体接触,通过接触面上的扩散,形成美丽规则的纹饰。譬如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均有这种蚀刻装饰。
越王勾践剑
古籍中描述的“龟纹漫理”、“龙澡虹波”等艺术效果,即在兵器上装饰亮斑、虎皮斑,或如虎皮,或如古松树皮,或如满天星云。凹凸之处色彩深浅有别,这种装饰技艺具体的形成工艺迄今也尚不清楚。 千年不銹——水银沁 战国时期出现“水银沁”技艺,后盛行于汉唐。经过水银沁装饰的铜镜,表面光泽银白闪亮,且千年不銹,非常耐腐蚀。 水银沁技术直到80年代才揭开其中的奥秘。水银沁铜镜表面涂有一层厚度仅为数十或数百nm(1nm=10-6mm)的极薄的富锡层,含锡量高达60%以上,而合金的含锡量约为24%。正因表层的富锡量,因此铜镜抛光后呈现出鉴人毫发的白亮效果。 古人设计水银沁铜镜时,也很好地解决了防銹问题,铜镜表面的富锡层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逐渐氧化成一层以二氧化锡为主要成分的、透明且又致密的晶态薄膜。因此水银沁铜镜可以。 鎏金 和青铜有关的工艺还包括鎏金技术。西汉时期盛行鎏金技术,鎏金制品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鎏金工艺大致分为:
鎏金嵌琉璃鸟形𨱔,现藏西安市文物馆。
1. 金汞齐(也称金泥) 先将黄金锤打、剪裁成0.1~0.3毫米的小碎片,按黄金与水银1:6~8的比例,将黄金加热至摄氏600~800度,取出迅速投入水银,搅拌使黄金全部溶解,将溶液倒入沸腾的清水,漂去杂质并冷却,形成沉淀的泥状,即“金泥”,封存备用。 2. 抹金 先用乌梅水或李干水将铜器洗净,用金棍扁平的一端分蘸金泥和盐、矾的混合液,均匀地涂在铜器表面,均匀推压后,进行烘烤。最后压光,即用乌梅水、皂角水轻刷鎏金表面,使其露出闪亮的黄金色,再用玛瑙工具蘸皂角水,将镀面推压平整。一件鎏金器物,需要重复涂抹烘烤四五遍,甚至十几遍,才会达到所需的厚度和光洁度。 譬如西汉的鎏金嵌琉璃鸟形𨱔。𨱔是兵器“戈”柄下端圆锥形的金属套,可以插入土中。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都非常精美,在青铜兵器中非常罕见。可见古人打仗,手中握把兵器都非常讲究设计。 长信宫灯被学者誉为“科学与艺术完美统一”的青铜器具。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宫灯设计非常巧妙,宫女铜像体内中空,中空的右臂与衣袖形成铜灯灯罩,可以自由开合,燃烧产生的烟尘可以通过宫女右臂沉于宫女身体内,构思巧妙,设计理念非常环保。此宫灯曾放置在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中而得名。
长信宫灯
镇国之宝——何尊 何尊是由西周宗室贵族何的制作的礼器,用以盛酒。何尊造型独到,庄严厚重。尊内铸有铭文122字,铭文大意是:周成王五年四月,成王始在成周营建都城,亲自祭天,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周成王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内容讲到何的先父追随周文王,文王受命统辖天下。武王伐纣灭商后,告祭于天说:我将此地作为天下王国的中心,统辖万民。何的因此作尊,以作纪念。
何尊
周成王继承武王遗训,将迁都到成周(今洛阳东部),证明周武王灭殷商后筹迁洛邑作为东都的史实。铭文所记与《尚书》、《召诰》等互为补充,是珍贵的西周史料。 铭文出现“宅兹中国”一词,意思是:要在国之中心治理天下。这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何尊的主要金属成分含铜、铅、锡,三者所占比例各不同。 何尊也是第一个出现“德”字的器物。据悉,何尊之前的器物,无论甲骨文还是青铜器,“德”字皆无心。何尊之后的铭文,“德”字始加上了心,由此可知,大周王朝传承以德治国,垂范后世。 世界第八大奇迹——曾侯乙编钟 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属于国宝中的至宝。2001年2月,编钟的复制品前赴巴黎展出,被法国总统希拉克赞不绝口。 随同编钟出土的许多青铜器上都刻有“曾侯乙作持”或“曾侯乙作持用终”等类似铭文。在编钟里,还有一件镈钟,悬挂于编钟架的正中,上刻铭文记载:楚惠王赠予曾侯乙。 而镈钟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楚平王因听信谗言,杀害伍子胥的父亲和兄弟。伍子胥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的重臣,为其着手建造姑苏城(苏州城)。楚平王死后,楚昭王继位。伍子胥联手孙武攻打楚国郢都,昭王跑到曾国避难。吴国提出把汉水以东的土地划归给曾国,作为交换楚昭王的条件。 面临大兵压境,利益相诱,曾国国君拒绝伍子胥的要求,没有把昭王交给他。楚臣申包胥到秦国借兵打败吴国,楚昭王才得以回国复位。曾国的国君曾侯乙去世后,昭王之子惠王为报答救父之恩,特赠赐精美的镈钟进行祭奠。 由于文献缺乏,找不到任何有关曾侯乙的资料。唯一可行的解释,曾国就是《左传》记载的随国。在东周时期,一国两名也不在少数。譬如晋国也叫唐国;吕国也称为甫国;州国则称为淳于国。 全套编钟的铸造技术、造型工艺包括塑样、制模、作范、装配铸型等。铸型均以陶范组合而成。一件甬钟的铸型需要用到136块范、芯,工艺程序非常复杂。 最令人道奇的是铸钟的合金比例。曾侯乙编钟的合金剂量符合铜6锡1的比例,符合《周礼‧考工记》提供的比例标准:“金有六齐(剂),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这套精美宏伟的编钟从埋入地下,到再次面世之时,已隔两千四百多年,但依然能产生气势磅礡、震动人心的千古之声。这也印证,两千多年前铸钟的合金比例的科学,完好地保持了乐器的本色,穿越数千年,而没有发生改变。 时至今日,这些精美的青铜器均已千年以上,它们所蕴涵的高超工艺远远超越我们对古代的认知,或许,也在提醒世人:崇敬上天的古代先民,他们在拥有丰富的内在时,也同样拥有灿烂的物质文明、开阔的世界认知,为世人展现出众多意想不到的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