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长啸的博客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https://blog.creaders.net/u/7795/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远去的阿尔卑斯山(一)- 名镇苏黎世 2019-04-27 22:11:20

远去的阿尔卑斯山 (一)- 名镇苏黎世

长啸


引子 - 阿尔卑斯山心结


图1:阿尔卑斯山!


黄昏时分,英国航空公司的班机,载着我们从苏黎世国际机场腾空而起,向西方的英伦三岛飞去,三个星期的中欧和阿尔卑斯山游一眨眼就过去了。


机身下,古老而绵延的阿尔卑斯山在夕阳下熠熠生辉 - 阴阳割昏晓的雪山,晶莹且剔透的湖水,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山草甸,所有这一切,渐渐远去.....


妻子很疲劳,靠在窗边的位置上睡了。我攥着我的佳能 5D mark IV,无法找到一个可用的角度来一张阿尔卑斯山的航拍。叹息一声,心想算了,不在乎这一张 - 到过阿尔卑斯山的人都知道,那种美,沁入心扉,永世难以磨灭。


在发动机低沉的轰鸣声中,半睡半醒的我,脑海里纠缠着一个问题:为什么对阿尔卑斯山如此一往情深?


图2:阿尔卑斯山!!


是的,世界上有许多美不胜收的山脉。


亚洲的喜马拉雅山,世界屋脊,其珠峰俯瞰全球;南美洲安第斯山,山脉绵延8000多公里,是世界最漫长的山脉;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赤道边上的叛逆 - 大雪山;北美洲的落基山,有世界最壮观的国家公园群 - 班芙,贾斯伯,冰川,黄石,和大提顿;美国的阿拉斯加山,迪纳利峰有众多的大冰川和成群结队的驯鹿、灰熊和麋;就连不太有名的美国西北的卡斯喀特山,也素有“北美瑞士”之美称,有十来个活着的或死去的火山。


以中欧瑞士为中心的阿尔卑斯山,当之无愧是世界上众多美不胜收山脉的一员。然而,阿尔卑斯山没有喜玛拉雅山高,没有安第斯山长,没有乞力马扎罗山叛逆,没有落基山那么多的国家公园,没有阿拉斯加山那么多的野兽动物,也没有我们华盛顿州的卡斯喀特山那么多的活火山。


但最令我“思君忆君,魂牵梦萦”的,总是阿尔卑斯山。


图3:阿尔卑斯山!!!


班机在伦敦希思罗机场降落时,我好像明白过来:魂牵梦萦的阿尔卑斯山,是不是可以说,和欧州,进而和人类近现代文明有着千丝万缕,又似乎很难说清的关联?


历史学家约翰. 赫斯特(John Brandley Hirst) 说欧州文明是独特的,因为它一直是唯一能让世界其它地区马首是瞻的文明。很扎心,恐怕也是事实。


欧州(或称西方)近现代文明,即人类近现代文明的主流,其发轫地在哪里?如果回头去找寻哲学,艺术,文学,科学,数学,医学,和政治思想的源头,大约总是穿越到古希腊。


古希腊鼎盛时,他们四周扩张,来到阿尔卑斯山东南麓下亚平宁半岛的一个村落,与罗马人首次遭遇。罗马人为希腊人的博学诚服,虚心学习,日后竟然慢慢建立了一个绵延欧亚大陆的威武帝国 - 罗马帝国。公元前146年,徒弟打败师傅,罗马攻克希腊,从此,罗马文明取代希腊文明。


也许出于崇敬,也许出于本能,徒弟刻意承传师傅的精髓 - 古希腊人宝贵的理性思维方式被被古罗马人保留下来;同时,古罗马人在治理国家方面显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本领 - 在政治体制和法律方面,在工程建筑领域,远远超越古希腊人。


如果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是欧州文明的第一个立足点,那么,第二个立足点应该是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源头在一神的犹太教,从布道者(先知)耶稣起,基督教渐渐演变成型;公元3年出生的大传教士保罗(保禄),将基督教从犹太人文化圈引出,让它成为所有人都可以拥有的信仰。


经过基督教传教士的数百年努力,罗马帝国很快遍布基督教徒。公元313年,欧洲历史上重要的一年 - 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一反前任们对基督教不信任,甚至迫害的态度和做法,发表《米兰敕令》,公开表态支持基督教教会。


罗马帝国,乃至整个欧洲,很快就成为基督教的天下。


欧州文明的第三个立足点,是从公元前几百年起,就对罗马帝国不断入侵的日耳曼蛮族和他们的战士文化。


这些几百年来不停翻越阿尔卑斯山,从北向南入侵的蛮族,虽然文明程度远低于罗马人,却剽悍善战,使得罗马帝国为守住自己的疆土疲于奔命。但日耳曼人目的常常仅限于侵占草肥水美的地区,并不想,可能也是没有能力,建立和管理自己政权,而是宁愿生活在罗马帝国的制度下,纳税并在必要时为罗马皇帝出征;而且,这些蛮族很快也皈依了基督教。


这些蛮族的首领渐渐成为占地为王,财产私有的罗马帝国贵族;手下的战士则渐渐成为富有传奇色彩的骑士。好战者与基督徒的矛盾结合,相对柔弱的皇权面对日益巩固的土地和财产的私有制,加上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承传,近现代欧洲文明的雏形已见端倪。


如果我们从地域上考察欧州文明的这段历史,雄伟阿尔卑斯山就成了当之无愧的中心,凭空添加了一道神秘而迷人的色彩。这道神秘迷人的色彩,正是我,也许还包括其他许多人,说不清道不白的“阿尔卑斯山心结”。


比如,世界军事史上两个著名的战略家与阿尔卑斯山有不解之缘。


图4:战略大师汉尼拔征服阿尔卑斯山(该图下载自网络)

https://tourdetravoy.wordpress.com/2017/04/03/where-did-hannibal-cross-the-alps-part-1-col-de-la-traversette/


公元前218年,罗马人早期主要对手,北非文明古国迦太基的著名军事家汉尼拔,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从西南面孤注一掷地翻越了阿尔卑斯山,突然出现在罗马共和国富庶的波河平原,打了罗马人一个措手不及,差点就灭了罗马共和国。约2000年后,另一位大军事家,法兰西帝国大名鼎鼎的拿破仑,步汉尼拔后尘,挥师翻越阿尔卑斯山,击败了强大的驻扎在意大利的奧地利帝國军队。


图5:威风八面的拿破仑正越过阿尔卑斯山(该图下载自网络)

https://arthive.com/jacqueslouidavid/works/293314~Napoleon_at_the_pass_SaintBernard_IV


古罗马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人物与阿尔卑斯山有不解之缘。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率领奴隶起义军横扫亚平宁半岛,准备杀回故乡色雷斯(今天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和希腊一带),不幸却在阿尔卑斯山下止步,退回意大利,最后惜败。


图6:英雄斯巴达克在阿尔卑斯山下转身而去 (该图下载自网络)

https://atlantablackstar.com/2013/03/15/spartacus-war-of-the-damned-season-3-episode-7-mors-idecepta/


那个年代的人们,得翻过阿尔卑斯山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进入中世纪以后,更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环绕阿尔卑斯山发生。最近就听说一个故事:空前绝后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晚年不满意大利人对他的性取向的质疑,怀抱他的名画《蒙娜丽莎》,义无反顾地翻越阿尔卑斯山,来到法国定居。名画《蒙娜丽莎》就此辗转于法国城乡,最后被收藏于巴黎罗浮宫。


图7: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该图摘自网络)

失去了蒙娜丽莎的微笑,意大利人至今仍然耿耿于怀。


图8:蒙娜丽莎的微笑 (摄于2012,罗浮宫)


15世纪文艺复兴,16世纪宗教改革,17世纪科学革命,18世纪启蒙运动,无一不是在阿尔卑斯山周边发生。理性,科学,进步,使欧州文明成为人类文明的主流。


怀中藏掖着阿尔卑斯山心结,漫步在阿尔卑斯山麓,真是一种说不清道不白的享受。


苏黎世的惊魂和惊艳


我们的2018年秋天的阿尔卑斯山行始于瑞士名城苏黎世。


大约在2018年初夏,我已经几乎将整个22天行程的每个细节安排妥当,仅有米兰那个藏有壁画《最后的晚餐》的修道院门票只订到一张。征询LD意见,她说一张就一张,她不去,让给我。我看出她眼里有一丝惆怅,便依依不舍地退了那张门票,启用B计划 - 米兰三天改成捷克布拉格三天。


整个行程如下:

西雅图飞苏黎世(伦敦转机)- 苏黎世(包括库尔)两夜 - 捷克布拉格三夜 - 奥地利维也纳三夜 - 德国国王湖一夜 - 瑞士策馬特(Zermatt)和馬特洪峰三夜 - 瑞士莱森(Leysin)以及莱蒙湖周边六夜 - 瑞士卢塞恩三夜 - 德国天鹅堡和小国列支敦士登两夜 - 回程伦敦转机一夜


先说惊魂。


从西雅图到伦敦乘坐的是维珍大西洋的航班。飞行九个小时,没事我们看了两场电影,几乎没有睡觉。然后在伦敦希思罗机场坐了四个小时,等候去苏黎世的班机,我起身在机场瞎逛,LD 一直坐在椅子上拿着手机忙乎,还喝了三杯咖啡。


三杯咖啡坏事!


从伦敦飞苏黎世只需要一个多小时,下午3点就到了。飞机还没有停妥,LD就说不舒服了。下机后,两人赶快拿行李,坐上接客的班车,10分钟到了机场假日旅店。我让LD坐在大堂边上的沙发等我,自己上前办入住手续。突然LD 在后面呼叫我,跑回去一看,她已经躺下,呼吸困难,说心慌心悸,口和手臂发麻。我问她有没有胸痛,她说好像有一点。


老天爷,2017年发生在我身上的事,难道要在妻子身上重演?LD一向身体健康,我才是心血管装支架的老弱病残好不好。问LD是否要叫救护车?她不是十分肯定,我一跺脚,叫!


马上向前台要求叫救护车。等了十分钟左右,好像很长时间,前台美女经理一边轻言细语安慰妻子,一边手持手机保持和急救中心的联系。救护车来了,车上下来一男一女两位背着仪器的救护员。麻利地一边量血压做心电图,一边询问。


测量的结果血压比平时高了不少,心电图却正常。男救护员认为不适是长途旅行疲劳加低血糖引起,血压偏高是紧张造成,让前台经理拿来一杯果汁给妻子。我们俩这时都有点明白过来:极可能是疲劳加那三杯咖啡带来的不适反应。


妻子素来喜欢咖啡浓郁的香味,但喝一杯咖啡就心跳加快,会有轻度不适感。这次连喝三杯,加上过度疲劳,症状很似心梗,一点点胸痛也可能是臆想了。


嚣张的血压也怕医护人员。才15分钟,妻子的血压就恢复正常。这15分钟,我一直和两位救护员天南海北聊天。男救护员说一口几乎没有口音的美式英语,告诉我们他在蒙大拿当过几年牧马人,直到现在还不时梦起黄石的大棱镜!


从蒙大拿落基山下大草原的牧马人,到瑞士阿尔卑斯山边大都市的救护员,好莱坞式的蒙太奇切换!如此截然不同的画风,也不知他是怎样做到的。在日后几个星期的旅途中,我们还偶遇几位与美国有关联的瑞士人士,相谈甚欢,那是后话。


救护员说妻子不用去医院了,还说如果我们认为有必要,他们也可以送我们去。这次妻子很有信心地说没事了,于是千谢万谢,握手告别。


三个月后,苏黎世急救中心的账单寄到西雅图家中:680美元。联系保险公司,全部赔偿了。


图9:苏黎世机场假日酒店(Holiday Inn Express ZüRICH AIRPORT;该图下载自网络)

妻子就是坐在这个沙发上,接受那两个救护人员的急救的。


惊魂过后自然就是苏黎世的惊艳。


图10:苏黎世歌剧院

从苏黎世火车总站出来,走上二十来分钟,就到了苏黎世湖边。过了码头桥,就看见了苏黎世歌剧院。真想在这里欣赏一场高水平的歌剧,可惜日程安排太紧;好在我们已经预订好维也纳金色大厅莫扎特交响乐团的票,一个星期后就能如愿以偿。


图11:利马特河(Limmat River) 码头桥(Quaibrücke)上姑娘聆听老爷子讲过去的事

码头桥上车水马龙。我站在桥的另一端,对面一老一少两位貌似本地的行人,背对着我交谈着;白发苍苍的老人指点江山,亭亭玉立的姑娘微倾着聆听,好一幅温馨静谧的苏黎世世俗图!我端着相机,等了10来分钟,终于等来两三秒钟只剩姑娘和老人,而无车无其他行人的一瞬间,按下了快门。


图12:圣母大教堂钟楼(Fraumünster Church Tower)

我们在利马特河西岸的小巷里悠闲地东张西望,这个绿色的钟楼塔尖始终在我们的视野中为我们指路。我笑称我们正走在一条通向天堂的小巷中。晚上在酒店里查了一番,兴奋地告诉LD:我还真说对了 - 那是圣母教堂。后来有人跟我说,Fraumünster Church 应该翻译成妇女大教堂,那我们当时应该是走在通向伊甸园的小巷里?


图13:利马特河边著名的仨教堂

绿顶的是圣母大教堂,边上是圣彼得大教堂。


用的是广角镜头,相机确实也拿歪了点,懒得在PS上调整。


图14:右岸的是格罗斯大教堂(Grossmünster)

这座著名的苏黎世地标现在也是著名的苏黎世大学神学院的一部分。它始建于1100年前后,是瑞士最大的罗马式建筑清教徒教堂,其建筑风格以罗马式的双塔闻名。


图15: 苏黎世电影节的广告旗

可惜还有一个星期才开幕,那时我们在布拉格了,然后是维也纳,国王湖,策尔马特,莱森,洛桑,日内瓦,卢塞恩,天鹅堡,等回到苏黎世时,电影节也闭幕了。


图16:小巷幽深的苏黎世


图17:苏黎世金融区牛气冲天

苏黎世班霍夫大街(Bahnhofstrasse)人称“瑞士华尔街”,或者“苏黎世第五大道”。这里聚集者许许多多著名的大银行和高档专卖店。美国华尔街以证券业务为主,苏黎世金融区班霍夫大街上主要金融业务是银行和保险业。和高回报高风险的证券业不同,银行和保险业在保值中争取增值,这也许是为什么班霍夫大街的牛是犀牛!厚厚的盔甲隐喻苏黎世银行和保险业健全和坚固的保值安全措施。


丹布朗(Dan Brown) 是我最喜欢的美国作家之一,他在他的几部小说里逼真地描述了苏黎世银行各种意想不到的安全措施,吸引了全世界的财富源源不断流进瑞士。近年来,天朝达官富人也是趋之若鹜。


不过我拍照那会,这犀牛正忙着保护美女。


图18:班霍夫大街靠近火车站处


图19:黄昏时的班霍夫大街


图20:苏黎世湖畔的塑像 - 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美少年伽倪墨德(Ganymed)和宙斯的雄鹰

希腊神话中,特洛伊王子Ganymede 是被宙斯诱惑绑架到奥林匹斯山的。(宙斯不仅喜好美女,也有娈童廦。)德国大文豪歌德在讴歌了普罗米修斯后,又撰写了一首诗《Ganymed》。前者推崇人类的反抗胆识,后者揭示人类屈从的弱点。作为近代史上伟大的人文主义者,歌德展示了人类的两面性。


但这座塑像是瑞士艺术家哈配切(Hubacher )于1952制作的。根据他本人的解释,这座作品不是希腊版(当然也不是歌德版),而是瑞士版的:王子伸出左手,恳求宙斯的鹰带他去奥林匹斯山。


突然觉得瑞士人有时很会和稀泥(也许应该说,治国情商很高),不然这样的一个小国,在主战场的欧州,如何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维持了中立?


图21:利马特河右岸边的市政大厅(Rathaus)


图22:苏黎世火车总站

西欧城市的火车总站都建在市中心,苏黎世也不例外,从总站出来就是班霍夫大街,有轨街车四通八达,其实,班霍夫大街意译就是车站大街。


车站门幅写着:SBB CFF FFS,这是“瑞士联邦铁路”的德文,法文和意大利文的缩写。小小一个瑞士,有德,法,意 和罗曼什四种官方语言。德语区的面积最大,包括北部,中部和东部大部分,苏黎世在德语区;西部为法语区,包括日内瓦和洛桑等名城;南部提契偌地区则是意大利语中心;最东边的格劳宾登州以罗曼什语为主,但德语也广泛使用。


图23:利马特河边聚精会神的摄影家

是我们家领导在跪求好照片。


图24:苏黎世火车总站内部

内部庞大,几十个站台,有吃有喝,上下几层。第一次去那里,不懂德语,有点晕头转向。


我们打听厕所,瑞士人大都会说一些英文,很容易就找到一个,可要进去就犯难 - 收费,而且只收瑞士法郎的硬币。我们没有,那尴尬劲可想而知,转了几圈,也没有见换零钱的机器,附近也没有零售小店。万般无奈,准备离开。


一位风度翩翩的中年瑞士白领走出厕所,看出我们的窘况,掏出两个一元硬币,为我们付了费,挥手而去。


上图中右边的几扇门里是售票大厅。我们在那里购买了两张一个月内任意八天有效的瑞士火车通票(Swiss Pass)。通票本身物有所值,但如果用信用卡付账,当工作人员问你选择用瑞士法郎或者是美元结账时,一定记住选美元! 美国大部分的信用卡公司汇率远远好过瑞士本地汇率。我在瑞士使用信用卡,有时选瑞士法郎结算,有时选的是美元,回来后比较发现,那两张瑞士火车通票,我们大约多付了30美元,因为我们当时选的是瑞士法郎!


图25:班霍夫大街上的有轨街车


图26:苏黎世小巷中的小广场


图27:苏黎世火车总站里的英俊少年


图28:下班的警察

瑞士警察叔叔和阿姨们看上很硬朗,装备齐全,和美国警察有一比。


图29: 苏黎世湖畔小姑娘

甜美可爱的小姑娘和同学们坐在湖边听老师讲课。拿起相机,我马上想起了两个人 - 猜猜会是谁?


女神赫本和少女海蒂!


图30:苏黎世湖畔小男孩

猜猜我又想起谁 - 自古英雄出少年,爱因斯坦!


图31:发言踊跃


图32:小巷中送孩子们上学的母亲


图33:简单的日式晚餐 - 天妇罗和乌冬面

三个炸虾两条炸蔬菜加一碗面,25元,欧元! 瑞士什么都好,就是物价贵,比周边的德国,奥地利贵不少,更不能和捷克等国比。


图34:苏黎世湖远眺

明天,我们将乘火车,沿着湖边去远处大山里的库尔(Chur),然后走完名气很响的冰川快车道最美的一段,拜访圣莫里茨(St. Mortiz)。


(待续)


浏览(1126) (9) 评论(3)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长啸 回复 lone-shepherd 留言时间:2019-05-15 22:03:43

是的,阿尔卑斯是欧洲不同文化的枢纽(Hub),这在瑞士体现得尤为明显。

回复 | 1
作者:lone-shepherd 留言时间:2019-04-28 18:18:02

我原来的看法是,欧洲文化虽然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现在支配欧洲文明的却有两大文化:日耳曼文化和拉丁文化。前者自然是英语和德语区、崇尚理性,后者则是感性化的,意大利和西班牙是拉丁文化的代表,法兰西介于两者之间。

这个看法能解释法国人特有的浪漫和理性的结合,不过解释不了法国东北的斯堪的纳维亚和法国东南的巴尔干。

如果以地域区分两大文化,阿尔卑斯更合理;而基督教是成了两大文化的粘合剂。

回复 | 1
作者:lone-shepherd 留言时间:2019-04-28 09:52:22

读了一半。

先赞,读完再评。

回复 | 0
我的名片
长啸
注册日期: 2013-07-30
访问总量: 131,352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造物主遗落在哥伦比亚高原上的调
· 远去的阿尔卑斯山(八)- 卢塞恩
· 绕圈亚当斯雪山的 “艳遇”和遭遇
· 远去的阿尔卑斯山(八)- 卢塞恩
· 新英格兰秋色采风(下)- 返回波
· 新英格兰秋色采风(中)- 白山棕
· 新英格兰秋色采风 (上)- 我的
分类目录
【西雅图夜不眠】
· 初冬的卡斯喀特山 - 雪湖丹妮小
· 派克市场采风
【文革拾遗】
· 血色的迷梦 1 – 1967年5月1号天
【仰天长啸】
· IRA – Roth IRA – 油气井
【往事如烟】
· 夜宿莫斯科
· 自由之旅杂记 (一) - 斯沃斯莫
· 我在美国当屠夫
【灯火阑珊处】
· 造物主遗落在哥伦比亚高原上的调
· 远去的阿尔卑斯山(八)- 卢塞恩
· 绕圈亚当斯雪山的 “艳遇”和遭遇
· 远去的阿尔卑斯山(八)- 卢塞恩
· 新英格兰秋色采风(下)- 返回波
· 新英格兰秋色采风(中)- 白山棕
· 新英格兰秋色采风 (上)- 我的
· 远去的阿尔卑斯山(七)- 少女怀
· 远去的阿尔卑斯山(六)- 莱蒙湖
· 大地尽头,沙漠遭遇海洋(下)
存档目录
2021-03-07 - 2021-03-07
2021-02-04 - 2021-02-09
2019-11-01 - 2019-11-18
2019-09-07 - 2019-09-23
2019-08-03 - 2019-08-30
2019-06-04 - 2019-06-30
2019-05-15 - 2019-05-15
2019-04-27 - 2019-04-27
2018-05-09 - 2018-05-20
2018-04-07 - 2018-04-28
2018-03-08 - 2018-03-12
2018-02-19 - 2018-02-23
2015-06-08 - 2015-06-08
2015-05-03 - 2015-05-03
2015-04-09 - 2015-04-30
2015-01-08 - 2015-01-16
2013-08-04 - 2013-08-04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