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母來和我們住過一年,後來因為實在不習慣,他們還是要堅決回國生活。他們常常開玩笑說他們在我們這裡是瞎子聾子啞巴還是瘸子。因為語言局限,不會看(瞎)不會聽(聾)不會說(啞)也不會開車(還好會走,但西方社會,沒車機會寸步難行,因此瘸)。不過他們在我們這裡度過了美好快樂健康的時光,一年都沒有生過任何病,感冒都木有,從中國帶來的各種藥一粒也沒吃!兒子那時10歲左右,精力旺盛,活潑可愛,鬼靈精怪,他們兩代人年齡文化生活習慣上的不同與碰撞使得我們家每天的日子過得趣味盎然精彩紛呈,給老人們帶來了無與倫比的天倫之樂。不僅如此我父親和我先生有許多話題可聊,時事,政治,經濟,體育,各種車子,各種歷史,甚至種菜,修理,只要喝上一點紅酒,就會天馬行空,什麼都可以聊上個幾個小時,像兩個老“小朋友”!兩人如此投緣,我先生曾說即使我們這下半生不再做夫妻,他都一直會去看望我爸爸,老人健康他陪聊,老人病了他照顧,老人將來百年他送終。我老爸為了紀念他們在我們這一年的日子,回國以後還寫了好幾篇遊記,竟有雜誌社欣然發表。我讀過還真是圖文並茂句句寫實,老人快樂幸福幽默的心情躍然紙上,讓讀的人不禁嘴角上揚:-)
話說這樣兩個老“小朋友”在一起,常常會忘乎所以,尤其談到一些人間可惡可恨可氣之故事,男人的粗曠熱血不可避免讓他們興頭上也會不注意講一些“兒童不宜”用語,忘記身邊還有個小小朋友。這不有一天,兒子突然問: “娘 (他看了金庸武打片“天龍八部”(老版)後,開始叫我娘:-)), “他媽的”和“他奶奶的” 是什麼意思?” 我嚇一跳:“啊,這個啊,哎,。。。”我開始搜索恰當語言跟他解釋,他又問“它們有什麼區別呢?”其實我自己也不清楚區別在哪兒“兒子,媽媽也不太清楚,不過你為什麼會問?”兒子繼續: “因為爸爸說“他媽的”, 可外公老是說 “他奶奶的”,從來不說“他媽的”,好奇怪, 難道外公老一點, 就高級一點嗎?” 我哭笑不得,只好諄諄告誡這兩句都是不好的口頭禪,不管它們一樣不一樣小朋友不可以模仿,絕對不可以哦!晚上我和老爸及先生都交代一番,以後當着孩子的面,這兩個“三四字經”就不准念了,一律禁止!老“小朋友”很聽話,小小朋友也根本把這些忘到爪哇國里去了。
多年以後,我們回國探親,聽到電視裡的男子說“你妹的”,兒子一臉疑慮的看着我和先生,我們面面相覷,一時不知道怎麼解釋,只好請家人幫忙。可是他們眾說紛紜,有人力主是罵人的,有人又說是調侃的,有人說是開玩笑的,也有人說是關係親近的朋友才可用的話,不僅兒子沒聽懂,我們聽了也一頭霧水,至今也不知道“你妹的”到底是幾個意思?
後來聽說它是網絡用語,最開始的意思是偏向貶義的,後來慢慢轉化成詼諧幽默的用語。 “你妹的”可以加在對話者所說的某個詞語之後用於強調,會顯得親切不庸俗。不知這是否正確。如今網絡語言極其豐富,上網讀着讀着就會看到許多讓人不明所以摸不着頭腦的話,比如喜大普奔,人艱不拆,累覺不愛,說鬧覺余,細思恐極,冷無缺,土豪金,茶表綠,高級黑,等等等等,每個字都認識,可是連在一起,也許我落後了,竟讀不懂它們的真正意思,那你知道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