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妆 天高寒意侵,霜重染层林。 征雁排空绝,鸣蛩入户深。 西风催客楫,晓月问归音。 万木萧萧下,拳拳故土心。 这首五律的主题是写秋叶,然则律中并不见一个“叶“字,整首围绕秋景进行喧染,通篇诗文格调沉郁而高旷,属对精工而又自然流畅,饶有寄慨。情景交融、虚实潜换是此律诗特色。一二联写景,三四联抒情,以景结情,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那种飘泊在外,心系故园的悲秋思乡的淡淡愁绪。结句点题并与首句呼应。
海哲诗友这篇五言律诗通篇有杜工部的影子,技巧拿捏甚为到位。中二联亦殊有味,大好~如果不是强行去追求题外的深意,那么全诗的意脉显而易见还是能梳理出来的。全篇一气贯下,开合有度,言外传声,借秋叶传递着无尽怀乡伤秋之感~~着力处只在结句,无限感慨,不道自明。
首联---天高寒意侵,霜重染层林。开门见山,以“天高”二字领起总写,镜头由远而近,平缓而出~~又是一个深秋“季节”,天高,霜重,,衰飒无情~通过诗人这样一种雄阔高浑的的笔触,人们仿佛身临其境的感受到那种四周一片无边的凄冷的浓寒在逼压过来的氛围中~~这里诗人抓住秋天的特征粗笔勾勒出“深秋”轮廓……空旷的稠怅、孤独的忧伤,顿挫之句中一幅风急肃杀的悲凉的秋的速写一览无余,奠定了全诗冷的基调~~换句话说,这样的一个凄切的秋虫、飘落的枯叶、侵面的寒风等,何偿又不是作者内心世界的人生的一种境界的曲折反映呢?而这一景物的传达手法极见造式,平缓中引弓待发,密线疏针里为下一联转笔进行喧染铺垫,对开拓词作意境,气氛的烘托,都起到重要作用.
征雁排空绝,鸣蛩入户深。----不得不说颔联造境颇佳,句式亦饶变化,深得诗家三昧。景中寓情,层层递进中思绪飘远,视角从远处拉到近处,句中化境采用法了近距离梭染着色进行传声肖影。因为已然是深秋,天空中一排南迁的雁子已经找不到踪迹。因为秋深霜重,秋蛩庭院的草从中哀鸣不已~这两笔绝非空穴来风,“空绝”、“户深”二句,呼应开篇,加以强调突出词人的惆怅之情。善言愁者,实不必大声疾呼~对此秋景,心中故乡情结久不得解,读此诗可味一二。 此二句当是诗中筋骨。
这一联沉郁悲凉,颇见奇警之句,与唐钱起《晚次宿预馆》诗:“回云随去雁,寒露滴鸣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境。一仰一俯之间极尽疏宕之气,随之倾注情感,障显出了作者力透纸背的写作技巧。
西风催客楫,晓月问归音----- 颈联点明诗人“客居”的身份,次序井然中又进了一层,紧承上联词脉的同时,笔锋巧妙一转,境界别开,一个“催”字小作波澜,一句“问”字似归平静,然静而不静~~至此,诗人的感情元素开始渗透,继而自然而然的宕大了主题,含蓄地点出自己的淡淡去国离乡之愁绪。这联过度得非常自然,又理所当然。心头意绪,欲说还休,句法极活。
我们知道写景不外是为了写情,所有的一切着笔点都是为寄寓人们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感慨。这里的一个“西风”是为羁旅在外的诗人思念故土的一个借代,“晓月”在上似乎也在问诗人的几时归来……知否,知否,“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此一联寄慨遥深,含有想象不尽的潜台词,从中我们可以品味出一种对岁暮的感伤之绪,一种萧瑟悲愁情绪无以排遣以及对故土的思念渴望,憧憬中重逢聚首的思想感情溢于言表。倘若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同读,便有合璧之妙!
是谁在夸本宝宝
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海哲诗友的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万木萧萧下,拳拳故土心-----尾联宕开一笔,词情再扬,蕴藉涵融里收一波三折之妙~诗人的笔触从遥远肃秋中拉回到现实,笔落情至,语出景现~遥应开篇,紧承着“西风催客楫,晓月问归音。”而来,含蓄深沉里收束上文,无限衷肠尽从字里行间流出,去国怀乡之情宛如长江之水滚滚而来,将全诗推向高潮~~~~
这一联深得杜甫《登高》其法其致。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万分物与时违、心因事异,萧萧而下传达出韶光易逝,故土难离的感怆~~用一重叠句式“萧萧下”来反衬故土难忘的“拳拳心”结尾,余意不尽,良可叹矣。岁月流年于这沧海桑田的节候替代更迭轮序不休,沉郁顿挫的生命固然是沉重感伤的,但也是一丰富、深沉、有力度的。读到此时,使你不得不跟随着诗人感情脉搏一起感受诗中意蕴,而羁旅异国他乡二十多年的诗人,不正如这一秋风中那一片饱经风霜的叶子么?叶落终究要归根!
四两拨千斤,读此,愈知奥妙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