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古装动漫片《郑义门》登陆央视后,“江南第一家”迅速进入群众视野。郑义门是一个从南宋初年延续至今的大家族,870年来,这个家族一直因道德风貌出色而
著称,代代出清官,朝朝皆良民,只有佳话连篇,从无丑行记录,创下了3000人同住15世而礼法井然的“东方奇迹”。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族,竟然得
到元顺帝赐名、明太祖赐匾?它的家规究竟有何神奇之处?
“江南第一家”的家训智慧密码 一、兄弟同心美名传,帝王赐封“江南第一家”郑氏以孝义治家,自南宋至明代中叶,十五世同居共食(360余年),时称义门郑氏,故“郑义门”屡受朝廷旌表,明洪武十八年太祖朱元璋亲赐封“江南第一家”。不过说起来,这些郑氏先人得此殊荣的过程,可是险之又险哪。 话说元朝至正年间,元顺帝既凶残又昏聩,义旗四举,局势动荡。元顺帝眼看皇帝宝座摇摇欲坠惊慌起来,他一面派兵镇压各路义军,一面施展他的欺骗手
段,派一员大官,前去浙江金华府浦江县郑义门郑家查看“鸦鹊同巢,猫狗同窝,兄弟同心”的奏闻,想宣扬郑义门郑家的太平景象,来挽回民心巩固统治。 于是这个钦差大臣领旨来到浙江,在浦江郑义门村头望见村口有一棵千年巨樟,树上筑着一个很大的鸟巢,群群鸦鹊,盘旋其间。他点头称赞道:“一点不
假,果然鸦鹊同巢,真太平景象也!”接着,他又巡视了郑家“猫狗同窝”和“兄弟同心”的情况,查看了郑家兄弟同劳共享、钱财公开的账册,感觉十分满意。于
是他突然宣读圣旨,“今闻尔曹忠孝信义俱全,特赐雪梨两枚,以褒其德。钦此!”并且说道:“皇恩浩荡,这两个梨应该平均分食,以显示你们的忠义。” 宋濂画像 两个梨,几百号人,怎么分?郑氏一家急坏了,只好求教于当地的名师宋濂。宋濂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他们才有了主意。当下郑氏忙将雪梨放进石臼捣烂,
并烧沸了一锅水,将开水冲人捣烂的梨汁中,再用小碗一一盛起,一人一小碗,恰好不多也不少。然后,一家大小举碗齐饮。钦差满意而归,回京都后向元顺帝奏明
实情。元顺帝一时兴起,提笔写了“天下第一家”五个大字,并赐国宝“紫鸦杯”一只,派员前往郑义门表彰恩赐。 不料赐字之后国相问起:“闻得万岁为江南郑氏赐字,可有此事?”元顺帝道:“有。”“哪几个字?”“天下第一家。”“那么圣上属于第几家?”“啊?!”元顺帝怔住了,他咬了咬牙做了个手势,派人杀尽浦江郑义门郑氏一家。 兵马来到郑义门一年傻眼了,门首的巨匾上写的不是“天下第一家”,而是“江南第一家”,只好满头雾水地回去复命。元顺帝一听回报,对旁边的国相拍案高叫道:“我原来是写‘江南第一家’的,我没有错,起先是与爱卿说着玩的……”随即大笑一阵,此事就作罢了。 原来,郑氏一家人刚将“天下第一家”描制于匾上,宋濂就赶来说:“郑氏一家大祸至矣!”众人惊疑,宋濂解释道:“历代帝王从来没有将庶民丰碑立于自
己之上,而都以‘天下老子第一’自居。说明白一点,难道帝王之家还不是‘天下第一家’吗?皇帝说错了话,办错了事,从来都不会公开认错,必用秘密的办法处
置知情人……如今只有用‘以江换天’的办法,也许能化险为夷……” 明太祖朱元璋 就这样,使郑氏一家得免灭门之祸。郑氏家族在明朝初年,步入鼎峰。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 年),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详细】 二、一套完整家训创造的家族管理神话家族管理一向是个难题,像我们熟知的《红楼梦》,贾府就是因为管理过于失败,导致经济和政治上的双输,从而最后一步步走向败落的。 郑义门鼎盛时期,家族成员达三千余人,但却井然有序,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这当中,靠的就是它一套完整的家训。 郑氏同住的五世祖郑德彰主持家政的时候,正式提出要以大同思想为灵魂,高举孝义旗帜,遵循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论共财同食。同
时,他又“痛其子孙之失学”,在离家一里许的东明山创建东明精舍,广延宿儒名师执教,规定年满16岁的族人必须就读其中,使郑氏人的治学走向系统化正规
化。六世祖郑文融在宋濂的帮助下,完成了五世祖郑德彰没有来得及完成的《郑氏规范》。 《郑氏规范》是在郑氏几代人治家实践基础上,整理制定出来的一部典型的以德治家的“家族宪法”。它融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生产管理、生活学习等制度及奖惩措施为一体,共有58条准则。后来,经七世祖、八世祖又补续了110条,变成了168条。 有了规矩,自成方圆。《郑氏规范》问世后不久,郑氏家族便步入了鼎盛时期。大家庭里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统治成员有18种职务26人,分别为宗子、
家长等。各种职务互相牵制,形成一个网络式的多层管理结构:8岁的孩子入家塾,16岁入大学(即东明精舍),成年男子从事稼穑、畜牧、园艺、运输。妇女则
从事纺织和其它内部事务。收成上缴祠堂。60岁以上的人可以退休,免去劳作,由大家共同赡养。人们每天黎明即起,钟响四下,洗漱;钟响八下,全体成员到祠
堂聆听训诫;然后,男进同心堂,女进安贞堂,三千多人同时进膳竟悄无声息;饭后集体出工。【详细】 三、孝义冠天下,古风传千年在“江南第一家”大门门楼边,可见到“忠、信、孝、悌、礼、义、廉、耻、耕、读”10字。前8个字属“文化圈”,后2个字系实践范围。前8个字中的
6个字,都属一般性的公德要求,唯有第3字“孝”和第4字“悌”,很有个性,且具体而微。孝义、孝友、孝悌,虽有一字之易,其中的孝字相同,若细究一下,
和郑氏大家庭的起源、巩固、传扬都有内在联系。 郑义门有一位先人叫郑绮,他侍奉亲人纯真孝顺感通上天。他的父亲蒙受诬陷导致死罪,郑绮号陶大哭跑去探视,刑狱的官吏不许他探视,他就用额头撞击监
狱的大门,血流满脸,并且历数父子大义,上书请求代替父亲受刑,郡守钱端礼察访弄清楚了他父亲的冤情,冤案终于大白,父亲获得释放。 郑绮母亲张氏因为患由风湿引起的手足挛屈的病症,手足不能够伸直,郑绮每天侍候在床边,服侍母亲的饮食和吃药,每每大小便时,一定的抱着母亲到厕所
如对待小孩一样。三十年如一日,始终没有怠慢不敬。因为母亲久病烦燥口渴,想喝溪水泉水,当时正逢大旱,水源都断了。郑绮开凿小溪几丈,没有得到一滴水,
于是仰天大哭,超过三天三夜,溪水忽然涌出,一会儿充满一丈多,溪水清冽甘美像甜酒,并且有荷花的香气,十多天才改变了。人们都认为郑绮的孝心感动了天地
而导致的结果。所以命名为“孝感泉”。 孝感泉 但为了“义”,也有郑家先人毅然舍弃了“孝”。郑氏家族到了第五世祖郑冲应时,正是宋元交替之际,社会动乱使统治者千方百计寻找治理国家的良方。在
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元朝丞相脱脱逼迫曾在南宋朝廷任刑部员外郎一职的义门郑氏第六世祖郑臣保归降元朝任官,遭郑臣保断然拒绝。他大义凛然地说:“古人云:
一女不嫁二夫,一臣不侍二君,我怎么能当你们元朝的官员呢?”为避免他们再来纠缠报复,郑臣保当即携带家眷从杭州湾划小船远走他乡,在高丽瑞山的看月岛过
着清苦的生活。 史实记载,“靖难之变”时跟随建文帝的共有22人,其中有一个翰林待诏叫郑洽的就是浦江郑义门人。当时情况非常危急,众臣提议:“忠臣出于孝义之
家,浦江郑氏义门孝义家可居。”郑洽就对皇帝说:“臣蒙高皇隆恩无以为报,今正其时也。”建文帝说好,大家就约定左右紧随3个人,以师徒相称,其余的都化
装改名逃出京城,乘船一路南下,往浦江而来,曾隐匿于郑宅一口相通的枯井内幸免于难。之后,郑洽又随帝出奔,继续护卫建文帝逃亡到南方,浪迹天涯,后其母
亲妻儿都四处讨饭逃难,连爱子郑安治也在战场阵亡。郑洽冒着杀头灭族危险收容一位被逼下野皇帝的义举,成为“江南第一家”整个郑氏家族“舍身取义”精神的
真实写照!【详细】 四、解读郑义门家训的智慧密码 郑义门孝义传家近千年,绝非侥幸所致,完全是《郑氏规范》约束的结果。《郑氏规范》倡导正直、奉公、怜悯、宽容,它包含的生活态度、道德修养、学识涵养,是成就美名的“智慧密码”,而且至今仍然适用于现代家庭乃至整个社会。 《郑氏规范》168条,不但实实在在刻在石碑上,还流淌在郑氏子孙的血液里。它善治家,强调家长以身作则,“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它尚节
俭,“当以俭素是绳是准”,规定除了祭祀用的酒器用银子制造外,不得用银子制造其他任何器具;它重教育,“子孙自八岁入小学,十二岁出就外傅,十六岁入大
学”,若年至二十一岁还未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的,令其学习治家理财;它还特别重视兄弟间相互善待、乡邻间和睦共处,《郑氏规范》第97条载“街坊邻里有缺
食的,可根据我们自己的力量拨出稻谷借给他们。秋收后仍然以稻谷归还,勿收利息。” 帮助乡邻度灾荒 宋元交替时,社会动荡,盗贼四起,民不聊生,德珪命其弟德璋以计诱之,捕获贼首,押送官府治罪,后又建立联防,垒大石为城,抗御贼盗,使乡民得以安生。当时由于离乱加上灾荒,粮食极缺,百姓饥饿待毙,郑德珪让饥民来家同食,救活了许多村民。 郑德璋因秉性刚直得罪乡绅卢氏,被诬告后押解扬州问罪,郑德珪以己身揽“罪责”,毅然代弟去扬州。同时,当德璋发觉兄代受罪后,一路追随至扬州,要求“问罪自己”,可惜的是这时德珪已死于狱中。 郑德璋像 郑氏家族的辛勤和好义是深入到骨子里的。郑淮是郑氏的始迁祖,宋靖康年间,社会动乱饥民遍野,郑淮除倾其家的"游资"赈济外,又卖掉良田1000多
亩,用义赈济乡邻饥民。可贵的是,自郑淮后,家道一度中落,陷入衣食不继的困顿之境。及至其孙郑绮主持家政时,家道还没有恢复过来,仍是辛勤持家,耕读不
倦。有黄姓人(传说是黄宗羲),慕其高义,携百金相赠,欲解其困,但郑绮坚辞不受,靠着自己家族的努力重振家业。 《郑氏规范》最叫人赞叹的,是它十分尊崇清廉,“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而对于胆敢贪墨者,则制定了极为严厉的处罚,如第88条
规定“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意思是说,子孙在出任官员期间,如有因为贪污受贿而臭名远扬让公堂知晓者,
生前则在《谱图》上削去其名字,死后则不许入祠堂。这对一个家族来说,堪称“极刑”。在这样的高压震慑下,郑氏子弟也确实不辱家风,留下许多事迹为人所称
颂。 郑铢于元代的宣政院职司宣扬一国政教,具体管理江南寺院。照磨一职,是管理档案。郑铢虽然只是管理员(管勾),但由于他手上的档案都是关系和尚们的
身份、等级、津贴等切身利益,最容易与和尚勾通作弊,因此前几任照磨作伪犯科现象时有发生。他到任后,各寺院的和尚同样纷纷向郑铢送来许多钱币,郑铢严词
拒收,和尚们还以为自己的钱送得太少了,于是送钱的数目越来越大,屡遭拒退。在宣政院推选廉政官吏的时候,全院异口同声齐推郑铢为真“廉吏”。遂任命他为
持檄文行部两浙,仍一毫无所取。众和尚说:“凡受檄来者,都想得重贿,否则,祸立见。在他们回去时,无不积钱数万,独郑君两袖清风归去。” 从宋到清,郑氏家族出仕为官的达173人,官位最高者位居礼部尚书,但无一人因贪墨而被罢官。在家为民的,也以德修身安分守己,郑家人在史上从无不良记录。 结语在崇尚“家国”概念的儒家文化系统中,郑氏家规承袭的伦理文化、责任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具体投射和浓缩。郑氏族人在时代变幻中始终恪守家族精神,展现着炎黄子孙对民族文化几千年如一日的尊崇。 http://culture.kaiwin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