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和改良 改革的阻力
在共产党执政前后的几十年,都说改良路线是不行的,所以必须革命。历史上王安石变法和戊戌变法是改良路线,都失败了,因为遇到了保守势力,既得利益集团的顽强抵抗。我国自从七十年代末进行的改革,实质上就是在现有制度下逐步和平地进行改良。不幸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即遇到了既得利益集团的顽强抵抗。
既得利益集团是谁?即原有体制下的受益者。当改革不损害他们的利益时,他们表示拥护,但是触犯他们的利益时,就会千方百计地抵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始终扭扭捏捏地前进,盖因于此。以下从经济和政治的两个层面来看这个问题。
从经济层面,改革的重要的一环是要改变分配制度。二十多年前就有人指出,过去那种低工资,高福利,所谓带有共产主义萌芽的按需分配的工资制度(那其实并不是什么共产主义,反而是造成了许多等级和特权),必须彻底改变为按劳付酬的方式。把一切隐形的,灰色的福利收入,都纳入工资。简言之,一切日常生活消费,衣食住行的需要都应该作为工资的一部分,一次付清;一切生老病死等等意外的需求,都纳入社会保险的范畴。许多仁人志士也都同意这种观点,呼吁取消灰色收入。可是执行得如何?住和行是两宗最大的消费,作为福利待遇是荒唐的,而正是在这两方面,改革遇到最大的阻力,因为越是上层,越是这种福利制度的受益者。
住房商品化喊了很多年,至今还在变相地福利分房。各机关还在不断地修房子以低价卖给官员,并以级别规定房子的面积。面积的标准也越来越高。有的省地政府修办公楼和公务员宿舍更是占据了最好的地段。有的官员调动到不同城市,便又得到一套新的住宅。有些官员以不同名目得到好几套私宅。类似的不合理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许多官员心中房子仍然代表一种权利,并没有计算到他的劳动报酬之中,因此也没有作为收入而应征收所得税。
这种福利分房的制度带来了无数的弊端。按级别规定面积,按地位排队先选楼层和阳面,这种等级和特权制度至今还保存着。难道级别低的一般公务员或普通职工就不能住宽一点的房子吗?
在行的方面,改革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在倒退。公车的数量年年上升,地方上,处级的干部就可以配车。那一部公车不都在私用?据说某省在十年前就曾讨论取消公车而给有资格配车的每人增加两千元工资,遭到大多数反对。因为他们很聪明,看得见的工资增加了,隐形的实利反而少了,汽车的维修和汽油都得自己操心。
笔者不是说这些官员不应该得到房子和车子,而是说应该把这些收入放在明处,不要遮遮掩掩。越不透明,就越容易兹生腐化。首长可以有很高的工资,但是不应该有支配消费品的特权。为了工作方便,行政首长可以有官邸,但任期满就应该搬出,而不应该是私有。试想如果把机关每年为房子车子开支的钱以工资的形式发给官员及下属,他们摆在明处的工资肯定比现在的高得多。
再说政治层面。改革的阻力同样来自既得利益集团。例如,显而易见的是,长期以来,监督机构要受同级党委领导就不可能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纪委在很多情况下,形同虚设。然而当提出纪委不受同级党委领导,只受上级纪委领导时,就受到第一把手的反对。当然现在情况有所改变。
又例如,有人提出可以让非党员担任要职,如部长,就有人坚决反对。难道党外就没有真正的人才吗?难道号称“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体制,党外人士就只能在人大或政协任职?好在最近情况有所进步。
以上种种都说明改革的主要阻力来自那些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不愿放权,不愿放利。他们是掌权的,甚至是政府中的多数,有很大的力量。这正是改革可能流产的危机所在。正是那些真心为民的、想积极推进改革的领导的困难所在。
所以,改革如果仅依靠上层官僚的觉悟,是不行的。因为总体来说,他们属于既得利益集团。尽管其中有些共产党员还有为民献身精神,但是从贪官泛滥的情况来看(至于多吃多占和自私的官员则更多),很难说他们是多数。因此,要使改革成功,必须依靠广大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