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母来和我们住过一年,后来因为实在不习惯,他们还是要坚决回国生活。他们常常开玩笑说他们在我们这里是瞎子聋子哑巴还是瘸子。因为语言局限,不会看(瞎)不会听(聋)不会说(哑)也不会开车(还好会走,但西方社会,没车机会寸步难行,因此瘸)。不过他们在我们这里度过了美好快乐健康的时光,一年都没有生过任何病,感冒都木有,从中国带来的各种药一粒也没吃!儿子那时10岁左右,精力旺盛,活泼可爱,鬼灵精怪,他们两代人年龄文化生活习惯上的不同与碰撞使得我们家每天的日子过得趣味盎然精彩纷呈,给老人们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天伦之乐。不仅如此我父亲和我先生有许多话题可聊,时事,政治,经济,体育,各种车子,各种历史,甚至种菜,修理,只要喝上一点红酒,就会天马行空,什么都可以聊上个几个小时,像两个老“小朋友”!两人如此投缘,我先生曾说即使我们这下半生不再做夫妻,他都一直会去看望我爸爸,老人健康他陪聊,老人病了他照顾,老人将来百年他送终。我老爸为了纪念他们在我们这一年的日子,回国以后还写了好几篇游记,竟有杂志社欣然发表。我读过还真是图文并茂句句写实,老人快乐幸福幽默的心情跃然纸上,让读的人不禁嘴角上扬:-)
话说这样两个老“小朋友”在一起,常常会忘乎所以,尤其谈到一些人间可恶可恨可气之故事,男人的粗旷热血不可避免让他们兴头上也会不注意讲一些“儿童不宜”用语,忘记身边还有个小小朋友。这不有一天,儿子突然问: “娘 (他看了金庸武打片“天龙八部”(老版)后,开始叫我娘:-)), “他妈的”和“他奶奶的” 是什么意思?” 我吓一跳:“啊,这个啊,哎,。。。”我开始搜索恰当语言跟他解释,他又问“它们有什么区别呢?”其实我自己也不清楚区别在哪儿“儿子,妈妈也不太清楚,不过你为什么会问?”儿子继续: “因为爸爸说“他妈的”, 可外公老是说 “他奶奶的”,从来不说“他妈的”,好奇怪, 难道外公老一点, 就高级一点吗?” 我哭笑不得,只好谆谆告诫这两句都是不好的口头禅,不管它们一样不一样小朋友不可以模仿,绝对不可以哦!晚上我和老爸及先生都交代一番,以后当着孩子的面,这两个“三四字经”就不准念了,一律禁止!老“小朋友”很听话,小小朋友也根本把这些忘到爪哇国里去了。
多年以后,我们回国探亲,听到电视里的男子说“你妹的”,儿子一脸疑虑的看着我和先生,我们面面相觑,一时不知道怎么解释,只好请家人帮忙。可是他们众说纷纭,有人力主是骂人的,有人又说是调侃的,有人说是开玩笑的,也有人说是关系亲近的朋友才可用的话,不仅儿子没听懂,我们听了也一头雾水,至今也不知道“你妹的”到底是几个意思?
后来听说它是网络用语,最开始的意思是偏向贬义的,后来慢慢转化成诙谐幽默的用语。 “你妹的”可以加在对话者所说的某个词语之后用于强调,会显得亲切不庸俗。不知这是否正确。如今网络语言极其丰富,上网读着读着就会看到许多让人不明所以摸不着头脑的话,比如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累觉不爱,说闹觉余,细思恐极,冷无缺,土豪金,茶表绿,高级黑,等等等等,每个字都认识,可是连在一起,也许我落后了,竟读不懂它们的真正意思,那你知道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