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旗是现代中国第一面国旗,启用于1912年1月10日,以取代满清的黄龙旗成为中国国家标志。早在1906年冬同盟会讨论国旗方案时即已提出;武昌首义次日鄂军都督府便告示定国旗为五色,以红黄蓝白黑,代表汉满蒙回藏为一家,之后江、浙、皖、沪诸省革命党多用此旗;1912年1月1日孙文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沪、宁两地普遍悬挂的就是这面旗帜。1912年1月10日,临时参议院通过《国旗统一案》,确定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军旗。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于6月8日颁布《临时大总统令》,宣布五色旗成为中华民国法定国旗。因此,五色旗的确立有充足的法理依据,并为当时的人们逐渐理解、接受。
记得读过一篇有关旗帜的博文,其中感叹我国尚没有一面传统的、一以贯之的国家旗帜。虽然不是一以贯之,但是还有点传统意义的,应该首推这面旗帜了。五色旗寓意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包含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比较十八星旗的单一民族观念要强得多。如果说汉、满、蒙、回、藏并不是民族的全部,那么我们可以推衍成以汉人为代表的农耕民族、以满洲人为代表的渔猎民族、以蒙古人为代表的游牧民族、以回民为代表的穆斯林信众、以藏民为代表的高寒山地民族。这样的理解显然有利于团结统一,有利于国家富强,进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不同的意见自然是有的,其中首推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孙文先生,他认为:五色旗为满清一二品大官之旗,用为国旗未免失体;五色用意为五大民族,其分配代色,取义不确;既言五族平等,而上下排列,仍有阶级。其实先生差矣,查满清一二品大官之旗颜色是红、绿、黄、黑、白,与五色旗颜色迥异且排列不同;五大民族分配代色的确取义不确,这是对的;上下排列确有阶级之分,左右排列也有先后之别,这不成了前后两头堵吗?孙文先生在五色旗下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对五色旗却耿耿于怀,终于在1921年4月7日以非常大总统名义公布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不过那时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仅仅飘扬在南方一隅,及至孙文先生的门徒蒋中正才将它取代五色旗并推向全国,这已是1928年了。
在五色旗下,中国推翻满洲部族专制统治,初步搭建起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权力的运作逐步接近法治轨道,社会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渐趋正规,如此发展下去,假以时日,民主、法制将成为常态,国家、民众将不复已往的疏离状态,国民的福祉将获得基本的保障。然而不幸的是,打天下者坐天下已然成为国人的信条,而法治观念的缺失更使这一信条成为不可异议的真理。于是乎,借由宋教仁案开始的二次革命打破了共和进程,成了撕裂族群、毁弃国体的先声,辛亥革命的成果毁之一旦!
高扬五色旗的时期短暂,其间也暴露出民国肇始时的艰难,亦有暴虐、戕害、馄饨、战乱、荼毒和生民流离、民怨鼎沸,这是起步幼稚阶段不可骤然泯灭的流弊,而其闪光点就在于共和已然深入人心、代议制已然初创,在这脆弱之际竟然嫌隙丛生,罔顾程序正义,号召“革命”,将共和政体推向断崖,国民不幸始于斯!若说五色旗曾经被贪婪者冒用也是事实,如袁世凯帝制用的“中华帝国”国旗、伪“满洲国”国旗、维新政府旗帜、德王的旗帜等,或用五色旗的变形,或直接使用,但这与五色旗的本意何干,况且先后有别,难不成前面的要为后边的负责?国民政府的旗帜也曾被汪氏政权所僭越,难不成青天白日满地红为旗的自由、平等、博爱寓意也消失殆尽了吗!
如若两岸真能达成一统,共同繁荣国家民族,那么五色旗应该成为国家民族标志的不二选择,因为无论彼岸还是此案,其执政团队都曾经是在它下面共事或拼杀,应该拥有一定共识。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希望这一天能够到来!
推崇五色旗,集汉、满、蒙、回、藏于一体,秉持自由、平等、博爱精神,创造民主、法治、均富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