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是中国最贫穷和受列强欺侮的时期,但是那个时期中国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上却出现了很多大师。 例如,华罗庚(1910-1985),张文裕(1910-1992),梁思成(1901-1972),吴大猷(1907-2000)和苏步青(1902-2003)等等。 他们同当时世界上的同行们相比毫不逊色,他们有知识分子的自豪感,正义感和使命感,他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使命,有着强烈的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愿望。这不能不让我们思考下面的问题,在那个时代里,到底是什么东西造就了这些大师?为什么现在没有那样的大师了?
有人认为有下面的两条原因: 一,民国时期思想解放;二,言论自由。 这些观点有其道理,但是还是需要加上下面的补充。 这里讲的是外因,但是没有提到内因。
最近,我刚刚发表了一篇回忆我父亲张德馨教授(1905-1992)的文章。 他就是这一批知识分子的一员。他小时候受到的是私塾教育,后来才留学德国,取得数学博士学位。再比他年轻十岁的人就没有受到系统的传统教育的机会。
因此,我有了以下的感悟,也就是民国时期产生大师的内因。
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生在清朝或者五四运动之前。 他们首先受到的是完整的传统私塾教育,后来才进洋学堂、上大学、再后来留学。 良好的私塾教育使得传统文化已经深深地渗入在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他们有了系统的传统教育。 所以当他们面对西方文化的时候,能够自信地将西方好的东西接收并融入进自己的体系中,从而形成对社会有用的知识和智慧。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加上当时先进的现代科学成就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造就了一批大师们。
具体的说一下,我认为要成为大师级人物必须具备下面四个条件: 一,有坚实的中文底子; 二,有很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三,所学的文化是完整和系统的。 没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是不可能有自信的,知识在没有系统的情况下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私塾教育不仅仅是语文教育,还是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
四,掌握了最先进的西方科学文化。 那一代人正好具备上面的所有条件,当面对西方文化和科技时就他们能够批判性地吸收西方好的东西为己所用,所以才出现了那么多大师级人物。
那么,为什么现在没有那样的大师? 在五四后的教育当中,我们开始毁灭性地抛弃传统文化,丢掉糟粕的同时也丢掉了精髓。 虽然,传统语文教育保留下来一些,可是传统的道德教育被彻底抛弃,更重要的是完整的知识结构彻底丧失了。道德教育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所取代。最重要的是学校里学的知识没有系统,课本中有鲁迅,高尔基,还有古文,也有马列主义,近些年来又加上英语,这些东拼西凑的东西在一起不成系统。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没有主心骨,没有一个系统来帮助应用所学的知识。他们看西方文化时是自卑的,对西方的东西只能全盘接受,不敢有选择性的拿来。 这样只能使学生们变得教条,没有创造性。
脑子里灌输进去一大堆知识的罗列,却因为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来充分地发挥所学的知识。再加上道德教育的丧失,所以后来的人就没有可能成为大师。
简单说,传统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不能用西方文化的一部分来取代。 因为我们抛弃了自己的传统德育教育,取而代之的是政治挂帅,就直接导致了现在的情况,学校里培养出只有知识而没有文化和美德的人,而且没有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如何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来?
|